蔣偉菊
【摘 要】學困生是各階段教學中都實際存在的一個學生群體,在中學階段的數學教學中亦是如此。在數學學習中,教師需要對學困生表現出來的學習困難或厭學情緒進行具體分析,從多個角度去對學生進行積極引導,讓學生能夠從“學困”狀態中脫離出來。
【關鍵詞】中學數學 學困生 學習興趣 自信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2.083
“學困生”是指在具體教學中有著對學習困難或討厭學習的學生。其由于缺乏對于學習的積極性,因此通常無法在規定時間內完成相應的學習任務,從而也不能達到規定的學習目標。具體到課堂教學之中,學困生會表現出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如上課時容易走神,對教師講授內容的反應較慢,表現出來的學習能力相對一般水平要低等。這類學生一般缺乏學習的自覺性,除了在課堂上不認真的進行相關的學習而外,在課下也不會去進行學習鞏固,就更不用提去尋找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一事了,而且這類學生在考試的時候通常掙扎在及格線下。學困生在學習中表現出來的問題是多種多樣的,這是由于家庭環境、學習教育和教師的教學方式等共同造成的,而且學生自身的因素也可能引起對知識的吸收能力減弱,或者對知識的理解能力減弱的相關問題。就當前的中學學校教育而言,數學教師要對學生進行積極的引導,從而避免更多的不良后果產生。
一、先激發出學困生的學習興趣
中學的數學教學并不只是有概念、定律、定律、方程、公式等內容,教師要能夠對教材進行合理的利用,深挖教材中的具體內容,給學生介紹一個與教材內容相關的數學史知識,讓學生能夠從文化的層面來對數學進行了解,教師還可以向學生介紹一些和教材內容相關的數學趣味小知識,以便引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出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能夠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集中注意力。也正是這樣,才能將原本乏味的數學教學變得更為有趣,并讓這一部分學困生身處于一種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之中,對數學積極深入的開展相應的學習,這樣一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例如,教師在講授到相應的數學知識的時候,先把這些知識對應的數學概念或定義呈現在學生的面前,讓學生試著去進行理解,然后再在學生出現理解上的困難時予以積極的引導,用相關的數學模型或生活中實際存在的案例向學生進行必要的展示,讓學生能夠對這些知識有較為直觀的隱性,從而給原本略顯枯燥的內容賦予了新的活力,讓數學課堂教學開始變得生動有趣起來,進而教學就能夠較為輕松的就達到相應的理想效果。
二、再樹立起學困生的學習自信
教師根據以往的教學經驗可以知道,一般學習成績不太好的學生,特別是在班級成績排名靠后的學困生,其在學習的時候會感覺到有一些壓抑,表現出對學習信心的缺乏,從而從學不好向不愿學轉變,從而使自身的數學學習狀態發生了進一步的惡化。中學數學教師要能夠在日常教學中多予以這部分學生關心,在平時應給予他們必要的鼓勵,如果他們有什么積極的表現,就應當予以表揚或肯定,同時教師要學會站在學困生的角度去看待問題、思考問題,這樣教師就能夠更為清楚的了解到學困生的真實需要,從而能夠有針對性的為學困生提供必要的能力展示機會,讓學生能夠將學習中取得的些許成績進行充分的展示。另外,教師還要能夠從客觀公正的角度去對學困生進行分析, 幫助他們找到失敗的具體原因,并著力于幫助他們排解學習中的壓力,讓他們不再懼怕學習,開始信心滿滿的邁出成功的第一步。
三、而后加強對學困生的學法指導
中學數學教師先要教會學生如何去進行聽課,把握好聽課這一教學中的重要環節,從而開始踏上成功的道路。因為一般學困生都不懂得如何去進行聽課,所以在聽課時沒有采取正確的方法,從而導致了學習效率的顯得異常低下。而如果教師要讓學困生聽好課,首先,就是要讓學困生能夠專心聽課,切忌身在教室心在外,只有將學困生的注意力轉移到課堂教學之中,才能讓聽課的效率得到有效的保證;其次,教師要引導學困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抓住重點,對教師所講述的內容進行簡單的筆記,將上課時教師提到的相關重點和要點記錄下來,以便日后進行復習鞏固時使用,同時學困生還要嘗試著去進行相關教學內容的預習,將預習內容中的重點知識進行標注,爭取在聽講時多提問;最后,教師還要在保證學困生能夠聽懂的前提下,積極的引導他們對相關的問題進行回答,盡量讓學生在回答前先進行一定的思考,將答案進行組織過后在進行回答。
中學數學教師還要教會學生掌握知識的相關方法,讓學生能夠認認真真的將課堂練習進行完成,再對所學的知識進行必要的鞏固掌握。不過就目前的中學數學教學而言,大多數學困生不喜歡在課后對所學知識進行歸納整理,從而導致了他們對知識的掌握比較混亂。這個時候教師就要在學生的學習中發揮積極的作用,向學生傳授相應的學習方法,從而學生能夠對所學過的相關內容進行簡單的歸納,進而能夠學會對一些知識進行對照理解,以便了解各知識間的關聯點。
四、最后養成學困生的良好學習習慣
在中學數學教學的整個過程中,無論是課前、課中還是課后,教師都應該讓學生保持良好的學習習慣。這些都是教師無法對學生施以援手的,全靠學生的自覺學習完成相應的工作。特別是學困生,如果他們形成了自覺學習的良好習慣后,學習成績一定會有所提高。
第一,培養學困生在學習中的探討習慣。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常常會提出一些具有針對性的客觀問題,并為學困生創設相應的學習情境,讓其進入到對應的學習情境之中,積極的參與到數學學習中去,并開始對問題進行激烈的討論和探索。
第二,培養學困生善于觀察的習慣。數學是反映自然規律和現象的基礎學科,很多數學上的發現都是有深入細致的觀察產生的,由此教師也要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積極深入的對相關的數學知識或問題進行觀察,這既是一種學習的方法,也是一種學習的動力。當然,學困生的觀察能力尚處于較低的水平,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采取多種方法去進行引導,讓其能夠積極觀察、主動觀察,從而慢慢的學會觀察。
中學數學中,由于學生個體之間存在的差異,教材內容的復雜性,及學習要求隨著社會發展的不斷變化,等多種因素的綜合作用,導致了學困生的產生。因此,為了中學教學的健康發展,教師必須積極的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以便讓學困生能夠完成蛻變,從而變為學習的積極分子,使得中學數學教學變得更為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