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燦
摘要:教育教學應該“關注人”,關注人的發展,關注每個學生的發展。數學作為小學階段的重要學科,不只是進行計算,還應教育學生做人,不僅要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和數學素養,關注學生數學認識方面的深化和擴展,還必須關注生命、關注學生內心體驗和感悟、情感和意志、個性和人格等,應該把這種課程理念貫穿到整個教學過程中去,這就是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
關鍵詞:小學數學;滲透;人文教育;學習態度;生命課堂;數學素養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7-0153-01
長期以來,我們的課堂教學往往簡化為知識的傳遞和技能的訓練,數學課除了數,就是算。教師把掌握書本知識當成了最終的教育目標,而忽視了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更多地關注數學學科知識,而較少關注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情感體驗和精神世界。《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是科學,但數學也是人類的一種文化,它的內容、思想、方法和語言是現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學教學要以知識的整合、發揚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為基點。”人文精神是指人的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心理、修養以及人生觀、價值觀等屬性的綜合體現,對人的學習與工作具有動力、定向、維持、調節和強化作用。基于以上的認識,筆者對數學課堂上如何滲透人文教育進行了認真的觀察與思考。
1.鼓勵合作交流,培養嚴謹認真的學習態度
Ehv教學方法指出:“如果你講我聽,我會忘記;如果你做給我看,或許我會記住;如果你讓我參與,我就能理解并應用。”這說明了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感知莫過于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只有學生積極參與,才是富有生命力的課堂。這也是人文價值教育“非暴力”里提倡積極主動參與合作精神的價值觀。合作交流是探究性學習中的一種學習方式。學生在小組內互相提問題、互相交流討論,在合作學習過程中學會相互配合、相互學習、相互啟發,學會表達和交流。
2.營造生命化的數學課堂
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說:成功的教育依賴于一種真誠的尊重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于一種和諧的安全的課堂氣氛。在教學中,教師應重視課堂人文環境的建設,把平等、民主、尊重、信任、理解、寬容等這些人文因素注入課堂,營造支持性的、和諧的課堂氣氛,使學生產生安全感、寬松感、愉悅感。
3.讓學生的個性在數學活動中飛揚
陶行知先生說過:“真正的教育必須培養出能思考、會創新的人”。寬松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是傳達知識的無聲媒介,是開啟智慧的無形鑰匙,是陶冶情操的潛在力量。“認真對待每個孩子的特質、興趣和目標,盡最大的可能幫助他們體會到自己的潛力”。(加德納)小學生創新精神生長的土壤,是以民主的師生關系為基礎的課堂教學的環境。經驗告訴我們,心情舒暢、樂觀開朗的情緒使人浮想聯翩,思維活躍。因此關注個性,激勵創新教師應努力以自己對學生的良好情感引發學生的積極情感反映,形成師生情感交融的氛圍,小學生的創新精神就會伴隨著積極主動的探求新知的活動而不斷的發展。同時應注重學生的個性培養,在教學中鼓勵學生標新立異,另辟蹊徑,不受思維定勢等心理因素的干擾,發揮其思維的流暢性、變通性、獨創性,全方位、多角度的求解,在求異中培養創新精神。“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發展”、“讓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發展,都能享受成功”、“讓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不追求各階段發展的劃一,而追求個體最終發展的最大化”。
如:教學三年級長方形的面積時,筆者設計這樣的題目:“老師想做一塊面積是24平方米的小黑板,你們想幫老師怎樣設計?”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設計成長6分米,寬4分米的小黑板。”“做成長8分米,寬3分米的。”“做成長12分米,寬2分米的。”……新穎多樣的解答思路,充分體現了學生思維的獨創性。在教學中,教師應經常有意識地設計一些一題多解的題目,讓學生解答,通過比一比:誰的解法多,誰的解法最簡便。這樣不僅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開闊了學生的思路,而且激發了學生從多方面、多角度思考問題,多中求佳的獨創性,培養了創新精神,讓學生豐富多彩的個性和才能淋漓盡致地展示出來,健康的人格得到和諧全面發展。
在數學教學中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不僅體現了數學教學的人文性,更能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的發展。教師應該順應新課程改革的要求,讓教育回歸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上來,讓學生通過參與數學學習活動去親自感受、體驗、領悟。因此,這就需要教師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裝在頭腦中,有意識地、自覺地貫穿于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之中,使其成為教學過程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