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宇
摘要:興趣是學生學好歷史知識最好的老師,為了激發學生對歷史的興趣,學好歷史學科,教師應該仔細研究歷史故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本文對歷史故事運用于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進行了點滴思考,并提出幾點應對策略。
關鍵詞:歷史故事;初中;歷史教學 運用
中圖分類號:G63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7-0172-01
1.歷史故事的含義
歷史故事是以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為題材的。它往往以忠實于歷史事實和逼真的細節等手段,藝術地再現歷史風俗和社會概況。它不同于歷史著作,可以有細節上的想象和虛構,允許適當的藝術夸張和必要的集中,但在大的史實方面不能杜撰、篡改、違背。可以涉及真實的歷史人物,可以集中描繪一個歷史事件。它要求立足于現實去回顧歷史,必須按照歷史的本來面貌去描寫,藝術地再現一定歷史時期的社會生活面貌,揭示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2.歷史教學中運用歷史故事的緣由
2.1 提升學生學習歷史學科的積極性。歷史教學是一個相對比較枯燥的學科,因為其理論性比較強,需要學生記憶的知識點也比較多,所以學生在學習中和容易產生厭倦的心理。歷史故事可以調動整個課堂的氣氛,從而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和學習積極性,因此歷史故事在中學歷史課堂當中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應用。
2.2 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在歷史教學中,如果一味的在課堂上講授教材知識,不僅學生厭學,久而久之教師教學的枯燥和空洞就會展現,歷史教學就有可能成了教師的"獨角戲",因此我們可以把歷史故事引入課堂教學,以達到增強學生興趣的目的。逐漸做到讓歷史課成為學生感興趣的課,讓興趣成為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最好的老師。
2.3 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在提升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更應該注重學生對所學的歷史知識的接受和把握程度。歷史故事的引入是教學的一種方法或者手段,而最終目的是達成歷史教學的有效性,只有把這種方法或者手段靈活地運用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歷史課堂學習成效的好壞我們也可以用課后的學習測評來進行衡量,學習成績的高低就是學生對歷史知識接受和把握程度的一把尺子。
3.歷史故事引入歷史課堂教學存在的誤區
3.1 重故事情節輕教材知識,舍本逐末。歷史故事在引入歷史課堂教學中固然能收到良好的成效,但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如果一味地只是為了講故事,把故事降得繪聲繪色,情節跌宕起伏。如果在此過程中輕視了教材知識的講解,那就是舍本逐末,得不償失,未能達到良好的課堂教學預期的效果。在我們歷史集體備課的時候經常就有老師說:"為了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把故事引入課堂,講著講著就剎不住車,一個故事就是一節課。"這就是沒有處理好歷史故事和教材知識之間的關系造成的。教學中講故事時間過多擠占正常地講授教材知識時間。
3.2 迎合學生的胃口,忽視歷史故事地客觀真實性。當今宮廷劇、穿越劇、歷史演義等非常流行也很受學生喜愛,這些大多是小說家,劇本家們天馬行空虛構出來莫須有的事,適當引用無可厚非。如果不加甄別而盲目地引入課堂,這樣就會讓歷史知識失去客觀真實性,歷史教學失去應有的嚴謹。另外,在講述過程中,歷史事件介紹不完整,并且沒有注重故事的來源與真實性,嚴重脫離史實,容易誤導學生,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接收到錯誤的歷史信息,這樣會嚴重影響學生的學習情緒。
3.3 教師唱獨角戲,忽略學生的參與。傳統課堂教學中往往是教師在講臺上講得口干舌燥,學生被動的接受,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機會少,讓課堂氛圍沉寂。在引入歷史故事進課堂的時候我們教師應力爭避免這樣的情況出現,可以在課前就布置好任務讓學生在課外多多的收集相關的故事,并積極的參與在課堂中來。只有這樣才能更大更好的發揮歷史故事引入課堂給歷史課堂教學帶來的積極作用。
4.歷史故事在課堂教學中應注意的運用技巧
4.1 靈活把握歷史故事引入課堂教學的時間節點,以及故事對教材知識的貼合程度。故事的引入可以在導入新課的時候,也可以穿插在課堂教學的中間,只有靈活地處理好故事引入的時間,這樣才能能夠快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這個過程中應認真挑選歷史故事,讓故事更好的貼合教學內容,做到有的放矢。比如"偉大的抗日戰爭"一課。教師可以在新課導入時向學生講左權、楊靖宇等先輩的抗戰故事,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和偉大的抗戰精神,從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其迅速進入學習狀態。
4.2 課程重難點內容穿插歷史故事,加深對學生知識理解。歷史故事主要作用是對事件中的發展變化過程進行梳理,對于細節的敘述也更為生動具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向學生講述歷史故事,能將許多難以記憶的事件發生時間、地點與相關人物聯系起來,將教學內容的重難點穿插在歷史故事中,使得抽象的概念具體化。
參考文獻:
[1] 《歷史故事》內蒙古教育出版社;第1版(2005年12月1日)
[2] 期刊論文.歷史教學中運用歷史故事的意義.黑龍江史志-2015(13)
[3] 徐俠.歷史故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J].《考試周刊》2012年5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