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
摘要:美國各州教育部門制定的中小學生行為規范涉及范圍廣泛,內容詳盡;對違紀行為的界定明確,違紀行為的后果清晰。嚴格的規范下也不失靈活,體現其人性化。同時,規范從制定到實施家長都有很高的參與度,在對學生違規的處理中也體現了其系統化,透明化的特點。
關鍵詞:美國;行為規范;制定;實施
一、美國的教育政策概述
美國實行地方分權制,有聯邦、州和地方三級行政機關,因美國教育行政體制是由聯邦、州和地方三級教育行政機構及其權利與責任所組成的。即教育行政從地方開始,教育的管轄權在州一級,聯邦政府處于指導地位。[1]美國各中小學均設定中小學生行為規范。美國中小學行為規范是由各個學校或者學區根據教育法規進行適當細化制定相應的行為規范。[2]而中國現行的各小學生行為規范及條例是我國由國家教育部門統一頒布實施的。曾在我國教育界盛行的美國中小學生守則全國統一的守則到底是否存在?曾有學者直呼:根本就不存在這樣一個《美國小學生守則》![3]美國中小學生行為規范或守則都是由各學區自行制定實施,并頻繁更新發布。本文以密歇根州蘭辛學區2012-2013《中小學生行為規范》為例,分析研究其特點。
二、美國中小學生行為規范制定和實施的特點
1.違規行為界定明確蘭辛學區中小學生行為規范要求學生常規出勤并按時上課,如果一個學生遲到的時間超過本堂課的20%,他就會被記錄缺勤;如果不超過20%則會被記錄遲到,兩次遲到算做一次缺勤。在乘坐校車時,禁止在車上或向車外扔垃圾,禁止抽煙,禁止吃東西喝飲料咀嚼糖果,推拉大聲喧嘩也是不被允許的。在系統的處置條例中,就避免了老師在遇到學生違規后不知所措的盲目性,及主觀臆斷的處置所帶來的不良后果,也不會出現老師為了不引起麻煩縱容違規學生而滋生新問題的可能。
2.規范實施過程中監護人參與度高美國重視家庭教育,其內容豐富,注重孩子在體力、認知、語言、社會性、情感上獲得全方位發展,很多人也把美國家庭教育稱之為真正的“素質教育”。[5]家長在教育中的極高參與度也體現在對學生行為規范的制定和實施中。4.規范制定重點突出蘭辛學區對中小學生行為習慣的規范與社會問題的防范緊密結合也是其突出的特點。美國校園及社會不斷出現各種暴力,騷擾等問題,結合這些熱點問題,規范讓學生從小開始就注意和警惕此類問題,增強自我保護意識,也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和防止這些危險的發生。
3.違規行為處罰公正。首先,該中小學生行為規范適用所有學生,不允許任何基于性別,種族,膚色,年齡外貌等偏見與歧視。這套系統嚴格的規范,禁止任何老師因為個人因素忽視縱容學生的違規行為,要求學校工作人員主動將事件處理方式告知家長或者監護人。第二,公平性還體現在對待違規學生的態度上:當學生的行為觸犯了行為規范條例,就必須要承受其帶來的后果,但是接受違紀處罰不會影響學生接受教育的權利,教師也不會因為學生違規就對該學生盲目否定。第三,處罰學生的條例采用分級處理的辦法,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違規行為有著不同的界定,適應了學生年齡發展的規律,公正的對待學生的違規行為。
美國中小學生行為規范在嚴格要求學生的同時,也是不失其靈活性的。例如在缺勤條例中,明確禁止學生遲到或缺席的同時也羅列了被允許缺勤的條件,如因父母或自己生病,宗教原因等。
三、美國中小學生行為規范制定和實施對中國中小學學生行為規范制定和實施的啟示
1.依法制定規章制度是規范中小學生行為的先決條件。根據我國法律制定具體的行為規范準則,是讓法律深入學生意識帶進其生活行為的良策。有利于保障學生人身安全,取得更好的學習成果,有效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促使學生成長為有法律意識促進社會發展的公民。法制化是我國各階段學校辦學所追求的目標,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需要準則,中小學生之間的交往也不例外。
2.規范多樣性,差異化管理是實施行為規范的必要措施。從全國的范圍看,我國各個地區區域文化,辦學條件和存在的地區問題各有差異。這就要求我們因地制宜的對該地區的中小學生行為規范制定相應的準則,使得其規范更能高效的發揮其作用與意義。其次,中小學生年齡存在一定跨度,其所帶來的認知水平也會產生巨大差異,這也要求我們制定不同年齡層次的行為規范條例時,更加需要對不同年齡階段學生有針對性的要求與管理,培養他們在這個年齡階段相應的良好行為習慣。
3.家長或監護人高度參與制定和實施行為規范是防范違紀的重要途徑。家庭教育現在已經進入到了一個越來越知識化、專業化、技術化的階段,[7]家庭教育要與學校教育密切聯系,家長或者監護人也要積極主動的參與學校教育。比如,學校規范禁止打架斗毆,遇事協商解決,而家長教育理念是孩子不可讓自己吃虧,被欺負一定要報復。這樣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背道而馳,對學生形成正確價值觀至會起到負面影響。所以,家長或監護人參與制定規范促進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有效結合,兩者的一致性更能利于學生在學校環境和家庭環境健康成長。
中小學生行為規范的制定和實施都是為了更加有效的管理學生,創造更加有助于學生學習生活的良好校園環境,培養其良好的行為規范,促使學生身心健康發展。而良好的規范制定,和有效實施,必須將責任落實到學校,老師,家長或監護人及學生自身都有著其相應的義務,每個參與者都應該明知并積極承擔自己的責任。
參考文獻:
[1]肖麗萍.二戰后美國教育政策的演變及啟示[J].教育研究,1997(11):74-77
[2]龐維國.以訛傳訛的《美國小學生守則》[J].當代教育科學,2008(18):47-48
[3]李子銀.中美家庭教育比較分析及對策研究[J].當代教育論壇,2007(6):138-139.
[4]張進峰.家庭教育重要性的哲學新論[J].教育理論與研究,2005(25):52-5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