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紹庚
摘要:在整個音樂教學中,基本樂理的掌握和音樂節奏的培養尤為重要。在當今我國普遍運用的幾大著名的國外音樂教育體系中,都不約而同的將重點放在了節奏的訓練上,本文將著重就該專業學生在節奏這一問題的學習以及今后幼教過程中的正確、科學運用展開論述。
關鍵詞:學前教育 節奏 國外音樂教育體系
中圖分類號:J6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7)12-0104-03
近年來,不光傳統意義的幼師學校在繼續開辦學前教育專業,更多的師范院校,甚至于專業性相當強的音樂、美術類院校也相繼開設了學前教育這個專業,其中絕大多數的院校開設的是四年制本科專業。由于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客觀需要,大學四年中學生需要涉及的學科極其廣泛,跨學科學習的現象也普遍存在。而音樂課程是該專業學生必修的也是極其重要的一門核心課程。進校時,該專業學生幾乎沒有音樂基礎,所以想要在一至兩年的課程開設期內達到基本的鋼琴彈奏,兒歌的即興伴奏,兒歌的歌曲彈唱等目標,難度相當大。
而在該專業整個音樂教學過程中,基本樂理的掌握和音樂節奏的培養尤為重要。所以本文將著重就該專業學生在節奏這一問題的學習以及今后幼教過程中正確、科學運用展開論述。
一、學前教育專業音樂教學的節奏教學現狀
基于幼兒教育的重要性以及社會敏感度,學前教育專業的教學質量至關重要。但是由于現存的高考體制,該專業學生入校前所接受的高中,甚至初中、小學教育,都嚴重偏向傳統意義的文化課(主課),所以該專業招收的學生在音樂、美術等方面基礎相當薄弱,這就為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帶來了巨大困難。
而對于所有學生來說,自接觸音樂的那天開始就必須要面對一個最基礎的問題——節奏的學習。我國專業音樂院校以及綜合類大學開設的的學前教育專業中音樂部分的教學,大多由本校的專職音樂教師擔任,由于教學對象長期為進校前有一定音樂基礎且經歷了專業的藝考音樂專業學生,所以在教學中對于啟蒙階段的基礎音樂知識教學涉及的比重偏低。但是當教學對象轉變為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時,在教學大綱的制定、教材的選用、教學目標的設計等方面,容易忽視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與音樂專業的學生在音樂基礎知識掌握上的巨大差異,自然而然的將教學的重點放在了技能學習和樂曲情感表達上。近年來,隨著部分學校基本樂理課以及視唱練耳課的開設,這一現象得到了一定的緩解。但是又面臨一個新的問題:很多擔任學前教育技法課教學的教師在技法課的課堂上還是不夠重視節奏的教學,而是將重點放在了音準、速度、情感等方面,導致了許多學生到了二年級甚至是三年級,仍然無法準確的掌握樂曲的節奏。而當今我國普遍運用的幾大著名的國外音樂教育體系中,都不約而同的將重點放在了節奏的訓練上,以下將對此介紹并結合學前教育專業的實際情況進行詳細論述。
二、奧爾夫教育體系
卡爾·奧爾夫,德國作曲家、音樂教育家、音樂戲劇家。在德國第二次音樂教育改革中,克斯滕貝格提出的“繆斯教育”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為奧爾夫教育思想提供了一個鋪墊。在奧爾夫教育體系中,最為人所熟知的是他的“元素性”音樂教育思想,元素性即“原始”“基礎”性。而他的主要教學方法強調從兒童自身出發,結合語言、動作、舞蹈等對兒童進行教學,培養兒童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奧爾夫認為“在音樂中節奏是比旋律更為基礎的元素”(謝嘉幸,郁文武《音樂教育與教學法》(修訂版)第145頁),所以他最重要的教學方法則是以節奏、旋律練習為主。他的節奏練習主要包括語言、聲勢教學與演奏打擊樂及奧爾夫音條樂器。雖然奧爾夫的教學方法主要適用于兒童音樂教學,但是對于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而言,此教學法既可以輔助教學,提高他們自身的學習進度,也可以為他們以后的教學實踐提供參考與幫助。
在技法課學習中,可以配合節奏訓練進行教學。以鋼琴教學為例,在學生進行單手識譜練習前,可以將旋律抽出,按照樂曲的練習速度,以捻指、拍手、跺腳等方式進行節奏練習,準確掌握樂曲節奏后,再進行單手識譜練習。練習時,還可以用腳配合輕輕的打節奏。由于鋼琴是需要雙手配合演奏的樂器,所以這就對左右腦協調配合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而在單手練習時用腳配合打節奏,不僅穩定了樂曲節奏,同時也鍛煉了左右腦的協調性。在學生日后從事的學前教育中,也可以按照此方法對小朋友進行節奏訓練,不僅如此,結合兒童這一時期好奇、好動的特點,還可以加入一些趣味性的活動,如可以把樂譜中的旋律部分換成一些小朋友感興趣的兒歌童謠,利用原曲的節奏進行朗讀練習,在朗讀的過程中不僅可以打下良好的節奏基礎,也緩解了單純拍手、跺腳打節奏帶來的枯燥感。
此外,在學生完整練習好樂曲后,還可以進行拓展練習:教師以一定的速度彈奏樂曲的一個樂句或樂段,學生以同樣的速度進行下一個樂段的演奏,雙方交替進行。教師可以在演奏的過程中隨意變換樂曲的速度,要求學生盡可能的和教師的彈奏速度保持一致,以此方式來加強學生的節奏感訓練。
三、達爾克羅茲教育體系
埃米爾·雅克·達爾克羅茲,瑞士作曲家、音樂教育家。他為現代音樂教育做出最大的貢獻便是體態律動教學法,這一方法在奧爾夫教學體系中也得到了很好的體現。”體態律動是指以身體為樂器,通過身體動作,體會音樂的速度、力度、時值等變化”。(曹理,何工《音樂學科教育學),第349頁),首先進行的便是節奏的訓練,配合身體的動作,以便于體會樂曲的節奏、速度,在此基礎上進行視唱練耳等拓展性訓練以活躍思維能力。在技法課上,適當的運用該體系進行輔助教學,可以提高學生對節奏的理解、掌握能力,提高學習效率。
以聲樂為例,雖然該年齡段的學生已經具有了完備的音樂想象能力,但是在學生接觸新的樂譜時,對于歌曲的節奏、旋律、情感方面仍然把握不準確。而無論是歌唱還是演奏,旋律和情感都是其次才需要考慮的問題,只有把握好了節奏,才能準確的掌握旋律、體會情感。在拿到樂譜時,教師可以彈奏歌曲的伴奏,引導學生和樂進行踏步,拍掌等動作,對學生此時擊打的節奏準確性提出嚴格要求,再次可以讓學生根據所彈伴奏和樂譜進行試唱練習,而此時的試唱練習要與針對兒童的試唱練習區分開。將節奏與旋律兩部分教學同時進行,而不是在學生熟悉歌曲旋律之后再進行節奏教學,此法與單純的讓學生自己在鋼琴上找音學習新歌相比,效率更高,效果更好。
在學前教育學生日后的教學中,可以先播放需要學習的歌曲,再結合原地型和空間型兩種律動語匯引導學生隨著音樂的節奏做不同的拍手、跑、跳等動作,一方面感知音樂的節奏與旋律,一方面體會音樂的情感。還可以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身體來表現音樂的節奏,如用腳表示音符的時值,手臂表示節拍。小朋友在心智尚不成熟的年齡,如果一味的灌輸枯燥的理論知識,反而會適得其反,所以用身體這個最親密的伙伴去幫助小朋友理解音樂節奏是效率最高,效果最好的方式。
四、柯達伊教育體系
佐爾坦·柯達伊,匈牙利作曲家,音樂教育家,民族音樂學家。他的教育方法中極力推行無伴奏合唱教學,他認為人聲就是最好的樂器,通過合唱可以訓練多聲部聽覺,提高學生的團結意識。而除了這個我們所熟知的教育方法外,對于本文而言,柯達伊最有意義的教育方法便是節奏時值讀法訓練。
柯達伊的節奏時值讀法采用的是法國人契夫的節奏名稱體系,雖然此法針對的是兒童音樂教育,但是若將此法引入學前教育專業的音樂教學中,也會收到很好的效果。該方法適用于學習較為復雜的節奏。以鋼琴學習為例,在鋼琴技法進階學習中,非常容易遇到復雜的節奏對位,如三連音與八分音符甚至十六分音符的對位。此時可以讓學生首先遠離鋼琴,不再去思考旋律的問題,分別將兩個聲部以同樣的速度,將各音符以不同的象聲詞讀出來,如八分音符讀作ti十六分音符讀作ta,以此感受兩條節奏之間的關系。接著教師可以換一個速度讀上面聲部的節奏,學生嘗試著與教師進行對位,期間,教師可以自由更換讀取節奏的速度,以達到節奏訓練的目的。此方法能夠讓學生在學習節奏的時候不再是單純的使用da這個象聲詞,以多種象聲詞結合,一方面更容易區分各個音符的關系,另一方面緩解節奏練習的枯燥感。節奏練習結束后再進行旋律的學習,彈奏單手旋律時,可以小聲的讀出另一個聲部的節奏,方便觀察、改正彈奏中出現的錯誤,再進行雙手旋律對位時,就更容易把握節奏。
而對于柯達伊推崇的無伴奏合唱,也可以大面積的采用此方法。在合唱的練習中,對各個聲部分別進行節奏時值讀法的訓練,再進行配合,甚至最后可以將讀出來的節奏直接當作合唱中的一部分加入到合唱中,這樣既增加了無伴奏合唱的趣味性,同時也為無伴奏合唱提供了一個穩定的節奏基礎。
在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實際教學中,還可以利用契夫的節奏時值讀法結合柯爾文手勢對兒童進行節奏與旋律的雙重教學,以口讀象聲詞表示節奏,手做手勢表示音高,這樣既鍛煉了學生的識譜能力,也提高了學生的節奏感,更重要的是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打破他們對于節奏學習的傳統認知,比單純學習書本上的理論知識效果更好。
節奏的學習無論對于兒童還是對于成人的音樂教育都一樣重要,對于音樂學習者而言,只有準確掌握了節奏,才可以對樂曲的旋律、情感做二次的加工處理。而對于學前教育專業基礎薄弱、學習時間有限的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只有抓住重點進行教學,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所述所的三種重要的教學體系,受眾群雖然都是兒童,但是其中的某些方法對于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音樂學習還是有許多借鑒性的。運用這些方法輔助教學,一方面可以夯實學生的基礎知識,提升對音樂基本理論,尤其是節奏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也為他們日后的教學實踐提供了新的思路。對于任何專業的日常教學,我們都不能刻板的將一個教育方法強制性的劃歸給某一個特定的年齡段,而是要學會以融合性思維看待所有教育方法和教育思想,將多種正確的、合適的教育方法相互融合,相互借鑒,取長補短,為我所用。
參考文獻:
[1]尹愛青.學校音樂教育導論與教材教法[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7.
[2]謝嘉幸,郁文武.音樂教育與教學法(修訂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