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瀟
【摘要】2011版《小學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品德與生活課程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也指出: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采取恰當的教學策略能有效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從而打造高質、高能、高效的新型課堂。
我在設計《品德與生活》二年級下冊第五單元《我們都有一個家》主題活動中的《我知道的民族》一課時,便以全面地、整體地實現課程目標為方向,從優化教學策略入手,以活動為課堂的組織與實施方式,多元融合,引導學生在學習中真正得到自我體驗和感悟,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自主探究 信息素養 體驗活動 情感共鳴 多維互動 合作型課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5-0065-03
2011版《小學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品德與生活課程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也指出: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采取恰當的教學策略能有效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從而打造高質、高能、高效的新型課堂。
我在設計《品德與生活》二年級下冊第五單元《我們都有一個家》主題活動中的《我知道的民族》一課時,便以全面地、整體地實現課程目標為方向,從優化教學策略入手,以活動為課堂的組織與實施方式,多元融合,引導學生在學習中真正得到自我體驗和感悟,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回顧總結,得感如下。
一、倡導自主探究,提高學生信息素養。
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新時期,信息素養已成為現階段學生教育的重要內容,對低年級小學生而言,在《品德與生活》教學中信息意識的培養,主要指讓他們初步認識到信息是資源,及時有效地利用資源可以使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得到解決,從而主動為解決問題去查找資料的能力。我在教學設計中緊密結合課前預習環節,倡導自主探究的學習模式,引導學生充分開展資源的搜集和整理,使信息能力成為學生學習新知的一個重要途徑。
1.廣泛搜集,培養獲取信息的能力。
課伊始,我要求學生圍繞本課學習主題的知識與能力目標“了解我國的少數民族”進行自主預習,通過多種方式開展信息的調查和搜集,有的學生前往圖書館進行閱讀查找,有的學生通過與家長交談回顧或了解旅游見聞,更多的學生是通過互聯網絡對相關信息進行搜索。收集回來的信息有文字、有圖片照片、有視頻,非常豐富。擴充個體信息能力的過程中,學生既開闊了視野,又增強了學習動機。
2.交流引導,培養分析信息的能力。
接下來的問題就是,面對這些五花八門的信息資源,怎樣進行合理的鑒別、遴選、分析和判斷,則需要學生具有較強的分析信息的能力,我在這個方面注重了教師的引導作用,通過對預習中所收集資料的交流了解,幫助學生鑒別哪些是有效信息,從中篩選出精華信息,并進行整理,這樣能讓學生在反復提升信息分析能力的同時,加強對教材重點的理解。
3.表格記錄,培養集成信息的能力。
對于篩選出的有效信息,并不能直接成為課堂學習的資源,必須將這些各方各面的內容進行整合處理,這便是集成信息的能力,我設計了預習記錄表格,指導學生將篩選分析后的精華信息再次做出整理,分門別類在表格中進行記錄,可以摘選關鍵詞,也可簡要抄錄主要內容。這個過程中,可以通過教師示范,也可以開展小組交流,讓學生嘗試把表格中的關鍵信息用自己的語言加工和表達出來,做到真正讀懂信息,不僅可以增強自主學習意識,提高交流、協作能力,還有利于后期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
授課過程中發現,讓學生主動利用多種信息手段進行充分有效的課前自主探究,對優化教學內容,強化課堂調控和目標達成起到了非常好的促進作用。
二、調動多種感官,增添課堂體驗元素。
《小學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中提到低年級的品德課堂,應源于兒童的生活,又高于生活,品德課堂的教學活動應以兒童直接參與的豐富多彩的活動為主要教學形式,強調寓教育于活動之中。因此,在這節課的教學設計中,我以活動為主線貫穿全課,引導學生開展多種形式的體驗活動,從自主探索到獨立思考再到合作交流,多種學習方式互相融合、互相促進,實現了讓學生主動探索知識、總結知識的目的。
1.看一看,了解民族風俗習慣。
課前準備階段,通過讓學生觀看視頻,對我國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形成初步的直觀了解,同時也為激發學習興趣以鋪墊作用。
2.聽一聽,體驗民族傳統文化。
了解民族文化的音樂特色時,讓學生聽廣西壯族唱山歌,聽傣族葫蘆絲演奏,現場拍奏納西手鼓,以多樣的聲音元素增強了對民族傳統文化的了解。
3.唱一唱,感受民族音樂魅力。
在我們身邊,有許多動聽的少數民族歌曲流傳于耳,課堂中選取播放了幾段極具民族特色的流行歌曲,如蒙古族的“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維吾爾族的“掀起你的蓋頭來”、納西族的“花樓戀歌”、藏族的“北京的金山上”,學生情不自禁地跟著哼唱起來,在快樂的氛圍中感受到了民族文化的無限魅力。
4.嘗一嘗,感受民族美食特色。
少數民族的地方美食不但好吃,更凝結著少數民族人民的生活智慧。教學中為了突破這一難點,我選擇了讓學生在課堂上直接品嘗特色食品,如新疆維吾爾族的葡萄干,甘南藏族的牦牛肉,滿族的薩琪瑪,內蒙古蒙古族的干奶酪,東北朝鮮族的辣泡菜等等,豐富的美食試吃,讓課堂氣氛一度活躍不已,孩子們通過親口品嘗味道,小組交流感受,討論民族特色不由發現,這些民族美食的取材都有少數民族居住的地域特色,制作工藝更是都從保存和攜帶方面解決了生活需求,是少數民族人民生活智慧的體現。
5.做一做,傳承民族工藝智慧。
在了解少數民族傳統工藝智慧的環節,僅憑觀看圖片和文字等靜態資料并不能讓學生對其有生動、深刻的感知,因此,我準備了小紙帽、彩帶、貼紙、彩色筆等手工材料,讓學生在觀察和感受了維吾爾族的小花帽圖片后,親自動手做一做,用手工材料對白色的小紙帽進行裝飾加工,孩子們充滿了興趣,為了讓自己的作品更美麗,自發地對老師提供的圖片資料從淺表的觀看提升到仔細地觀察,還主動在小組里針對帽子上的花紋裝飾、色彩搭配進行了研究討論,再動手設計出有特色的小花帽作品,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創造能力,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
6.跳一跳,增強民族情感共鳴。
學習進入到尾聲階段,學生的民族情感已經得以充分激發,以歌曲“愛我中華”作為結束時,我組織學生在座位上站起來,分小組手拉手跳起圓圈舞,載歌載舞中愛國情感得到了升華。
三、激發情感共鳴,提升道德認知水平。
情感是兒童道德成長的紐帶,情感的打動是品德與生活課的基本理念之一,《小學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中指明本課程的核心便是幫助兒童在價值多元的社會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我力求為學生提供自我展示的平臺,體驗中學會分辨是非,引發道德體驗,提高道德認知,從而達到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升華。在本課的設計中,我注意抓住了教學中的三個“點”。
1.挖掘教材,找到切入點。
《我們都有一個家》單元主題中,關于《我知道的民族》一課,《廣州市義務教育階段學科學業質量評價標準(品德與生活)》中明確提出:
(1)情感與態度評價要點:初步感受各民族的文化差異。
(2)行為與習慣評價要點:初步形成尊重團結少數民族的意識和行為。懂得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和獨特文化。
(3)知識與能力評價要點:初步了解一些少數民族的文化和風俗習慣,感受我國民族文化的豐富多彩。
(4)過程與方法評價要點:通過多種途徑了解祖國的各個民族。
結合以上方面,我深入研究和挖掘教材,以“生活”帶動“課本”,以“體驗”激發感悟,抓住“低年級品德與生活課堂應回歸生活”的切入點,通過“活動體驗型課堂”幫助學生了解我國國情,激發了解和探索民族文化的熱情,形成尊重和團結少數民族的意識。
2.逐步滲透,感悟銜接點。
低年級品德與生活課堂唯有凸顯活動、引領學生在實實在在的生活心中,現在兒童喜愛的、樂于參與的活動中自我體驗到、感受到、領悟到,去自主構建新的情感世界,才能課堂激活使道德認知在多層面的體驗活動中無痕地內化為道德行為的銜接點。因此,我在教學設計中創設以下環節:
(1)了解祖國概況,初步建立認知;
(2)交流民族特色,產生探究興趣;
(3)深入探究風俗,感受文化內涵;
(4)開展辨析討論,尊重民族差異;
(5)展望祖國未來,深化民族團結。
本課通過運用多種教學手段,開展豐富的自主學習,教學活動形式多樣、教學設計環環相扣,情感共鳴層層遞進,最終在愛國情感的升華上收到非常理想的效果。
3.拓展延伸,形成落腳點。
品德課教學的落腳點是培養學生從小養成良好的道德品德和行為習慣、熱愛生活、健康成長,但僅靠在課堂上去完成學生道德品德的形成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延伸擴展到課外,教師應該開發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種資源,以滿足學生不同學習方式的需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造條件,引導學生開展觀察、體驗、操作、交流等活動,從中悟出道理,使自己的、行為以及情感態度不斷得到升華,逐步提高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這是品德課教學本身所要求的,也是學生踐行品德形成的基石。我校是廣東省的“書香校園”,倡導幸福校園的建設,有著豐富的校園文化資源,長期組織學生開展形式豐富多彩的德育活動,尤其是針對“熱愛祖國,弘揚民族精神”主題有視聽課,征文賽,才藝展等一系列教育活動。我借此契機將本課的情感目標從課內延伸至課外,借助這些校本綜合實踐活動學習平臺進行情感拓展,充分利用已有校園文化環境,強化“民族團結,愛我中華”的道德品德落腳點。
四、構建多維互動,構建合作型新課堂。
“多維”是指在課堂教學中,信息傳遞、師生交往等不適單向的,而是多向、立體的;“互動”是指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交互活動。多維互動教學模式則是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目標教學基本模式的前提下,讓學生在課堂上調動各種感官全面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突出學生的主體性,活化了思維,在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中,滿足學生主動探索的需要,從而促進主體發展。“多維互動的課堂教學”應從活動入手突出學生的主題地位,形成和諧師生的人際關系,強化學生的參與意識,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活動中發展。多維互動通常以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和人境互動來完成教學任務。以下是我在本節課中構建多維互動的幾點做法。
1.生生互動。
生生互動策略是指學生之間的交流、質疑、爭辯、補充。生生互動是課堂文化的主旋律。真正的生生互動是一個群體學習的過程。只有讓學生經過自學,擁有自己的思想、觀點、疑惑后,通過生生互動才能實現思想的交流、思維的碰撞、情感的流露,也只有這樣,學生才會提升認知結構、養成良好習慣、形成健全人格。本課中我多次開展同桌互動學習,小組討論探究,小組交流活動,小組體驗匯報,將學習的空間和權利真正還給學生,通過生生互動,使學生因交流而提升、因碰撞而感悟、因競爭而進取、因自主而創新。
2.師生互動。
師生互動就是指教師在教的時候,要讓學生積極參與進來;學生在學的時候,教師也要積極參與進去。如此建立一個師生互動的教學平臺,有助于營造平等的課堂對話環境,也有利于師生產生共鳴。本課中我除了巧妙設計梯度提問,積極巡視小組交流,帶動課堂參與度,還積極參與到學生的學習交流中去,比如學生在匯報對蒙古族的了解時,多從民族的居住、服裝、飲食等方面進行介紹,我則在他們匯報后也提出展示我對蒙古族的調查資料,我播放了一段那達慕大會的摔跤比賽視頻,激昂的音樂,激烈的角斗深深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也給匯報活動增添了活力。又如學生在匯報對傣族的了解時,除了居住、服裝、飲食,就吸取我在前一環節交流的經驗,還介紹了傣族的特有節日,這時我再次針對學生收集的圖片資料,在他們已知的傣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的認知基礎上,展示了對我校李銘詩老師的一段采訪錄像,錄像中李老師介紹和吹奏了傣族的特有樂器“葫蘆絲”,看到熟悉的老師帶來如此精彩的才藝展示,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加濃厚了,我還相機播放了一段楊麗萍的“孔雀舞”,優美的舞姿博得孩子們陣陣掌聲,有的孩子甚至忍不住跟著跳起來。可見,學習中,老師要學會從“教教材”走向“用教材”,從“教給你”轉為“一起學”,有效喚起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
3.人境互動。
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對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至關重要,但人與境之間的互動在品德課堂教學中同樣應該重視。因為,當學生和教師一同創設并成為情境的一部分,在思考、活動達到忘我狀態時,便進入一種人境融合的理想境界。如在教學會尊重少數民族文化差異時,我便創設了兩個小情景短劇:(1)情境一,到清真餐廳點豬肉餃子受到回族老板的拒絕。學生和老師分別扮演劇中角色,學生扮演的回族老板惟妙惟肖,雖引起同學們一陣哄笑,但也引發了他們進一步的思考:為什么在清真餐廳不能點豬肉呢?從而通過辨析交流知道了,原來回族人民因為信仰是有不能吃豬肉的習俗的,我們要學會尊重他們的民族文化,不要觸犯到他們的信仰忌諱。(2)情境二,到維吾爾族老鄉家里做客,見面握手沒有得到回應。老師扮演的維吾爾族老鄉,與漢族客人見面后,沒有接受客人的握手禮,只是將右手掌放在左胸上鞠躬點頭說著什么,孩子在老師的提示下,仔細觀察了維吾爾族老鄉的動作,討論后得出結論,他做的手勢應該是維吾爾族見面的一種特有的禮節,而他說的話則應該是見面問候之類的禮貌語,這時老師揭示正確答案,正如學生所分析那樣,這個手勢加上問候語便是維吾爾族人的見面禮,既表示歡迎又表示美好祝福,老師順勢借所創設的情境,抓住學生的熱情,讓學生同桌互行維吾爾族見面禮,又進一步告訴學生,當面對長輩或尊貴的客人時,單手禮要變成雙手禮,以表示尊敬,學生學得很投入,主動地將這個更隆重的見面禮送給了授課老師,情感陶冶水到渠成。
4.師師互動。
介于體驗活動和匯報展示的容量比較大,一位老師單獨執教組織難度會較高,教研組的教研員和老師們提出了“兩位老師同進課堂,聯合組織教學”的大膽想法。我同教研組內的另一位歐陽老師共同執教了這節品德課,我和歐陽老師默契配合,課前共同備課,課中相互合作,一唱一和,一導一輔,一帶一評,將豐富的教學活動開展得生動活潑,巧妙化解了內容量大的教學困難。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新課程所蘊含的先進教育理念也正滋潤著每一位教師的心田,研討并執教《我知道的民族》一課讓我收獲頗豐,我將持續在優化教學策略方面做出更多努力,讓品德課堂充滿活力,為孩子們呈現更吸引人的多元課堂,讓他們的個性在品德課堂上飛揚。
參考文獻:
[1]朱美嵐,如何提高品德與生活課堂活動的有效性,《小學教學參考》,2012年06期
[2]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DB/OL]http://blog.luohuedu.net/blog/281606,2011-06-24
[3]周繼章,品德與生活教學應注意的幾點,《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1年03期
[4]朱小敏,《品德與生活》活動式課堂教學模式,《教育科研論壇》,2007年06期
[5]林湛,試析《品德與生活》課堂教學活動的有效實施,《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2009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