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楊
【摘要】2003年初中物理新課程改革標準中明確提出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新課改理念,倡導在初中物理教學活動開展中積極地將與學生生活有關的內容引入到物理實驗中來,開展生活化的物理實驗,以此降低傳統物理實驗的抽象性,激發學生初中物理的探究興趣。
【關鍵詞】初中物理 生活化教學 物理實驗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5-0174-02
盡管實驗是初中物理教學必不可少的手段,但是由于實驗材料、實驗環境的影響,一項極具實踐性的物理實驗存在不能完成的可能性。我在多年的初中物理教學中發現,利用生活化的手段來開展物理實驗活動是行之有效的。因為很多物理實驗器材、物品等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以此可以有效彌補傳統物理實驗器材不足的缺點。而且,從生活中獲取的實驗器材不需要對其進行標準化地加工,只需要在實驗要求的基礎上稍加改進即可應用,簡便的實驗器材自然會使實驗便于操作。總而言之,生活化的物理實驗不僅可以彌補傳統物理實驗的不足,為學生呈現行之有效、簡單易操作的實驗過程,使學生在日常課堂中就能得到動手操作的機會,還能在降低物理實驗難度的基礎上激發學生的實驗操作興趣,同時實現學以致用,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那么,我們應該如何應用“來自生活”的事物,更好地“走向物理”呢?
1.實驗器材生活化
一項物理實驗的有效開展,顯然實驗器材是必不可少的。基于生活化的物理實驗要求其所需的實驗器材來源于生活。也就是從學生的生活中尋找適合實驗開展的相關物品,將原本抽象的物理學原理通過這些學生熟悉、常見的物品生動、直觀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如此可以從認知上使學生樂于接受物理實驗。物理源于生活,生活中蘊含著諸多物理原理,教師要想將這些原理呈現在學生面前,首先要學會觀察,觀察生活中的種種現象,從這些現象中“抽象”出適合物理實驗開展的實驗資源,采取多種方式,如移植、改造等將普普通通的實驗器材轉變為實驗所需。
例如,我在進行“溫度”這一內容教學的時候,根據教學設計的目標要求,學生需要掌握溫度計工作的原理——熱脹冷縮。但是,熱脹冷縮這一現象在生活中不留心是難以觀察到的,學生能憑借自己的認知對其有一定的了解,但對其應用卻不盡如人意。針對這一情況,我會利用從生活中搜集的玻璃瓶來進行實驗:將玻璃瓶裝滿水,然后滴入幾滴藍色的墨水,將玻璃瓶的瓶口塞緊,接著向玻璃瓶的瓶口塞入一個帶有刻度的玻璃管,并引導學生認真觀察:當玻璃瓶被放進盛有熱水的盆子里的時候,玻璃管中的藍色墨水的高度會有什么變化;當玻璃瓶被放進盛有涼水的盆子里的時候,玻璃管中的藍色墨水的高度又會發生什么變化呢?學生通過觀察不同水溫下的玻璃管中藍色墨水的刻度變化,可以直觀地觀察到熱脹冷縮這一原理。
通過這種生活器材來進行物理實驗的方式,不僅可以實驗物理實驗器材的多樣化,還可以實現實驗的簡便、易操作,學生在簡單的實驗操作中,可以驗證物理原理,在課下學生也可以模仿教師利用生活器材進行實驗,這就為學生提供了動手操作的機會,有利于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提高。
2.實驗情境生活化
通過對初中物理教材內容的分析,我們可以清楚地發現,其中有很多與生活有關的內容,但是初中物理教學的目的不僅僅是讓學生扎實地掌握這些知識,更是要學生利用這些抽象的物理概念或者物理原理來解決實際問題,如此學生可以體驗到物理的現實意義。在傳統的初中物理教學中,教師總是按照教材內容對這些極具抽象性的概念、理論等進行照本宣科,這對于形象思維為主的初中生來說是難理解、難接受的。此時,教師可以利用生活化的情境來為學生呈現教學重、難點知識。推及到物理實驗方面,亦可以創設生活化的實驗情境。
例如,我在進行“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這一探究性實驗的時候,發現許多學生在生活中見過凸透鏡,但是對其成像情況一問三不知,更不要說成像規律了。為了使凸透鏡在學生心中建立一個生動的形象,我會在實驗開展之前,利用多媒體來向學生顯微鏡、照相機、眼鏡等學生生活中常見的光學用具,如此學生在觀察中會對凸透鏡的形狀、結構等有一個直觀額感性認識,他們會對凸透鏡產生濃厚的探究興趣。他們會自發地提出諸如此類的問題:為什么近視的人帶上眼鏡會看清楚東西,鏡片起著什么作用呢?為什么利用顯微鏡能看到肉眼無法觀測到細小顆粒呢?為什么投影儀可以將電腦中的小文字放大化地呈現在我們面前呢?通過觀察,學生可以發現這一切現象都是凸透鏡在起作用。
利用這樣生活化的實驗情境可以激發學生對物理實驗的興趣,在實驗開展中學生可以自然而然地集中注意力進行實驗觀察,使原本單調的物理實驗變得生動有趣。
3.實驗過程生活化
物理實驗是一項極具抽象性和實踐性的活動,對于初中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等都有較高的要求。生活化實驗不僅要求實驗準備(生活化的實驗器材、生活化的實驗情境)實現生活化,更要求實驗過程生活化。生活化的實驗過程可以將生活內容引入其中,由易到難地引導學生進行物理思考,順應學生的思維發展水平。
比如,在進行“探究聲音的特性與物體的什么因素有關”這一實驗的時候,我發現盡管在生活中學生對聲音的音調、音色、音高等有一定的感性認識,但是其認識只是用力大小產生不同“聲音”上,對聲音的音調等因素的認識不足。由于在實際中,學生對振動知之甚少,這就需要教師將“振動”生動地呈現在學生面前。我在實驗的時候,利用音叉和乒乓球來進行“振動”展示:用不同的力敲擊音叉,引導學生觀察不同力的作用下音叉與乒乓球的接觸的幅度的變化情況,這樣學生可以在不同的乒乓球的擺動下,在對比中觀察到聲音的響度與發聲體振動的幅度的關系。
通過這種真實的物理實驗的操作,學生可以在直觀的實驗中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來總結實驗規律,提高物理實驗的操作效果。
總之,在初中物理實驗活動開展中,教師需要利用生活化的手段,利用生活化的實驗器材、生活化的實驗情境、生活化的實驗過程來簡化物理實驗,激發學生的物理實驗探究興趣。
參考文獻:
[1]彭波.基于生活化的初中物理實驗教學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6.
[2]王陸芳.初中物理實驗教學生活化的實踐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