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代大學生如何有效利用網絡媒介,辨別網絡中復雜多樣的信息,具備良好的網絡媒介素養成為當今社會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之一。媒介素質是每一位公民所具備基本素質,但是由于當代大學生對于網絡媒介缺乏深刻認識,導致了當前不健康局面的出現。本文首先對目前大學生群體中存在的媒介素養問題進行剖析,從而提出建議以推動大學生媒介素養的提升。
關鍵詞:媒介素養;大學生;提升
李維斯認為,新興的大眾傳媒在商業動機的刺激下所普及的流行文化,往往是在推銷一種“低水平的滿足”,這種低水平的滿足將誤導社會成員的精神追求,尤其會對青少年的成長產生各種負面影響,通過媒介素養教育,就是要保護青少年免受大眾媒介內容的污染,使得青少年能夠防范大眾傳媒的負面影響和腐蝕,自覺追求符合傳統精神的美德和價值。[1]當今,隨著互聯網、手機的普及和發展,網絡新媒介應運而生。而當代大學生作為新媒體受眾中最活躍的群體,由于新媒體的多元性、互動性和共享性對當代大學生的生活方式、學習方式、娛樂方式乃至思維方式都有著深刻的影響。不僅如此,在移動互聯網高速發展下產生的“互聯網思維”,也為大學生創造了新的創業和就業機會。當然,在看到網絡媒介帶來的諸多好處時,也應當反思大學生在互聯網媒介應用中存在的問題,尋找在新媒體網絡語境中當代大學生媒介素養提高的策略。
一、當代大學生在新媒體網絡語境中存在的問題
(一)過度依賴,缺乏思辨
新媒體就是指通過各種數字化信息傳播技術進行傳播的一種信息傳遞過程。各種數字移動終端已經完全滲透到大學生的生活中。在新媒體網絡語境中,網絡媒介甚至在大學生的生活中成為一個全能的角色。但是各種問題也紛至沓來。當代大學生在遇到和解決問題時過度依賴“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導致部分大學生缺乏獨立思考,思維過于簡單化。
同時,由于互聯網信息的海量性、開放性和經濟性,使得其信息存在無用甚至是低俗的信息,會造成部分大學生在網絡中迷失自我,脫離了道德規范,做出違反道德標準甚至違法的事。同時,互聯網的匿名性使得許多大學生在互聯網的世界里暢所欲言,網絡也成為宣泄情感的重要空間,但是由于大學生心智尚未發育成熟,對大量的網絡信息沒有分辨能力,可能會出現偏信或誤信不良信息,造成個人情緒的悲觀化。
(二)影響健康,娛樂泛化
相對于高中時期繁重的課業壓力,大學生活相對輕松。一些大學生由于沒有及時調整狀態,貪圖一時的享樂,就會出現于沉溺于網絡的不良現象出現。他們花費大量時間于網絡,缺乏運動而且不能按時作息,以至于精神萎靡不振,形成了消極的生活習慣和生活狀態,這對于正值發育期的當代大學生而言,沉迷于網絡嚴重的影響其身體健康。
當代大學生具有一定媒介參與意識,但大多處于被動狀態。后現代語境中,去偶像化的概念,使得當代大學生處于一種集體迷惘當中。沒有精神上的寄托,從而尋找過度的娛樂,大學生一味的獵奇心態導致當前網絡媒介的娛樂泛化傾向嚴重。同時,處于市場經濟下的部分網絡媒介由于片面追求經濟效益,造成娛樂性浪潮迭起,導致低俗化現象頻發,從而出現一種“全民娛樂”的現象。
(三)思辨不足,畸形發展
隨著網絡交易的便捷化,一些網絡支付軟件也推出了向大學生貸款、借款的業務,使得部分金錢觀相對缺失的大學生沉迷于網購,在巨大的消費中片面追求享樂和網絡消費的快感。日前,大學生“裸貸”風波更是轟動社會,錯誤的金錢觀念和網絡的虛擬和危險讓部分女大學生的身心受到嚴重的傷害,令人扼腕嘆息。這說明了當代大學生對網絡各類信息的甄別能力較差,缺乏理性思考能力,造成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畸形發展。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介成為大學生獲取信息、人際交流、休閑娛樂等重要的途徑之一。大學時期是青年群體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相比于傳統媒體,網絡媒體的真實性和可靠性差,網絡信息紛繁復雜,當代大學生甄別信息能力較差,毫無選擇的汲取信息不利于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同時,多數沉迷網絡的大學生容易養成憂慮、脆弱的性格,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和困難容易一蹶不振,甚至對現實社交很抗拒和抵觸。
二、新媒體網絡語境下如何提升當代大學生的媒介素養
(一)完善立法,規范發展
在新媒體網絡語境下提升當代大學生媒介素養的起初就是建立并加強網絡相關法律和傳播相關法律法規,嚴厲打擊網絡的不良信息的傳播。網絡實名制也是抑制網絡不良之風的有效途徑,增加網絡發言的成本,從源頭遏制網絡不良風氣以規范網絡發言,給大學生提供一個較為安全、潔凈的網絡環境。
同時,要積極向大學生宣傳網絡管理法律法規的相關知識,使大學生群體深入了解相關法律法規,切實融入網絡管理以提升其媒介素養。
(二)完善觀念,教育先行
目前,我國高等院校普遍缺乏網絡媒介素養教育的課程的開發、教材的觀摩。因此,高校應當注重和加強網絡媒介素養的教育,開設相關課程、組織相關活動,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網絡使用觀念和道德觀念。幫助其建立自尊、自愛、自強的人格,確立其自我設計、自我實現、自我超越的價值觀。
同時,學校應該也積極注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因素也是造成大學生對網絡依賴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學校可以安排一些心理健康咨詢和疏導,引導大學生處理好網絡的虛擬與現實生活的關系。可以將大學生網絡媒介素質教育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達到網絡媒介素質教育的目的。
(三)自我保護,主動學習
作為媒介素質的主體,當代大學生要主動地參與到多種網絡教育實踐活動之中,加強自我保護意識。對于網絡信息要有正確的分辨能力,不可輕信網絡信息,不傳播要未經證實的信息,對于網絡的人際關系要心存防備,不在網絡上隨意透露自己的個人信息,主動學習網絡知識,增強自我調節能力,提高自身媒介修養。
在信息化時代,大學生需要積極開展和網絡媒介素養相關的學習工作,對網絡媒介的內在特點有深入的理解,讓其實用價值能夠得到充分的體現。網絡媒介素養教育工作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形成正確的觀念,進而使大學生面臨多樣的網絡媒介信息時,能夠產生自身的判斷,能夠對未知事物進行合理的評價,從而養成良好網絡媒介素養行為習慣。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新媒體文化語境下,網絡對于大學生們的影響無所不在。值得注意的是,當前我國大學生的媒介使用能力整體水平普遍偏低。這是由于大學生對網絡媒介的了解不深入,導致部分大學生對于網絡信息辨識能力差。怎樣在紛繁復雜網絡環境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以批判的眼光去看待網絡媒介,是當代大學生媒介素養提升的關鍵。當前,大學生應該在正確使用網絡媒介提供信息的前提下培養自己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著眼于現實中的學習和人際交往。不被消極、低俗的信息干擾,做到正確使用工具,而不成為“工具的工具”,以培養大學生正確的媒介素養。
【參考文獻】
[1]大衛﹒帕金翰.英國的媒介素養教育: 超越保護主義[J].新聞與傳播研究,2000(02).
作者簡介:衛瑋(1991-),女,漢,山西長治人,碩士研究生,云南藝術學院民族民間藝術研究所。研究方向:藝術教育與現代美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