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國高校中,大學英語作為其非外語專業的本科生必修課,對于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有著重要的作用。由于大學英語課程有著其特有的人文屬性,所以以提升人文素養為內涵的職業英語課程體系改革,對于學生們學習熱情的激發,以及學生英語表達水平的提高有著很大的推動作用。引入外教來提升教學團隊的綜合實力,有助于幫助學生們拓展國際視野,增強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從而提高大學英語的教學質量。
【關鍵詞】人文素養 職業英語 課程體系改革
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我國高校大學英語的外語教學水平越來越高,但是學生們對于大學英語的教學并不滿意,在高校現階段的英語教學課程體系下,學生們并不滿足自己在外語能力上的提高。針對此問題,學術界已經展開了研究與探討。
一、英語教學的人文性
“人文”是指“人類社會的文化現象”。在英語教學中的人文教育是指要著重培養學生們對于外國社會的文化以及宗教的理解。同時外語教學的目的就是為了促進學生們對其他國家人文、環境文化的了解。在課程設置過程中,以英語教學中的人文性為理念,可以達到將語言學習與其他學科學習相結合的目的,從而實現以內容為主的英語教學模式。英語的學習是提高人文素養的過程,而非一門工具性課程。我國許多到校已經開始實施以內容為依托的教學模式,它對于提高學生英語學習興趣的作用不可小視,對于學生英語水平的提高有著很大的意義。
二、職業英語課程的人文性
大學英語課程的學習能夠幫助學生們熟悉中外文化的差異,對西方國家的人文、文化生活等方面有所了解,這即是大學英語課程的人文性所在。在大學英語課程教學中要注重語法、基礎能力的教學,同時也要加強口語和寫作能力的訓練,要在教學內容中更多的加入英語人文文化的介紹,將英語的學習與人文的學習相結合,從而實現人文素養與英語能力共同提高的目的。人文知識的學習對于學生的國際交往能力更高檔次的提升有著極大的意義。外語教學的基本教學規律體現在職業英語課程的人文性之上,通過對外國人文的了解,從而提高學生交流中的思辨能力,促進學生表達能力的提升。
三、以提升人文素養為內涵的職業英語課程體系改革的實踐的具體方案的實施
高校應該致力于培養國際競爭力和國際視野兼備的人才。即具備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人才。以該目標為基礎,構建一個以提升人文素養為內涵的職業英語課程體系,并以此進行改革。
1.課程的設置。圍繞以提升人文素質為內涵的職業英語課程,開設多門口語、聽力、閱讀類課程,為提高學生們的基礎英語水平打基礎,為學生提供基本的人文素養知識。并為希望提升英語水平的學生提供聽說、翻譯等英語課程。新的職業英語課程體系為學生提供充足的課程量,可以使學生根據自身的情況選擇自己需要的或是喜歡的課程。但是每名學生要求必修一門人文素養類課程。
2.學分的設置。與高校的其他課程學分機制相同,職業英語課程也要設置修讀與學分的機制。新的課程體系方案要求每個學生的職業英語類課程必修課要修滿10學分,并對選修課程要求修滿15學分,同時人文素養類課程為必修課程。在每個學年結束的時候進行學分結算,以學生修讀的基礎課程和人文課程學分是否修夠為標準,決定學生是否能夠修讀更高年級。
3.教學內容的制定。隨著課程體系的改革,教學的內容也隨之改革,教學內容的改革由高校組建的領導小組商討決定,小組制訂了所有的課程范圍、課程內容、課程目標、學時分配等,并編寫了課程所需要的課程講義、教學大綱、以及課程簡介等等,并經過高校領導及教師團體的審核以及教務處的批準。經過不斷的研究與試點之后,總結出最終的課程體系改革方案并開始實施。
4.教學模式的規約。在新的課程體系改革之中,課堂教學中增加了學生的討論,旨在使學生在討論中逐步提高語言能力,通過課堂中與外籍教師的溝通互動,達到口語練習的效果。在課堂教學中,根據課程屬性的不同,分為不同的教學模式,不同的課程可以采用小組學習、課堂活動、課堂演講、辯論討論、教師講授、課堂寫作等等多種教學模式相互結合。在向學生傳授基本語言知識的同時提升語言技能,鍛煉學生的思辨能力。
在進行課堂教學的同時,還可以使用網絡教學相輔相成。教師可以通過網絡上的教學平臺指導學生學習,同時也可以在網絡平臺上向學生布置作業以及制定學習目標,從而打破只能在教師學習的理念。教師坐鎮網絡平臺指導學習,可以通過網絡對學生一對一解決學習問題。同時利用網絡學習平臺,可以為學生們提供一個自主學習平臺,在學校提供的機房或者自己的計算機上,登陸網絡平臺,即可學習或者解決自己課堂中未解決的問題。
5.教師團隊。高校要根據不同的課程屬性分配不同的教師資源,根據不同教師所擅長的教學方面與教學能力不同,可以讓教師選擇自己喜歡適合的課程進行教學,從而最大化教師的教學才能,更好的實現以提升人文素養為內涵的職業英語課程體系的改革。要求每名教師每學期只能講授一門課程,這樣每名教師的全部經歷可以放到一門課程中,可以潛心研究課程教學的方法,從而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高校也要不定期舉行各個課程教師的教學交流工作,讓教師們在交流探討中不斷成長,促進整個教師團隊教學水平的提高。
四、以提升人文素養為內涵的職業英語課程體系改革的實施效果
人文素養職業英語課程體系的改革徹底改變了傳統的單一強調語言技能的教學體系,新科課程體系將人文素養的學習和職業英語的教學相結合,從而為學生們對職業英語的學習提供了興趣與動力。改革后的教學體系更注重于學生對于西方人文文化的了解和思辨能力的培養。達到了職業英語教學和人文素養兼并的目的,更加突出了高校職業英語教學的人文性,幫助學習著在了解西方人文文化的同時增強自己的國際視野和綜合文化素養。
從學生對體系改革的評價角度而言,許多學生表示通過課程體系的改革,全新的教育體系、課程體系、以人文素養為內涵的課程等等對自己學習英語的動機、方法以及愛好有了重大影響。許多學生對于改革后的教育方式非常滿意,認為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也激發了學生們對職業英語學習的渴望。課程體系的改革無論是對自己的英語能力的提高還是對自己國際視野的擴大、思辨能力的提升以及對國外人文的了解都有很大的幫助。
五、結語
建立以提升人文素養為內涵的職業英語課程體系,堅持科學的教學改革觀,并以此為標準,對高校的職業英語教育體系進行改革,打破了知識技能教育的傳統,開創了一個全新的高效的職業英語教學體系。將人文素養融合到職業英語教育之中,能夠提高學生的創新、合作能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在了解東西方人文文化差異的同時,逐漸提高自己的英語語言能力,從而加強學生的行業競爭力。職業英語課程體系的改革解決了我國高校職業英語教學難的問題,并有效的提升了高校職業英語專業培養出的外語人才的質量。
參考文獻:
[1]蘇一凡.人文素質對商務英語專業學生職業發展的影響[J].山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1.
[2]鞠麗麗.以就業為導向高職學生職業英語口語交際能力與人文素質提升策略[J].決策與信息.2015.
[3]鞠麗麗.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學生職業英語應用能力與人文素質培養初探[J].英語廣場:學術研究,2015.
[4]鞠麗麗.項目化教學模式培養高職學生職業英語應用能力和人文素質的探究[J].海外英語,2015.
[5]徐婷婷,張秋菊,祁淑紅.士官職業技術教育英語教學中人文素養培養探析[J].校園英語旬刊,2015.
[6]刁生.職校英語教學中應加強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J].科學導報,2013 .
作者簡介:孫宇(1978.7-),女,回族,遼寧沈陽人,遼寧金融職業學院素質教育學院外語教研室講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外語教學,英美文學與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