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初華
【摘要】新時期教育體制對教育手段和教育理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很大程度上,傳統的教學方法難以滿足當前多樣化、深層次教學的需要,為更好地改進當前的教學效果,很多教育研究者轉為向網絡教學方面尋求創新教學方案。微課因具有教學時間短、教學資源集中化程度高、主題直接以及高效率等特點,與傳統的教學方法有了很大的區分,能引導學生更加快速、準確地對課堂內容進行更直觀的把握。高中地理教學涉獵范圍廣、教材內容綜合性高、空間延展性廣且具有動態波動明顯的特點,需要采取更為創新有效的教學手段,亟待引入信息化教育教學,微課即為一種全新模式,對課堂教學效果有很大的助益。本文以此為立足點,重點闡述了高中地理課堂上微課教學現狀,并提出了一系列可行性建議。
【關鍵詞】高中地理 微課 教學設計 現狀改進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4-0186-02
高中地理的教學可以從以下幾個要素出發,即學科綜合、空間對象信息描述、動態預測以及時代特征,課堂授課應該準確把握這些特點來進行多維度、深層次的課程學習。高中處于連接初中和大學的關鍵階段,其教學質量的好壞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思維方式的開拓廣度與學科素養提升程度。總體來說,高中地理主要是研究地理環境區域特點、自然天氣、人文特點及要素關聯的學科,學科將整個自然研究系統拆分成多個部分,分別研究其內在規律和空間配置原因。然而,高中地理教學時間緊湊、教學目的性強、信息量大,傳統單一的教學模式很難滿足當前教學需要,故亟待創新目前的教學手段以期達到更高的教學效果。新課程改革新理念引導著教研工作者尋求多媒體技術在課程教育中的突破點,利用網絡信息平臺豐富課程素材,加深與時代文化成果、經濟發展的關聯,并結合國內外有效的管理模式進行教學。
微課作為互聯網教學的一種典型模式,本著“按需授課 簡短直觀”的教學目標,主要呈現出以下幾點特點:一是倡導“學生主體”原則,即按照學生學習特點和素材需要進行備課,引領學生自主學習;二是“拓展課外知識”原則,即微課內容應同時涵蓋教材重難點和延伸知識點;三是“內容保存和修正”原則,即微課視頻資源應該能系統存儲,并根據實際授課進度進行調整;四是“管理和應用”原則,即微課作為網絡資源學習平臺,應保證能進行多維度建設、觀摩、專家點評、重復播放以及細節修改等多項工作。
微課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有廣泛的應用,在教學案例設計中加入微課的元素能有效提升教學效果,如在學習“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這章內容時,我設計了約10分鐘的微課內容。本節課以“要素構造分析和探究物質遷移交換原理”為主要教學目標,明確了對應的教學內容,即主要講解水循環方式、各個圈層構造、物質能量交換關系以及動植物資源關系等內容。微課主要分成四個板塊:首先是新課導入階段,展示了大西洋海岸圖片,顏色鮮明的圖片能有效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觀察探究能力;接著展示了大西洋的群落水平和資源情況,涵蓋動植物類型、水圈垂直和水平構造、天氣要素和氣候類型,教師在此版塊可作更為細致的關于本領域地理環境的文字說明,如為季風性氣候,降水較多,物種豐富,多為葉寬、根淺植物,流水沉積和沖刷刻蝕效果較為明顯,河流分支眾多等,同時教師可在此階段引導學生分析地域環境對動植物類型及其分布的影響;其次是要素聯系探究階段,此版塊應充分結合國內外研究資料素材,并融合當地人文資料探究天氣要素和洋流走勢對物種的影響并進行講解;最后是深入探究階段,以此版塊內容為例,教師可延伸到其他課程教學內容中,涵蓋物理和生化規律、物質的基礎性能、演變條件、變化規律模型等,之后布置一定的課后練習,引導學生對所學內容進行深層次探索。
在微課授課過程中,我們也應該注意到以下幾個問題并及時根據實際情況作出調整。第一,專業術語標準化與延展化,避免使用過多無效的語氣詞或不相關素材,減少對課程主題的干擾。教師在為微課配置講解文稿時,應做到語言言簡意賅、直達重點,用地理學語言對相關現象進行描述;第二,科學合理地使用教學器具,發掘課程教學內容和生活實際的交叉點,創新教學手段。教學工具的先進性和時效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教學質量,高效的多媒體教學能充分融合時代特點并向學生灌輸地理學最新理念和教學成果;第三,合理控制時長,設置多維度課堂探究問題。應合理選擇播放工具、顏色類型、文本內容顯示方式和文件大小,微課中每個階段都應該設置對應的簡短小標題,使學生有更直觀的認識;第四,合理選取微課制作方案,注重課堂實錄,創新制作手法。微課作為整個課堂教學內容的綜合體現,應以回歸課程內容主題為核心思想,并根據選取的課件樣本為基礎進行多維度課程展現,如錄屏式、幻燈片式、網課平臺式等,最大限度地提高微課設計質量。
在新課程改革多維度理念的引導下,高中地理課堂教學引進了更多科學有效的教學手段,并利用更為先進、高效、簡潔的教學手段最大限度提高教學質量。地理學作為一門涵蓋范圍廣、素材時效性明顯、動態變化度高的一門學科,對學生自然科學思維意識的培養有很大的助益。教師在用傳統教學方式探究地理問題的同時,也應關注教育信息技術的資源整合功能,促進學生地理信息意識的有效構建。微課作為新時期互聯網教學的一種典型手段,真正做到了課外延伸并激發了學生自主學習意識,達到了更為優質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陸光明. 高中地理微課制作的基本策略——以氣壓帶和風帶移動對氣候的影響為例[J]. 教學與管理,2015,01:54-56.
[2]程素杰,王廣智. 高中地理微課資源整合建設路徑研究[J]. 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6,03:67-68.
[3]郭宇涵. 微課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設計與應用探究[D].云南師范大學,2016.
[4]邵志豪. 高中地理課程中活動的設計與教學策略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2.
[5]徐文. 新課程背景下高中地理課堂有效教學的思考與實踐[D].華東師范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