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小換
(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五原一中)
摘 要:語文不僅是交流和溝通的工具,還兼具人文性。語文中許多優秀的文章都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傳統的語文教學忽視了語文的人文性特點,只注重知識的傳授,卻不注重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這與語文的教學目標相背離。中華民族有許多優秀的傳統文化,它們構成了語文的靈魂,所以在語文教學時,老師不僅要注重知識的傳授和語感的培養,還要肩負起傳承傳統文化的重任。
關鍵詞:滲透;傳統文化;高中語文教學
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它不僅是東方傳統文化的標志,也是世界寶貴的文化遺產,對整個人類社會文明的進步有不可磨滅的貢獻。然而,今天青少年過分崇拜西方文化,對圣誕節的喜歡程度超過了端午節,他們只知道圣誕節是耶穌誕生的日子,在前一天要互相送蘋果,卻不能詳細地說出端午節的來龍去脈,以及端午節的習俗。高中生正處于心浮氣躁的年紀,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導致他們遇到一點小摩擦就開始大打出手,毫不顧忌同學之間的情分。現在社會出現了官二代、富二代等新鮮的名詞,導致高中生的攀比心理比較嚴重。他們比身上的名牌,比誰家的車更豪華,比誰花錢更加豪爽和大氣,卻從來不比誰的學習更優秀,誰的修養更好。針對這種社會現象,我們要用語文中傳統文化的精髓去除學生的糟粕思想,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真正發揮語文的教育作用。
一、從古詩文中尋找傳統文化
高中語文教材中有大量的古詩文,為學生學習傳統文化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天地。課本中古詩文題材和種類繁多,有關于傳統美德的,有關于傳統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的,還有關于愛國主義的等。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去感受古詩文中的傳統文化,并將它發揚光大。
人教版高中課本中的《師說》和《勸學》就抓住了古人勤學、尊師重道的美德,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有些同學自認為比較聰明,老師講的一點就會,因此驕傲自滿,停下了學習的腳步,然而《勸學》告訴學生“學不可以已”,不登高山就不知道天有多高,不到深澗就不知道地有多厚,知識是無止境的。也有些學生自視甚高,聽不進去別人的意見,而《師說》最后一句卻引用孔子的話“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連圣人都如此虛心學習請教,我們還有什么資格傲慢呢?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難免會有荊棘與坎坷,我們不妨讓學生放寬自己的眼界,把目光投向人類和社會,學一學李白、蘇軾的豪放,正視自己的艱難和困苦,勇敢地踏過去。
二、利用作文傳承傳統文化
學生不僅要學習傳統文化,還要將它轉變為自己的思想和認識,從而約束自己的言行,這才是真正的傳承。而寫作就是進行傳承的最好的方法和手段。寫作不僅可以夯實學生的文字功底,還能顯示學生的人生態度、價值取向和審美情趣。寫作可以讓學生靜下心來,細細品味各類文章,從而激起自己情感的浪花,形成自己獨特的感受。因此,老師應該在寫作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
如,在學習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離騷》時,可以讓學生寫一篇讀后感。有的學生被屈原的愛國精神所感動,他不與惡勢力同流合污,對祖國懷著一片赤誠之心。也有人被屈原的探索精神所折服,如“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意思是天未全黑,我將探路前行,表現了詩人積極進取的心態,也告誡我們不到最后一刻,不要輕言放棄。學生通過寫作,思想認識上得到了升華,也就是說繼承了傳統文化。
三、開展經典名著閱讀活動
現在的學生迷戀各種網絡小說,如一些虛幻、言情的文章,這對學生而言弊大于利。老師不妨把學生引向閱讀古典名著中來。中國的四大名著有《水滸傳》《紅樓夢》《三國演義》《西游記》。學生可以抽自習時間,也可以在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后讀一讀,不僅可以緩解學習的壓力,讓學生放松心情,還可以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如,《三國演義》的經典橋段,諸葛亮三氣周瑜,周瑜發出了“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周瑜就是因為心胸狹窄,容不下比自己強的人,才會英年早逝。這一故事情節也告訴同學們,“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我們要懂得欣賞贊美別人,切不可生嫉妒之心,毀了自己。通過閱讀經典,學生不僅了解了歷史,還學會了做人的道理。
四、組建學習小組,探索歷史人物
學生學習文章和詩詞時,只知道古人寫出的文章,卻不了解古人的生平事跡。針對這種情況,老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古人進行詳細的研究和了解,這樣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文章和詩詞。如,杜甫就是一位憂國憂民的詩人,學生從《石壕吏》就可以看出他非常關心人民的疾苦。學生從詩人身上能夠感受到仁愛精神,從而激勵自己也做一個勤勞善良、關心他人的人。
總之,中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且富有教育意義,作為高中語文教師,要肩負起弘揚傳統文化的重任,為祖國培養出有理想、有抱負、有道德的棟梁之材。
參考文獻:
[1]袁英英.中學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教育問題研究[D].延安大學,2015.
[2]高原.探析傳統文化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J].中國校外教育,2017(2).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