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國有
(甘肅省古浪縣定寧初級中學)
摘 要:問題是教學的心臟,有效的課堂提問有助于指明學習目標,集中學生注意力。探析了初中地理有效提問的策略,提出如下三點意見:因材施教,分層設計問題;興趣引導,聯系生活現象;加強互動,鼓勵學生質疑。
關鍵詞:初中地理;有效提問;策略研究
提問是課堂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之一,如何行之有效地提問是當前初中地理教學改革的熱議課題。通過長期教學觀察,筆者發現初中地理課堂提問存在一些問題,最終導致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一個好的提問方式,可以調動學生積極思考,使教學事半功倍。接下來,筆者就結合自身多年初中地理教學經驗,對課堂有效提問策略進行簡單分析。
一、因材施教,分層設計問題
回顧以往的初中地理課堂提問,讓教師深感困惑的問題在于,不論提出什么問題,只有幾個優等生愿意開動腦筋思考,后進生“袖手旁觀”局面嚴重,中等生也不愿意積極參與討論。深入對這一現象展開分析,我們發現這不僅有學生自身原因,更多的是教師問題設計不當導致的。
早在春秋時期,著名教育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這一教育理念,初中地理課堂提問也應當因材施教,根據學生不同學習水平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教師可以將簡單的問題留給后進生,將稍有難度的問題留給優等生,這樣有助于引發全體學生參與思考,同時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感受到回答對問題的快樂,更能激發學習動機。
八年級上冊《自然災害》,講解水土流失相關內容時,筆者設計了三個問題:(1)黃土高原千溝萬壑地貌形成的原因是什么?(2)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是什么?(3)比較南方低山丘陵地區水土流失與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以上三個問題層層遞進,由淺入深,水平不高的學生可以回答第一個問題,水平一般的學生可以回答第二個問題,水平較高的學生可以回答第三個問題。不同層次學生全部積極參與思考活動,課堂氣氛尤為熱烈。
二、興趣引導,聯系生活現象
在初中階段,學生第一次正式接觸地理,他們對這門學科比較陌生,因此內心深處很難產生學習動機??v觀課堂教學現狀,很多時候教師在講臺上講得慷慨激昂,底下學生卻昏昏欲睡,要不是寫其他學科作業,要不就是交頭接耳,對地理課程似乎完全不感興趣。
《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指出:“要聯系實際安排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的經歷與體驗出發,激發學生對地理問題的興趣。”地理來源于生活,理當回歸生活。要想激發初中生地理學習興趣,教師不妨嘗試從生活角度切入,聯系生活現象導入地理知識,促使學生用生活眼光審視課本知識。
教學七年級上冊《板塊的運動》時,筆者聯系日本地震、汶川地震設計問題:地理位置不同,產生地震的原因也不盡相同,聯系日本地震、汶川地震,思考這兩個地區地震發生的原因是否一樣,有什么異同?因為本節主要講解板塊運動知識,所以學生很快聯想到這兩個地區地震會不會是板塊運動造成的?除了板塊運動之外,是不是還有其他原因?學生聯系生活當中的地震現象,對板塊運動知識進行反復推敲,這一過程中他們又主動思考了很多教材上面沒有提及的問題,思路一被打開,極大地調動了學習積極性。
三、加強互動,鼓勵學生質疑
現階段初中地理課堂提問普遍存在這樣的問題:教師拋出一個問題,只留出幾秒鐘時間讓學生思考,很多學生還沒有進入狀態,教師就已經自己說出答案了。抑或是到每節課臨下課的那幾分鐘,教師象征性地問一下學生是不是有什么問題,即便學生提出了問題,最終也由于時間有限匆忙作答。這種所謂的課堂提問流于形式,看似有課堂提問這一環節,實則無法幫助學生獲得思維、方法、知識體系方面的深度發展。
初中地理課程改革提出構建“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新型課堂模式,教師應當遵循以生為本教學理念,改變傳統提問方式,引導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思考問題。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扮演著學習顧問的角色。課堂提問應當是師生雙方互動的過程,絕對不是教師一人展示自我的舞臺。問題設計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質疑,讓學生提出自己的問題,以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教學七年級下冊《歐洲西部》時,在課堂導入階段,筆者在課件上出示了一組西歐國家分布圖、旅游景觀圖、飲食圖之后進行提問:認真觀察這幾組圖片,結合課本內容,你能不能提出幾個問題?這幾幅圖一經展示,學生紛紛充滿了好奇,有人問:這兒為什么有這么多國家?有人問:歐洲西部旅游資源為什么這么豐富?圍繞三幅圖片,學生積極展開了追問,踴躍發言。當筆者帶領他們一一探究答案時,學生都相當配合教學。
加強初中地理課堂教學有效提問的策略研究,對于提高地理教學效果具有現實意義。在今后的初中地理課堂教學實踐中,每一位教師都應當不斷進行教學反思,注重問題設計的高質量、高效率,讓初中地理課堂變得更加精彩紛呈。
參考文獻:
[1]朱玉美.探析初中地理課堂有效提問的設計[J].新課程(中學),2014,7(9):123-124.
[2]陸銀霞.初中地理課堂教學有效提問的策略研究[J].內蒙古教育(b),2016,5(11):56-57.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