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萬昌
摘 要:小學科學是學生認識自然、親近自然的基礎學科,是培養小學生科學探索精神和實驗能力的重要科目,但是由于小學生生活經驗少,認知能力有限,因此,往往依靠個人的力量無法獲得有效的科學知識,此時小學科學小組合作教學應運而生,它的出現對于提高科學課堂教學效率具有重要的幫助。
關鍵詞:小學科學;小組合作;應用實踐
小學基礎教育教學階段,是培養一個人科學探索精神和實驗能力、創新能力等綜合素質的重要環節,學生具有很強的思想和行為的可塑性,作為教師,我們應當把握好這樣的有利契機,通過開展小組合作教學,提高小學生合作學習科學課程的質量,這也是發展我國素質教育改革的必要舉措之一。
一、巧設懸念,激發學生合作探究興趣
著名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筆者通過在實踐中的觀察,發現興趣的調動與否,對于課堂教學的質量好壞起到了決定性的關系。尤其是在課堂教學的初始階段。如果小學科學教師,對于課堂教學內容的導入工作做得比較好,那么相當于為接下來的科學教學奠定了堅實的興趣基礎,為了激發小學生合作學習科學知識的興趣,筆者建議可以采用巧設教學懸念的方式,唯有讓學生對探究的問題產生懸念或者疑惑,才能充分激發學生思考的積極性,進而自覺組成學習小組,合作探究問題本質。
比如,在教學教育科學出版社教材中的《磁鐵》部分知識時,為了激發小學生合作學習的興趣,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直觀地為學生實驗演示,將兩支條形磁鐵用細線拴住,然后讓學生觀察實驗現象,進而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會發生相斥、相吸的現象呢?”這樣可以大大激發小學生學習有關磁鐵知識的興趣,經過合作探究,最終將本章學習末的制作指南針實驗有效完成,體驗到合作學習的樂趣和成功。
二、動手實踐,培養學生科學探索精神
小學科學是一門既注重理論講解,又注重實驗探究的綜合性科目,是小學生認識自然、親近自然的重要科目。通過開展小學科學教學,其一可以讓小學生充分認識到大自然賦予世界的奇妙和勃勃生機,激發學生熱愛自然、探究自然、保護自然環境的積極性和意識,從而提高小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培養學生健康的生活情趣。其二,對于培養學生科學實驗探索精神和能力具有極為重要的幫助作用。科學實驗探究是需要小學生親自動手參與到實踐中來的,而有些實驗在操作和分析上較為復雜,難以依靠小學生一人的力量實現,此情況下,借助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就顯得尤為重要。
比如,在教學《電》一單元的有關知識時,教師可以先在課堂上為學生制作出一個最簡單的直流電路,即利用干電池點亮小燈泡的簡單串聯電路,如此可以讓小學生產生深入探究電路問題的興趣。在此基礎上,為了激發小學生合作動手實驗操作的主動性,培養其科學探究精神,教師可以為學生增加一些科學探究的難度,比如,讓學生設計一個由兩把開關分別控制兩個燈泡的電路,或者給學生創造電路障礙,讓小學生合作排障等,如此,當學生遇到學習的困難后,就會主動組成學習小組,明確學習分工,互幫互助,從而共同實現科學素質的提高,優化小學科學小組合作教學質量。
三、組織比賽,營造良好科學學習氛圍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是靠近某一特殊環境,那么其自身也就很容易被這種環境所左右或影響。因此,在實踐中,科學教師也應當積極為學生創造出這樣一種良好的科學學習大環境。為了在小學科學教學實踐中營造出良好的合作學習科學知識的氛圍,教師可以組織開展小組科學實驗比賽,讓小學生自由結合為實驗小組,為了奪得實驗比賽的桂冠,小學生必定會在課下和課上積極搜集各種實驗所需資料,也可能會請教教師,從而形成你追我趕的良好學習風氣,進而提高小學科學整體教學質量。
比如,在教學完五年級上冊的科學知識后,教師可以將本冊的幾個重點的實驗作為比賽內容,讓每一個學習小組自由選擇參加比賽的實驗,比如從“制作生態瓶實驗”“制作簡單太陽能熱水器實驗”“設計制作小賽車實驗”等中選取,在確定好每一組的比賽內容后,就是學生一展身手、合作共贏的時候了,如此,采用比賽的方式,可以使每一位小學生都能有效參與到實驗中,在合作實驗中收獲屬于自己的科學知識,良好的科學實驗學習氛圍生成。
概言之,在發展我國學生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作為小學科學教師,我們理應重視對學生科學探索精神和能力的培養,促進小學生綜合發展。為此,筆者提出了一些不成熟的建議,如巧設懸念,激發學生合作探究興趣;動手實踐,培養學生科學探索精神;組織比賽,營造良好科學學習氛圍,如此借助于小組合作教學模式,從而實現科學教學質量的有效提高。
參考文獻:
[1]李念.基于生本課堂理念下小學科學教學模式的應用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5.
[2]杜世勛.小組合作學習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有效運用[J].學周刊,201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