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慶香
摘 要:語文課應該引導學生親近文字、體驗情感,并學會運用語言,然而一線課堂情況并不樂觀,繁瑣的分析、機械的抄寫代替了應有的朗讀、個性的解讀。語文課堂要著力體現讀味,要與生活相聯系,要與運用相結合,方能闖出語文的一片天。
關鍵詞:親近;體驗;感悟;品讀;運用
語文,是一門很有靈性的課程。引導學生學好語文,帶領學生親近語文,甚至于在生活中用好語文,應該是當下每一位語文老師的責任。
然而,現狀并不樂觀:不少的語文課堂中本該有的吟詠玩味卻被,無休止的抄寫取代。語文教材學了一本又一本,許多學生連一篇文暢字順的課文都讀不通。何談對文字的理解?對語言的感悟?
改進語文課堂,改變目前教學現狀,絕對是當下語文的要事。
這兩年,誠心閱讀名師的教學案例,靜心思索大師們的教育理念,筆者不斷變革自己的語文課堂教學,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現分享如下:
一、著力體現語文課堂中的讀味
語文課,應該有語文的味道,那是與作者心有靈犀的默契,與作品和諧交融的陶醉。語文課怎樣才能讓學生有如此深刻的感悟,那就要對學生進行讀味的熏陶。
縱觀于永正、賈志敏兩位老師的經典課例,幾乎所有的語文課堂都在對學生進行大量的語言文字朗讀品味的引導,無論是一個字或者一個詞的理解,還是一段話的領悟,老師們沒有繁瑣的分析,沒有黑板上漫天的板書。有的只是讀、讀、再讀。通過循序漸進的朗讀指導,親歷示范,學生對文字背后描寫的內容便多了許多的感悟。這樣的語文課聽得見生命拔節的聲音,這樣的語文課讀味十足。
正是因為追尋名家成長的足跡,自己的課堂也在悄悄發生著革命。
每執教一篇課文,我總是花很多的精力去朗讀文本,從每個漢字的音調,到每句話的朗讀語氣,我都認真揣摩。慢慢的,自己對文章的理解獨到了,對文字的處理精當了。在我營造的課堂上,孩子們讀得投入,讀得意蘊悠長。
二、將品讀與生活經驗相連接
對一篇作品最深層次的閱讀依賴于對文字的理解,不僅要了解它表面的意思,更要領悟字面下的含義。小學生,進入中年級,這是最初也是最關鍵的時期。如何做好其間的銜接,是不少老師深為頭痛的問題。
在這一過渡時期,我主要做了以下鋪墊工作。
下面僅以《一個小山村的故事》的收獲來談具體做法。
在描寫小山村寧靜美麗的第一段中,出現了一部分成語要求學生理解。
三年級的孩子,要叫他中規中矩地說出一個詞語的意思,難度很大。在理解“清澈見底”這個詞語時,我先讓孩子把含有這個詞語的句子找到,然后讓他們憑直觀感覺說說句子中哪個詞語用得好。意料中的事情,孩子們一下就能說出是“清澈見底”。于是我接著追問,你從這個詞語能讀出哪些畫面?孩子們的想象非常豐富,那些字面下的畫面立刻充盈了詞語的內涵。當我讓他們說說在哪里曾經看到過清澈見底的小河時,孩子們更是歡呼雀躍,那些過去的經歷在他們的言語中紛至沓來。最后,我拋出了一個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你認為“在清澈見底的小河中還能看見什么?”時,那一句句絕妙的語言像蝴蝶般翩翩而至。“清澈見底”的意思到這里已經再明朗不過了。
沒有老師的機械填塞,孩子們對這個詞語的意思自然了熟于胸。至于后面的根據“清澈見底”來寫一段話,那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這樣的品讀在我的課堂經常實踐,孩子們學得輕松,我也教得愜意。當孩子的生活經驗被激活,語文課堂便是三月的桃樹,定會綻放出絢麗的花朵。
三、將品讀與運用有機結合
語文課應教給孩子運用語言的方法,讓他們在品讀中內化一種能力。真正完成在生活中學習語文,在語文中感悟生活。從低年級開始,我便有意識引導孩子在品讀中發現文本的寫作方法,并堅持進行模仿。從簡單的兒歌到短小的詩歌,我們在一次次創作中感受到了學習語文的快樂,也在無數次寫作生活的過程中享受語文帶來的滿足。
進入中年級后,文本的思想內涵要深奧一些,文章的表現方法也多樣了起來。針對有代表性的課文,我總是帶領孩子認真品讀,然后悉心揣摩文本的表現形式,從而更好地突破了孩子無法寫作的難點。比如:學習了《廬山的云霧》,我領著孩子們在校園里觀賞芙蓉花,運用總分結構的方法、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將芙蓉花寫得婀娜多姿。學習了《錫林郭勒大草原》,認識了過渡段,我引導孩子們描寫美麗的太白公園,運用過渡穿插的方法,孩子們將大家耳熟能詳的太白公園描繪得多姿多彩。學習了《傾斜的傘》,我們便在生活中尋找愛的足跡,用細小的題材來表現親人的關愛。
在文本的品讀與運用過程中,孩子們的語感增強了,理解能力提高了,對生活的感受更多了。看見自己慢慢摸索出的一條新路給孩子們帶來了變化,其實自己內心也充滿了幸福。
語文品讀與運用的方法多種多樣。只要我們不懈地追求,終將會闖出屬于自己的一片天。
參考文獻:
[1]王方.論黎錦熙語文教育思想[D].上海師范大學,2005.
[2]陳玉英.唐代蒙學教學思想研究[D].西南大學,200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