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輝


(浙江省余姚市梁弄鎮湖東小學)
摘 要:在品德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落實以生為本的理念,就要做到尊重兒童的特性,教學語言要切合兒童實際,教學活動要鏈接兒童生活,教學方式要富有兒童情趣,教學評價要引導兒童發展,努力構建一個充滿生機、童心飛揚的品德課堂,從而促進兒童的品德和生活性發展。
關鍵詞:兒童特性;尊重;教學語言;教學活動;教學方式;教學評價;有效教學
深化課程改革,更加重視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把學生放在課堂主體的重要地位。就品德教學而言,教師在設計、實施教學的過程中,應把握兒童的特點,尊重兒童的特性,盡可能從學生發展的現實和可能出發,努力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F結合筆者所參加的市級品德教研觀課評課活動,談談如何尊重兒童特性,構建有效品德課堂。
一、尊重兒童特性,教學語言要切合兒童實際
小學兒童認知發展有一定的特點,他們需要憑借具體的實踐經驗來理解并運用定義性概念及這些概念之間的關系。因此,當教師面對認知發展處于具體、直覺水平的兒童時,必須用適合兒童特點的語言來提出問題,描述情境,便于兒童理解。
【課例1】二年級《你真棒》“觀看視頻,學習贊賞”片段
教師播放胖男孩小剛跑步視頻,讓學生說說看到了一個怎樣的同學。
生:他雖然跑得慢,但他不怕困難,堅持下來了。
師:老師也覺得他很棒!可是有同學不這么認為,聽他們在說什么?(繼續播放視頻。畫外音:這個同學長得真胖,跑得可真慢?。?/p>
師:為什么對同一個人,會有這么多不同的評價呢?
生:因為我們每個人的想法不同,看事情的角度不同。
師:你喜歡怎樣的小剛呢?
學生答不上來。
師:是不是被贊美下的小剛?
生點頭。
師:是啊。用贊賞的眼光看別人,別人會更美。請你們現在用贊賞的眼光看小剛,你會對他說什么?
教師根據交流相機評價引導,板貼笑臉、眼神、握手等卡通圖。
師:你愿意用哪種方式去贊美小剛?
師:你們的贊賞就像一顆種子,落進了小剛的心里,開出了一朵叫“自信”的花。(板貼“自信”花瓣)
師:你有沒有收到過贊賞,你的心里開出了怎樣的花朵呢?請學生拿出課前學習單,組內分享故事,再指名上臺講述。
生1:我考試得了100分,媽媽夸獎了我。
師:你真棒,我們也來夸夸她。
生齊:你真棒!
師:得到了大家的夸獎,你心里開出了什么花?
學生1一愣一愣,不知怎么回答。
師:你是不是很開心啊?
學生1點點頭。
師:那就是開出了一朵快樂的花。(板貼“快樂”花瓣)
生2:我字寫得好,老師夸獎了我。
師:老師的夸獎讓你變得更怎么樣了?
生2:我想寫得更好。
師:對呀,想要不斷進步。教師板貼“進步”花瓣。
(教師用各種方式夸獎學生并贈大拇指圖,采訪學生的變化,隨機板貼花瓣,組合成花朵。)
從以上片段不難看出,教師精心設計了教學活動,但在實施過程中,教師的教學語言值得商榷。第一次提問“你喜歡怎樣的小剛”表述范圍太大,讓認知理解能力有限的學生難以理解老師的意圖。教學中不妨這樣提問:“如果你是小剛,你喜歡別人的哪一種評價呢?聽了兩種評價,心里感覺各會是怎么樣的?”這樣,學生自然就能回答并感受到贊美能愉悅雙方,并使他人變得更好。而第二次教師采訪學生“得到夸獎,你心里開出了什么花”,乍一聽教師的語言充滿詩意,遺憾的是對二年級兒童來講是云里霧里。幸而教師發現了問題并及時調整,用切合學生理解能力的話語來引導學生,“你是不是很開心啊”“老師的夸獎讓你變得更怎么樣了”這樣接地氣的教學語言,馬上顯得親切、生活化,學生也易于把自己的內心體驗真實地表達出來。
因此,品德教師應充分考慮到兒童的認知特點,用兒童能夠理解的通俗語言,用充滿生活氣息的語言,拉近師生距離,使學生暢所欲言,并獲得道德的滋養。
二、尊重兒童特性,教學活動要鏈接兒童生活
兒童的道德認知、品德與社會性發展都是在其逐步擴展的生活領域中,通過與所在的社會環境、社會活動、社會關系這幾種要素的交互作用實現的。品德課程視兒童的生活為寶貴的課程資源,教師在教學活動的設計、開展過程中,都要努力與兒童的生活進行對接,從而真正促進兒童的成長。
【課例2】四年級《網絡世界》“了解網絡危害”片段
師:網絡真的那么完美嗎?請看視頻《大頭兒子小頭爸爸》。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都得了一種病,叫做“網癮”。
師:大家覺得出現什么樣的情況就說明已經得了“網癮”呢?
生:一直想上網,其他事情不想做。
師:大家覺得網絡可怕嗎?
生:可怕。
師:還有比這更可怕的呢,我們再來看一個事例(網游成癮者在現實生活中與玩家較量并刺傷對方),輕聲朗讀這段話,和同桌討論一下,小林為什么會變成這樣?我們有什么好辦法避免網絡成癮嗎?
學生交流……
師:除了網絡成癮,你還知道哪些網絡危害嗎?你遇到過嗎?和同學們說一說。
學生交流上網眼鏡近視、購物被騙等危害。
師:同學們說得很好,網絡的危害還有很多,剛才有同學提到了手機的危害。(出示圖片)“低頭族”是目前最常見的危害之一,這些人無論走到哪都低頭看手機。你們的父母是“低頭族”嗎?你可知道“低頭族”的危害?出示兩例“低頭族”造成的安全事故。
學生交流感受。
師:同學們,你的父母玩手機對你或你的家庭有造成什么影響嗎?
生:有一次下雪天,我問爸爸,我是否可以出去玩雪。爸爸一邊玩手機一邊同意了。后來等我回來,他卻怪我出去玩雪。
師:你爸爸玩手機玩得入迷,連自己說過的話都忘記了。
師:看來大家對父母玩手機有很大的意見,那么老師就給大家一次機會,請你來做一張上網承諾卡,卡片上要包括兩部分內容,一部分是你希望父母上網時做到哪些。另一部分是你對自己今后上網的承諾……
教師為了讓學生感受網絡危害,首先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動畫片來沖擊兒童的視聽感官,接著又出示小林的事例進一步讓學生感受網癮的巨大危害。但是這樣的危害與學生的現實生活還是有一定的距離,因此,教師進一步聯系學生的生活,讓學生談談對網絡危害的認識,并抓住現實生活中普遍的手機“低頭族”來做文章,不僅用真實的新聞事例來說明危害,而且用親身經歷使他們深切體驗到“低頭族”對生活的不良影響,感受到適度上網的重要性,從而自覺地去履行適度上網的承諾。
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發展都源于社會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交互作用,因此,品德課中的教學活動必須與兒童的生活進行鏈接。如針對和學生生活有緊密關系的教學內容,教師可以在課前采用調查表、問卷摸底、資料收集等形式對學生已有的認知進行深入了解,并選擇學生中的典型事例來展開課堂教學。針對離學生生活較遠的教學內容,教師要努力找到與學生生活相關聯的契合點,通過他們感興趣的話題或熟悉的人物事件等展開話題,引導教學。
三、尊重兒童特性,教學方式要富有兒童情趣
兒童是一個蘊藏著巨大發展潛力的生命階段。童年生活具有不同于成人生活的需要和特點,它本身蘊藏著豐富的發展內涵與價值。學校生活是童年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兒童需要直觀形象、豐富有趣、富有變化的教學活動來支撐其學習。因此,品德教師設計的課堂教學主要應該是兒童直接參與的各種主題活動、游戲或其他實踐活動,并要通過兒童在教師指導下的活動過程中的體驗、感悟和主動建構來達成教學目標。
【課例3】三年級《生活中的你我他》教學流程(如表)
該課例中教師設計了四個清晰的板塊,每個板塊安排了目標明確、形式豐富的活動,活動的呈現方式有語言描述、動作表演,有動筆劃一劃,又有動手做一做、說一說,而資料的呈現形式有圖片、視頻、紙質活動單等,學習的形式有獨立思考,有小組伙伴的學習交流等。學生在富有情趣的活動體驗中潛移默化地收獲了認知,教學目標的達成也顯得水到渠成。
教師在設計和實施教學活動時,一定要結合兒童的年齡、心理和認知特點,從活動的組織、資料的呈現、兒童的學習形式等幾個方面多加考慮,如采用同桌交流、小組活動展示、個別體驗、全班參與、交流等形式,如通過故事錄音、新聞視頻、游戲活動、小品表演、說說寫寫等不同的活動內容來展開教學,使兒童在動靜結合、富有情趣的課堂教學活動中愉快地享受、體驗有意義的學校生活。
四、尊重兒童特性,教學評價要引導兒童發展
兒童的語言表達能力相對較弱,交流的時候話語往往比較簡單,語速較慢,而教師由于對課堂節奏和時間的把控,常常會表現得過于急躁,容易搶過話來早下結論,這樣兒童的話語權不知不覺被剝奪,同時教師也不能很好地了解兒童的內心想法。因此,作為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我們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教學言行,要對兒童多一點耐心,少一點搶話,不要急于對兒童的表現做出結論性評價。在兒童交流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善于傾聽,還應把教學評價的機會留給學生,重在點撥引導,啟發兒童表達對事物的看法,從而引導兒童的社會性發展。
【課例4】三年級《生活中的你我他》“了解職業特點”片段
師:(出示有關職業的表格)如果省掉一個職業,想想可以劃掉哪一個?
小組討論活動,指名匯報。
生:我們劃掉的是農民。
師:農民可以劃去嗎?如果沒有了農民,我們就沒有吃的糧食了。
生:我們劃掉的試飛行員。
師:飛行員可以劃去嗎?如果沒有了飛行員,我們就不能乘飛機去旅行了。
生:我們劃掉的是廚師。
師:如果沒有了廚師,我們將吃不到美味佳肴啊。
……
該片段中教師組織學生討論話題“假如可以省去的一種職業”,學生在討論中做出選擇并進行匯報,但教師馬上接過了話茬,用假設性的語言讓學生明白這些職業存在的重要性。其實教師不妨對學生的選擇做出肯定性的評價后,調查一下做出這個選擇的人數,并引導學生說說劃掉的理由??此埔粋€簡單的選擇,背后卻有著學生對這種職業的認識和理解。然后讓其他同學和他們展開辯論,參與評價,通過學生之間的交流讓他們更深切地體會這種職業存在的必要性。
教師延時評價,并把評價的主角讓給學生,引導學生廣泛參與評價。這種學生之間評價的過程,正是他們明晰道德觀點、提高道德認識的過程,是探討學習方法、提高學習能力的過程,也是自我教育、促進品德內化的過程。盧梭曾經說過,聽過的忘記了,看到過的也忘記了,自己實踐過了就不容易忘記。因此,教師的評價要重在引導學生觀察、探究、思考、表達等各方面能力的發展和方法的掌握,要做到聆聽學生交流耐心一點,評價放緩一點,引導深入一點,使學生在課堂上獲得最大程度的社會性發展。
為了讓童心在充滿生機的品德課堂中盡情飛揚,教師就要尊重兒童的特性,使用切合兒童實際的教學語言,開展鏈接兒童生活的教學活動,運用富有兒童情趣的教學方式,進行引導兒童發展的教學評價,努力構建有效的品德課堂。
參考文獻:
邵瑞珍.教育心理學[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