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霞
(吉林省永吉縣口前鎮第一小學校)
摘 要:小學音樂是小學階段的一門藝術學科,它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學生的審美觀。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社會越來越側重于學生的綜合發展,這就要求學生不僅文化成績好,而且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而音樂作為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一門課程也由此得到重視。然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由于學生主觀認為音樂課就是學習歌曲和音樂方面的知識等,因此對聽歌不太感興趣,更別提用語言來表達了,那么怎樣提高學生的傾聽和語言表達能力呢?對此共同探討一下,希望能對教學有所幫助。
關鍵詞:小學音樂;新課改;傾聽;語言表達;提高策略
一、小學音樂
小學音樂是小學階段的一門藝術學科,它不僅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學生的審美觀,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學生身心健康,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和發展,小學音樂也面臨著一系列的改革,新課改強調讓學生作為課堂主體,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同時,新課改還強調讓學生通過音樂知識的學習,提高學生識譜的能力,并通過所學的知識把傾聽歌曲的節奏、音調等用語言表達出來,進而提高學生的欣賞水平。
二、傾聽音樂和語言表達
傾聽音樂就是指讓學生用心去感悟音樂中所包含的內在思想(如:作者的創造背景、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等),從而達到與音樂的共鳴。
所謂的語言表達就是指學生通過對這首歌曲或作品的學習,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如這首歌采用的哪個聲調、節拍等,或用自己的肢體語言來表示,從而讓教師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等。
三、現階段影響學生傾聽和語言表達的因素
1.教師教學理念落后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作為課堂主體,主導著整個教學課堂,講的理論知識過多,給學生欣賞的機會太少,整節課下來,學生只能按照教師的教學思路走,師生之間缺少互動,這就會打消學生的積極性。
2.學生的主觀因素
大多數學生認為,音樂課就是學習一些音樂方面的知識,如音調、音節、樂譜等,然后根據這些知識學會哼唱一些歌曲,所以從主觀方面來講,就沒有傾聽的意識,更別提傾聽的興趣了。
3.家庭方面的因素
在許多家長的心目中,孩子只要學習成績好,能考個高分就可以,而像音樂類的藝術學科,認為在學校中學一點就行,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更多的是讓學生報一些特長班、輔導班,很少讓孩子聽音樂來放松心情,這就間接影響了學生的傾聽興趣。
四、如何提高學生的傾聽和語言表達能力
1.教師應該轉變教學理念,努力為學生營造一種和諧、快樂的學習氛圍
教師應該嚴格按照新課改的發展要求,切實讓學生作為課堂主體,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中來,在和諧、快樂的學習氛圍中,增加師生之間的互動,使教師和學生真正融為一體,進而提高學生的積極性。
以《我是小音樂家》為例,教師是這樣設計的:同學們,今天老師帶來了幾個會唱歌的小朋友給大家認識,讓我們來聽聽他們的歌聲,猜猜他們分別是誰。接著教師播放課件音樂,讓學生猜答案,然后提問學生這種樂曲是怎樣演奏的,有哪位同學可以為我們大家表演一下。在這種和諧、快樂的氛圍中,立刻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不但活躍了課堂氛圍,而且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2.創設情境教學,激發學生的傾聽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教師,是學好這門課程的關鍵所在,當然對于小學音樂來說也不例外。教師可以根據學生活潑好動、好奇心強但注意力不集中等特點,根據教材內容靈活改變教學方法,如多媒體教學、音樂游戲、故事等都是不錯的選擇,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把傾聽的內容、知識等以語言或身體語言等形式表達出來,進而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以四年級音樂課《土風舞》為例,本節的重難點就是通過聆聽聽辨重音記號、切分節奏并能夠正確演唱。教師采取兩種方式進行范唱,讓學生聽辨出不同,感受重音記號和切分節奏在本首歌曲的藝術表現,讓學生掌握音樂技能,在遇見切分節奏和重音記號時與周圍的音相比,語音的強度要突出一些,唱(說)得結實、有力但不能過于僵硬。
3.培養學生良好的傾聽習慣
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教材的示范作用來培養學生良好的傾聽習慣,也可以聯合家長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培養學生的傾聽習慣。傾聽音樂不僅僅可以使學生在巨大的學習壓力和繁重的課業壓力下得到放松,而且可以培養學生形成傾聽音樂的意識,進而提高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
綜上所述,我們從轉變教師教學理念、創設情境教學及培養學生良好的傾聽習慣等三個方面論述了如何提高學生的傾聽和語言表達能力,當然提高的方法還有很多,需要我們在教學中不斷去摸索和實踐。
參考文獻:
董穎.淺談小學音樂教學中審美能力的培養[J].新課程(教育學術),2015(10).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