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俊虎
摘 要:一堂好的課堂教學,一定是有良好的課堂氛圍。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應重視課堂導入和朗讀指導,還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師生之間應有默契的配合。良好的課堂氛圍是對教師綜合能力和素養的衡量。
關鍵詞:課堂氛圍;課堂導入;朗讀主體作用;主導作用
一、精心設計導入營造好奇氛圍
影響課堂氛圍的因素很多,諸如教師走進教室的步態、表情、服飾甚至是發型,都會引起學生的關注,而課堂導入更能奠定一節課的基調。教師的外形千差萬別,但走進教室,一定要面帶微笑,給學生以親切感;課堂導入各種各樣,但導入內容一定要有吸引力,能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下面以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一組兩篇課文的導入設計為例。
1.《竊讀記》的導入:
師:板書一個“竊”字,問:“竊”是什么意思?
生:竊是偷的意思。
師:對偷這種行為你們支持嗎?
生:我們反對。
師:可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一篇課文就和偷有關,但這個偷,我們不僅不會反對,還會讓我們感動,是因為什么呢?讓我們一起走進我們這學期的第一課——《竊讀記》。
教師把課題板書完整。學生自然會帶著探究的心態去學習課文。
2.《小苗與大樹的對話》的導入
師:直接板書課題后指名讀題后問:小苗和大樹都是不能夠說話的,那為什么“小苗”還會和“大樹”對話呢?我們今天就來學習這篇課文。讓學生帶著這樣的問題走進課文去尋求答案。
每篇課文的內容是不相同的,教師應根據不同的課文內容或體裁精心設計出不同的導入。可以是聲響、視頻、實物等等,不管哪種導入,只要能很快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對將要學習的課文的興趣,就是成功的導入了。成功的導入,是形成良好課堂氛圍的前提。
二、重視朗讀指導,創設有韻律美的課堂氛圍
在目前教學評價中,對朗讀能力的考查還沒有普遍實施,因而在我們平時的常態課中很容易被忽視,使得朗讀教學這一重要的活動變得枯燥、單調,也讓學生對朗讀感到乏味,影響課堂教學的效果和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于永正老師說:“語文教學的所謂‘亮點,首先應該在朗讀上。”《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怎樣才能讓學生讀出感悟、讀出感情、讀出興趣呢?
1.教師深情示范讀
教師朗讀的示范作用是顯而易見的。教師抑揚頓挫的朗讀,既能把字詞的正確讀音教給學生,又能把字里行間的情義傳達出來,還能把漢語言所特有的韻律美表現出來。有人說,學生的朗讀能力和興趣最初都是源于教師的示范引領。因此,教師首先要練好自己的基本功,課前也要認真準備。毫不夸張地說,教師聲情并茂地朗讀很快就能激起學生朗讀的愿望。學生對教師的聲音、表情模仿快而準,教師只要適時略加引導,就能激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2.采用不同方式讀
朗讀的形式很多,個人讀、分組讀、分男女比賽讀、全班齊讀、教師引讀、范讀、配樂朗讀、分角色朗讀、默讀等等,應根據不同的語言環境采用不同的朗讀形式,才會不讓學生感到枯燥。
三、發揮主體作用,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
所謂“導”就是引導。教師的主導作用,就是體現在教師要引導學生正確地學習,教會學生合理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對學生的全面發展進行規劃和引導,這就要求我們對每節課,都要認真準備,不僅要熟悉所要傳授的內容,更要精心設計出恰當的教學程序以及如何運用教學方法,還要考慮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等等。
如何處理好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這兩者的關系,是課堂教學氛圍好壞的關鍵。既不能是學生漫無目的地瞎說亂動,也不能是教師滿堂的自問自答,還不能讓課堂長時間冷場。如何能做到師生默契的配合呢?請看《地震中的父與子》課堂實錄片段。
師:當家長、消防隊長、警察勸說父親離開時,父親都不肯離開,堅持挖掘。如果當時你在場,你會怎么做?
生:我會沖上去幫著他挖掘。
師:如果再次發生倒塌,不僅救不出孩子,我們自己還受到傷害怎么辦呢?
全班鴉雀無聲。
師:想象一下,當時是不是你一個人在場?
經這一提醒,一個學生立即舉手:我們可以分成幾組,一組去找專業的救援隊,一組密切監視廢墟的情況,一部分人幫著他挖掘。這孩子話音剛落,全班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師:你非常聰明,能想出這么好的辦法。這就連當時美國的那個消防隊長和警察也沒想出這么好的辦法。
全班學生都露出了會心的微笑。
師生之間的默契配合,不是教師拋出一個問題后的自問自答,而是在學生感到困難時的不斷啟發和引導。當然,對問題的設置,要充分考慮到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做到難易適度。對回答好的學生要及時給予表揚,對確實回答不好的學生應該給予真誠的安慰,不能讓他們失去學習信心和興趣。
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就是要求教師必須有較強的綜合能力和較高的品德素養。試想,一個連自己說話、朗讀都很困難,又不愛學生、也不愛教育的人,他能營造出良好的課堂氛圍嗎?
參考文獻:
[1]王琳.小學語文單元整體的教學的實施研究[J].赤子(上中旬),2016(22).
[2]劉莉瓊.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主體發展的實現措施[J].文學教育(下),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