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麗
[摘 要] 思想政治教育是培養大學生人文素質的重要途徑,而課堂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陣地之一。讓思想政治教育進課堂,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本文主要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進課堂的意義、師生互動策略及思政課創新機制進行探析,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和指導意義。
[關鍵詞] 高校思想政治課;師生互動;思政課;創新機制
[中圖分類號] G4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8129(2017)04-0055-04
目前高校的根本教育任務是將大學生的整體素質進行提高,這也是社會發展的共同目標。在新世紀,為了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學校、社會及家庭必須密切配合,共同努力,從基礎做起,做好學生的教育工作,并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在教育的過程中,思想政治課起著重要的作用。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高校培養的人才必須能夠適應高速發展的經濟并具有專業技術。隨著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及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的實施,我國對人才具備的能力要求越來越高,創新力、創造力、創業精神等顯得愈發重要。高校培養的專業技術人才不僅應具備精湛的專業知識技能,還要有較高的人文素養,具備洞察社會、經濟環境、國際環境的敏銳力。因此,高校仍肩負重任,要把培養大學生人文素養當做重要的教育責任。思想政治教育是培養大學生人文素質的重要途徑,而課堂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陣地。讓思想政治教育進課堂,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一、思想政治課設置的意義
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于人類階級社會的歷史,從古希臘的斯巴達教育到當今的美國精神教育,從孔子的“禮、仁、中庸”教育到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及“軍政訓政憲政”教育,差別只在于政治方向、教育內容和智慧底蘊。
(一)思想政治課的性質決定了它在素質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
廣義的素質是指物質及精神、內外兼有的素質。包含的內容很豐富,具體可以劃分為:政治、思想、道德、心理、文化、沒血、科學、技術、身體等方面的素質,其中,思想素質具有基礎和決定性的作用。因此,學校教育的根本目標應該是培養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備社會主義覺悟及科學技術知識的人才。思想政治素質決定著其他素質的發展,不論學生將來從事任何一種職業,都必須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只有當學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才能指引其他素質正確發展,并為其提供精神動力。思想政治課是社會學科中的一門教育課,同時也是一門德育課,這就決定了思想政治課在所有課程中的重要地位是其他課程教育無法取代的。
(二)思想政治課的內容決定了它在素質教育中的重大任務
在中學階段,素質教育的開設有多種,既有語文、外語等,也有科學、美學等。在眾多素質教育中,數理化承擔著文化知識傳授的職責,音美體課程承擔著培養學生身體健康、良好心理素質、高尚情操的重要職責,而良好的思想道德修養則會促進其他素質的健康發展。
思想政治教育能夠教學生做事做人的基本方法,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只有讓學生樹立起兢兢業業做事、堂堂正正做人的信念,具備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才能使其在步入社會后,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三)現實狀況決定了思想政治課完成素質教育任務的艱巨性
科學技術飛速發展,新鮮事物的傳播渠道更加寬廣,學生的思想受到各種主觀、客觀因素的影響,出現了較明顯的波動。當前,我國學校教育仍比較重視應試教育,新課改的實行雖然強調了素質教育的內涵及重要性,但是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的素質教育仍未被人們充分重視。隨著黨的“十五大”精神的貫徹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不斷加強,全黨對思想政治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被賦予了更高的重要性認識,這為思想政治教育進行素質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和氛圍。
(四)思想政治課教師必須堅持不懈地努力實施素質教育
思想政治課是一門素質教育課,這是由它的教育內容、目的及特點決定的。雖然當前部分教師對素質教育還沒有充分重視,但是隨著教育事業的發展,高校教師對思政教育重要性的認識會逐漸提高。在新課改的實施下,思政教師必須堅持在政治課中滲透素質教育,從而夠培養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綜合素質人才。
二、課堂互動內容
幫助大學生認識到思想政治的重要意義,并理順“思想政治——人生道路——自身社會價值的實現”相互間的聯系;指導學生如何了解思想政治、掌握思想政治,進而知道如何利用思想政治來提升自己的素養。比如在《加強道德修養,鍛煉道德品質》課堂中,關于如何正確對待中華民族道德傳統的問題,老師問道:什么是中華民族道德傳統?學生主動回答到:中華民族道德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在不斷的發展中沉淀下來的人文精神。同時,這也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的重要精神支柱。中華民族道德體系包括克己奉公、仁愛兼利、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修身自律、躬行實踐等。教師在學生回答完畢后進行總結道:中華民族傳統的道德是一個矛盾體,既有積極進步的部分,也有落后保守的部分,我們應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如何對待中華民族傳統道德方面,要站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辯證地看待問題。對有利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傳統道德進行保留學習,對于不利于維護廣大人民群眾利益、不利于培養社會主義四有新人的傳統道德體系進行摒棄,做好中華民族傳統道德的取舍和創造性的轉化工作。
師生間的情感交流是課堂教學過程中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在教師設置的高密度命題情境中,富有層次性的問題能使各個級別的學生全面認識問題。對優等生,教師可在知識關鍵點處進行點撥,對中等生可采取誘導問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這樣才能使學生全體得到互動、并且很好地落實了素質教育。
當前,我國處在發展的新時期,國內外對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效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國德育任務十分艱巨。另外,由于新課改的實行,應試教育在向素質教育轉化,新的考試制度使思想政治教學面臨新的困境。因此,在國家形勢、教育制度改革的當下,如何使思想政治教學突破當前的困境,是廣大政治教師亟待解決的事情。
三、思想政治課創新機制
經過分析針對當前高校思想政治課面臨的困境,構建一個良好的生機勃勃的思想政治教學新局面,需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提高對思想政治課的使命認識
要把政治課的德育作用當做一個重要的教學戰略,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滲透素質教育。這不僅是落實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的要求,也是改變我國學校教育重視升學率而忽視德育工作現狀的重要途徑。
(二)提高思想政治教師隊伍的綜合素質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師是教學工作的主體,教師的綜合素質對教學效果有重要的影響,也是影響學校教學質量高低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提升教師隊伍的綜合素質有利于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順利開展。我國的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明確提出,建設一支良好的教師隊伍是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根本大計。要突破思想政治課面臨的困境,開創教學新局面,就要全面加強思政課的育人功能,采取多種方式促進教師提升自身知識及教學技能。
思想政治課具有德育功能和智育功能,要正確處理好思想政治課的這兩個功能之間的關系。在教學過程中,恰是以德育為前提,通過思想政治課堂教授文化知識,開闊學生的視野,并在組織的團隊活動中不斷滲透德育工作。這樣做能夠讓學生在潤物細無聲的教學環境中學到新知識,在寓理于事的教學方式中提升思想品質。只有把德育和智育功能統一起來,思政課的教學效果才能達到最佳。
綜上所述,雖然我國的思政教學在質量上取得了重大進步,但是仍然存在諸多問題,如教師素養整體不平衡,嚴重制約著我國高校思政教育的發展。另外,部分教師受到經濟發展帶來的各種利益思想的影響,對思政工作態度不端正,往往會出現重經驗輕教研的現象。要想突破當前思政工作的瓶頸,高校必須采取激勵措施,為思想政治教師提供有關教學的培訓平臺,從而擴大教師的知識面、豐富其教學方法,并使其掌握新技術新媒體,讓學生在喜聞樂見的教學方式中受到思想政治教學的素養教育作用。這樣才能從根本上增強政治課的威信,使教學質量有所提升,培養出德才兼備的人才。
[參考文獻]
[1]任世存.試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歷史變遷的基本經驗[J].今日南國,2009,(2).
[2]張鳴.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用的新認識[J].珠海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12).
[3]王學風,徐春燕.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認同教育的必要性及途徑探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9,(9).
[4]李聚山.新時期思想政治工作[M].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2009.
[責任編輯:梅芬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