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智欽
[關鍵詞]全媒體;拓展;選擇權
真正把傳統媒體逼到墻角的,是用戶的“不耐煩”。
我不想看廣告,我不想在每晚七點才能知道剛剛發生的事情,我不想聽一首歌的時候還必須要了解歌手的生平,我更不想在一檔節目看到那么多我不關注的內容。所以,有了微視頻,有了新聞客戶端,有了音樂播放器,有了視頻網站的多視角直播。人們的選擇越來越多,而且渠道也越來越廣,客戶手中的三塊屏幕也許最不受重視的就是客廳里的電視機屏幕。因為無論是手機還是電腦,他給人的愉悅感和舒適感會培養、繁殖人的“惰性”,這種惰性并不是貶義,反而是科技進步人類成果的一次展示和巡禮。但是這個時候傳統媒體怎么辦,是不是要想方設法讓人放棄這種惰性?
答案是不可能,隨著科技的進步,人類越來越有選擇權,科技公司年薪幾十萬的IT精英也會用各種“懶人”新招,來博得用戶的青睞。那我們怎么辦?
我們要做的,不是醫治用戶的不耐煩,而是讓用戶用自己的意志來決斷,給用戶更大的權利,我們要來一場通過互聯網對用戶全感官的侵略,完全可以用互聯網來迎合用戶的每個時間、空間領域。這正符合全媒體時代我們應該做的一些變革,把媒體首尾兩端的觸角,都要進行最大化的延伸和拓展。它來自于傳媒界的應用層面。媒體形式的不斷出現和變化,媒體內容、渠道、功能層面的融合,使得人們在使用媒體的概念時需要意義涵蓋更廣闊的詞語,至此,“全媒體”的概念近年來得到很大的發展,引起了越來越多的重視,并開始在新聞傳播、遠程教育等領域廣泛運用。從媒體生產階段(或者說用“創造”這個詞更合適)我們可以通過延長產品的生產鏈條來拓展產品所包含的廣度,我們也可以通過拓展產品的周邊內容來增加它的寬度,我們要利用互聯網或者說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的廣泛的包容性來充斥產品的豐富內容。那么其次,在用戶端,我們要增加用戶的參與感和主動性,以下我分別闡釋:
一、對于電視的主戰場客廳,無非是電視劇、綜藝節目的天下,那么網絡對于用戶最大的意義是什么,是我在這頭你不知道我是誰,而我說的又成了一道圣旨。針對于此,我們可以開發多檔網友參與度極高的,劇情網友自制周播連續劇,情侶坎坷的兩個有情人最終是大團圓過上神仙眷侶的生活還是香消命殞人鬼情未來都由您來定;還可以用鏡頭記錄用戶喜歡的廣播電視臺的名嘴鏡頭、話筒之外的生活,主播直播為什么在映客、花椒等等平臺,為什么不在廣播電視自己的網絡平臺?!滿足用戶的獵奇之心。前不久,浙江衛視《奔跑吧》節目有這樣一個主題,就是觀眾的選擇,讓觀眾為場上的幾位MC設置游戲難度,游戲環節,甚至以觀眾代表的身份與MC直接對話和較量。我記得在后續的《跑男來了》節目,有參與這期的觀眾采訪的時候就談到,這樣的形式讓他們有更多的參與感,能近距離的接近明星,甚至成為明星活動的主宰者,這讓他們很過癮。雖然在呈現上,這期節目會有“劇本”的影子,但是這種把觀眾作為節目重要參與分子的做法值得借鑒,不僅讓這樣一期節目成為當天的收視全網冠軍,同時也讓更多的觀眾希望能夠參與其中,我身邊就有很多朋友通過各種渠道與《奔跑吧》這樣的火爆綜藝劇組聯系,希望能夠成為參與者。總之,用戶想要的,我們就給他。
二、除了給用戶最大的選擇權之外,還要給用戶最好的服務。在建立全面細致的用戶資源庫之后,針對用戶的喜好,在用戶的手機上量身打造“廣電日程表”:為上班族,早、晚推送路面信息,午間熱搜外賣的推送,晚上是休閑按摩的會館推薦;對于家庭主婦,早上天氣消息和最好看的花雨傘,午間為家庭主婦推薦促銷信息,晚上一份與昨天不一樣的營養食譜;對于學生黨,每天都是講座、輔導班、星座、八卦、游戲輪番轟炸就夠了。觀點之一就是,讓用戶不厭煩的第一要務是有用,讓服務的針對性更強是我們要做的。
三、那么廣電在網絡內容的制作上與科技公司的優勢就是權威性與公信力,依托這一優勢,我們可以繼續開發有關用戶個體的網絡內容。廣播節目《葉文有話要說》可以讓每一個感情故事都變成廣播電視門戶網站中的一出小短劇;至于相親節目,可以利用網上的鏡頭跟蹤牽手情侶的第一次約會;每一條突發新聞連線記者報道的前一秒鐘捂著胸口緊張的情緒都能被還在搖晃的鏡頭記錄下來。所以,所有線上的衍生也都可以成為網絡內容的素材。
綜上,我們在用戶面前要不怕出糗,甚至迎合他們的“惡癖好”。但是這一切還要基于完備的技術條件和相當的用戶基數之上。以目前傳統廣播電視媒體的格局,依然是話語權和優質資源集中在少數幾家基礎雄厚的媒體手中,我們想在這樣的格局下分一杯羹顯然是難上加難。所以我認為,有時候壯士斷腕未嘗不是一種策略,我們大可以暫時放棄全國市場,主攻地面頻道,吸引受眾,成為區域性強勢媒體,積累資金和資源,厚積薄發。說到底,我們要勇于嘗試更多我們曾經沒有嘗試,但是可行性較高的手段,來刺激我們所在的行業,也刺激在行業里已經略顯麻木不仁的從業者,我們不能一味地謀求安逸的工作,應該勇于開拓,因為我們的一絲絲松懈,可能就意味著行業競爭力的又一次崩塌。
(編輯/劉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