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振業
摘 要:數學新課標教學建議中指出“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有效地實施有差異的教學,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的發展”。發展教學理論認為“差異是一種資源”,而承認差異、尊重差異,更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理念。為面向全體學生,提高全體學生的素質和能力,挖掘每一個學生的潛力,發揮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和特長,我們就必須將“分層教學理念”滲透到學習效果反饋——作業布置這個環節中去。
關鍵詞:初中數學;分層教學;策略研究
首先,對作業我認為可以按“知識與技能”這一維度學習目標難易程度來設計分層,一般來說我們可以把作業分成兩大類三個層次。第一大類必做題包括兩個層次,第二大類為選做題也為拔高題。其中,第一層次是基礎題,重在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操練,如單純的計算、仿例題練習等方面的題目,這類題目簡單易操作,主要適用于基礎薄弱的學生,但這也是要求每位學生必須掌握的。第二層次是綜合題,重在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主要適合于中等學生。第三層次是創新題,題型靈活多樣,偏重于綜合知識的運用、探究發現、拓展延伸,一般適合于優秀學生,能讓他們的能力有所發展。這樣的作業設計目的是讓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保護,個性得到張揚,使學生能真正喜歡數學,樂于做作業。不同訓練也能引導不同能力的學生自主吸取、探究知識,讓每一個學生在不同起點上都獲得最優化的發展。
其次,為便于全面評價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和應用熟練程度,我們根據“知識與技能”基礎性目標、探究性目標和發展性目標這一要求,將學生隱性分層。這樣的知識目標設計能很好地照顧到好、中、差三個層次的學生。但出于對學生的尊重,這種分層必須是隱性的,同時又必須是動態的。分層次給學生落實學習目標時,一是要考慮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要體現學生的個體差異, 既能使基礎弱的學生有前進的動力,又能保證基礎好的同學“吃得飽”;二是無論對哪一層次的學生,給他們設立的目標都是自身的突破點。但不能因“差異”降低要求,遷就基礎弱的學生;三是隱性分層是動態的,每個學生的水平層次不是一成不變的,應該給每位學生提供完整的作業,在規定的時間內,鼓勵他們努力完成所有作業。作業是靜態的,是死的,而學生是動態的,不斷發展的。不管學生成績如何,在班級中我們應樹立“人人平等”的思想,不能因為作業不同而讓學生產生不平等的心理。而在分層作業布置與檢查中,老師更要講究說話藝術,讓學生感到,大家都是一樣的,作業不同,只是學習的需要。否則,易引起學生的抵觸情緒與家長的反對。所以,在評價作業時,對基礎薄弱的學生給分可以適當放松,對優秀生給分則需要適當從嚴。在完成作業的時間上,中等生可適當放松,對優等生可緊些,以消除分層設計作業給學生帶來的“差、良、優”的消極心理暗示。
再次,分層作業的設計要突破學生的“臨界點”,挖掘學生的潛能。因此作業設置層次要分明,梯度要明顯。要有適合各個層面的學生練習的方案。針對某一層次的學生,通過階梯式練習,追蹤式的訓練,找準學生問題的“癥結”所在,“對癥下藥”,從而突破學生的“臨界點”。使得每一個學生都在不同層面得到應有的發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會使學生學習方法上有所更新。另外分層作業設計是有目的顯示學生之間存在的差異,這種設計是為了增加作業設計的多樣性。一方面,為成績好的學生提供一個展示的機會,使其產生更濃的學習熱情;另一方面,有利于讓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看到與學習能力強的學生之間存在的差異,以便更好地調整學習目標。
最后,作業分層設計要動態化管理,明確跟進目標。學生的隱性分組不是一成不變的,有可能隨著時間、知識點的變化而變化。這就要求我們對每個知識點分解,設計,層層擊破,最后達到全面熟練掌握和應用。
在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其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在數學教學中,學困生的得來,除了很少部分是智力因素外,大部分就是無數的學習打擊而造成。他們很難有成功的體驗和嘗試,使他們對數學學習失去了信心和興趣,從心理上對數學產生畏懼心理,有的甚至是談虎色變,這樣的心理根本不利于他們數學成績的提高。教學中采用分層布置作業,充分考慮到了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點,有利于不同層次學生的充分發展,有利于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面對基礎、知識、能力有一定差異的學生,分層次的作業符合“因材施教”“因人而異”的教學原則,從作業安排上給學生以鼓勵和信心,消除他們心理上對數學的緊張情緒,輕松地參加數學學習,能夠培養他們健康的心態和良好的心理品質,最終收到較好的教與學的效果。
參考文獻:
[1]王淑琴.新課標下數學分層作業之我見[A].新世界中國教育發展論壇(第三卷)[C],2007.
[2]尹紅燕.淺談初中數學分層教學策略[A].2015年11月現代教育教學探索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