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春燕
摘 要:教育工作者必須要改善傳統的教學模式,打破思維的局限性,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愛好。在開展課程教學的過程中,必須要立足于實際,以日常生活為基礎,提高課堂學習效率,改善傳統化的教學評估體制,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這樣一來才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出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提升學生的文學修養。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語文教學;激發興趣
語文教學是能夠帶領學生正確地認識生活,感受生活,體驗生活的一項藝術,并且也屬于一類內容豐富、趣味十足、充滿知識性與人文性的學科。語文原本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興趣愛好,但是受到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導致語文課十分枯燥無聊。因此,在開展語文課程教學時必須要消除弊端之處,老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輕松、良好的學習氛圍。
一、分析學生的性格特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由于老師與學生之間有著年齡差距,思想方面所考慮的問題也不同,所以彼此之間的學習興趣點也存在差異。僅是在課堂上抒發自己的感想,以自己的角度看問題,并不能體會到學生的內心需求。我們必須了解的是,教學必須要師生互動方可體現最佳效果。老師在備課的過程中,必須要充分地了解學生,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態,這樣一來才可以促進彼此之間的互動,進而制定出合理的教學方案,應用有效的教學方式,從而提高學生的求知欲。對于當代的學生來說,他們有著極強的自主理念。渴望得到社會的認可與尊重,情感比較細膩,對今后的生活十分好奇,記憶力比較強,期望可以在學習的影響下而了解大量的知識,但是意志力卻比較薄弱,不能吃苦,沒有恒心,也極易產生叛逆心理。因此,在開展教學活動時,老師必須要以學生的性格特征為基礎,并采用合適的方式而激發其對學習的興趣愛好。
二、以實際生活為基礎,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通過對語文課程進行分析后可發現,其有著極強的生活特點,很多的文章內容與我們日常的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而初中生則是處在感受生活、思考人生的主要時期。很多學生均對新鮮的事物充滿激情,并有著好奇心,探究問題的心理愈發強烈。因此,教師在開展語文課程的過程中,必須要以實際生活為基礎,激發學生的思維,并學會舉一反三,將所學習到的內容應用至生活中的多個方面,并將兩者進行有效結合。比如說:學生喜歡網絡聊天,那么教師則可以將作文教學等以網絡聊天的方式呈現。同時還包括書信以及訴訟等,這些應用文的寫作均與我們的實際生
活緊密相關。只有將課堂知識融入生活中,方可有效拓展學生的思維路徑,滿足學生的探索欲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讓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優化課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傳統化的教學模式下,教師則會規定學生坐姿端正,認真聽講,但是一節課下來學生會產生一種“坐牢”的感覺,而興趣更是無法培養。在新課改的作用下,必須要打破這種傳統模式的局限性,開拓學生的思維,解放學生的思想,讓學生切實地意識到在課堂上的主體價值,教師必須要積極地調動課堂學習氛圍,做好場面控制工作,體現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不管是唱、跳、說,都是可以嘗試的。為了能夠有效提升學生在課堂上的思維能力,教育工作者必須要激發學生的興趣愛好,讓大家均參與至其中。而傳統式的教學模式則無法感受到學習的快樂。
四、改變傳統評價體制,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
在傳統化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在考試時通常會出一些偏題與怪題,而評估學生的主要方式則是考試,并以教科書作為標準答案,當學生的回答偏離教科書內容時,教師會對其予以否定。因此,經常有學生會提出:語文屬于一類不管怎么學都沒有實際作用的學科,雖然耗費了大量的時間,但是效果卻比較差,沒有達到預期的成績。假設沒有及時改變此種評估體制,那么會對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產生不利影響,無法激發對學習的興趣。因此,在開展語文課程的過程中,教師必須要以現實生活為基礎,引導學生積極說出自己的心得體會,當語言符合邏輯時,則應對其予以支持。
五、師生之間平等互動,將學生放置于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好
在當代化的教學理論中明確表明: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必須要由師生之間交流、互動以及彼此促進發展方可實現。我們必須要切實地了解到:在課堂上學生才是主體,則并非是課堂的附屬品。而新課改則顯著改善了傳統教學模式中的弊端,教師在授課期間應與學生交流感情,分享彼此的心得體會,探討知識,加強彼此之間的合作往來。有效提高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改善被動學習的情況。所以,在進行新課改的過程中應以“改革開放”政策作為指導方針,改善傳統教學中所存在的弊端,讓學生感受到更多的自由與樂趣。這樣一來才能夠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切實地做到開放課堂,解放學生的思想,提升學生的綜合文化素養。
參考文獻: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組織編寫.走進新課堂:與課堂實施者對話[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03.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