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啟俊
摘 要:高效課堂教學的方式當中提出了教學模式的改革,改變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被動學習、強行記憶、機械式訓練的模式,而是要倡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小組學習正是基于現代的教學理念,改變傳統的授課模式,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促進學生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關鍵詞:高效課堂;課堂主體;主動學習;小組學習
生物學作為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科學的嚴謹性,這就需要每位生物老師不斷改革教學模式、改進教學方法,使學生具有扎實的基礎知識、科學求實的態度、靈活多變的思維方式和強烈的創新意識。
一、傳統教學模式的改革迫在眉睫
在現代化技術高度發展的今天,僅僅依靠一支粉筆、一塊黑板的傳統教學方式顯然已遠遠不能適應現代人才培養的需要。從微觀生物現象本身所具有的不可直觀性的特點以及較為普遍存在的“師講生聽”的現狀來看,學生很難體會到生物的奧妙和有趣之處,當我們一味地要求學生用抽象的思維學習生物時,我們已經把生物課堂變得索然無味。在與學生交流以后,我發現我的教學屬于自我陶醉型,這也讓我的課堂主動舉手回答問題的學生越來越少,通過反思我發現我的教學形式、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要多樣化,也要現代化,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讓他們自己主動去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進而自己去構建知識體系,這些都是傳統教學所不具備的。
二、將小組學習徹底融入課堂中
讓學生小組合作學習,并不代表教師就把課堂完全交給學生,讓學生放任自由地去討論,而是教師對學生的小組合作探究學習必須精心設計,要把握好小組合作學習的度,精選合作學習的內容。如在重難點上設計有深度的問題或者選擇具有挑戰性、開放性、探索性的問題開展合作學習,意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應用和動手操作能力。像通過學生個人學習能解決的問題就不必在小組中討論;而太復雜的問題,估計學生怎么探究也不會明白的,也不要急著合作。所以教師課前必須要設計好教學環節,把握好課堂節奏,引導學生進行有目的的小組合作學習。
我在上人教版必修二《基因突變和基因重組》時,學生對于基因突變的類型、基因突變的時期、基因突變對生物性狀的影響等問題都是機械化的理解記憶。課后我針對這部分教學內容進行反思,并重新構建教學環節。教學過程調整如下:
教學案例:將班級分四小組8列,每列間隔發一個我事先準備好的小紙條,內容為:
①小紅穿著白色的涼鞋坐在藍色的坐椅上喝著青色的果汁。
②小蘭戴著紅色發卡騎著紫色的自行車去觀看黃色的玫瑰。
【活動】然后由第一個同學看完,口述向后傳遞紙條上的信息。再由每列的最后一位同學將聽到的答案寫在黑板上。學生答案有很多種。下面列舉幾個具有代表性的答案。
學生1:小紅穿著紅色的涼鞋坐在藍色的坐椅上喝著青色的果汁。
學生2:小蘭戴著紅色的發卡騎著自行車去觀看黃色的玫
瑰花。
學生3:小紅穿著白色的裙子和涼鞋坐在藍色的坐椅上喝著青色的果汁。
教師:同學們,我們知道細胞在進行分裂的時候會進行DNA的復制,而且在復制時,也會像同學們剛剛傳遞信息的過程一樣,會出現錯誤,我們把它稱之為基因突變。下面請同學們從課本上找到基因突變的概念,仔細研讀,看與剛剛同學們寫在黑板的答案有何關聯?
原句:小紅穿著白色的涼鞋坐在藍色的坐椅上喝著青色的
果汁。
學生1:小紅穿著紅色的涼鞋坐在藍色的坐椅上喝著青色的果汁。
學生答:堿基對的替換。
學生3:小紅穿著白色的裙子和涼鞋坐在藍色的坐椅上喝著青色的果汁。
學生答:堿基對的增添。
原句:小蘭戴著紅色發卡騎著紫色的自行車去觀看黃色的
玫瑰。
學生2:小蘭戴著紅色的發卡騎著 ? 自行車去觀看黃色的玫瑰花。
學生答:堿基對的缺失。
【知識拓展】讓同學們結合基因控制蛋白質的相關知識,思考基因突變中堿基對的替換、增添、缺失哪種結構改變對生物體性狀的影響是最小的?堿基對的缺失發生在哪個位置對生物性狀的影響是最小?
通過本節課傳遞紙條信息的活動將基因突變的概念進行類比,同學們會很直觀地掌握基因突變的類型、基因突變容易發生的時期等有關內容。
小組合作學習的探索之路任重而道遠,這需要我們教師不斷地學習、探究和提升個人素質,認真備好每節課,長期堅持對學生的指導和熏陶,大膽放手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用自己的智慧去改變自己的課堂,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我也堅信在我們的努力下,小組合作學習模式一定會有一個美好的明天。
參考文獻:
[1]林崇德.學習與發展[M].北京教育出版社,1992.
[2]余文森.有效教學十講[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03.
[3]林崇德.教育的智慧:寫給中小學老師[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07.
[4]李鎮西.做最好的老師[M].漓江出版社,2009.
[5]李炳亭.高效課堂22條[M].山東文藝出版社,2010.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