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偉
〔摘要〕由“男孩手上的刀痕”引發的個別輔導與對生命教育的思考,以此思考為基點開展團體心理輔導的實踐,在實踐中形成對生命教育的再思考,體現為如下三點:1.自傷行為不同于自殺行為,但容易成癮,要高度關注;2.生命教育的開展需要以生命理解為前提;3.生命教育的開展方向需要由生存困頓走向生命安頓。
〔關鍵詞〕自傷行為;生命教育;實踐;思考
〔中圖分類號〕 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17)22-0050-04
一、男孩手上的刀痕
高一年級班主任方老師與我聯系,說班里有個學生小同最近行為有些異常,主要表現為:班主任昨天發現小同一個人站在靠窗的桌子上,當時窗是打開的,而他面朝窗外;小同在手上刻刀痕,學生傳言他在玩“藍鯨游戲”;最近小同常常上課睡覺?!八{鯨游戲”的其中一個任務是凌晨四點二十起床、自殘、自殺……小同的種種跡象讓方老師很擔心,于是在方老師的帶領下,小同來到了心理輔導室。
班主任反映的三種情況,小同全都符合,但是小同并沒有玩“藍鯨游戲”。小同說他是一個很膽小怕死的人,當學生給他傳“藍鯨游戲”的視頻,他嚇得都不敢點開,只知道玩這個游戲的人會在手上刻字,而且最終會自殺。但是他又很好奇,想知道在手上刻字到底是什么感覺。于是,他選擇了一種很鈍(不敢選尖的,怕出血)的剪刀,嘗試著在手上刻,在手臂上,在不同的時間斷斷續續刻了四條刀痕,都是皮外傷,沒出血。后來班主任知道此事聯系了家長,父母也與小同進行了溝通,小同說記得爸爸說的一句話:“你這個傷痕可能一直都好不了了,一直在手上,多難看?!毙⊥詾槠ね鈧芸炀秃?,沒想到要一直在手上,當時就有些后悔了。
問及小同在手上刻刀痕時同伴怎么看,他是這樣說的:“同學看見了,問我是不是在玩‘藍鯨游戲,我就故意回答說是,我很喜歡這種引起注意的感覺?!?/p>
上課睡覺的情況是因為晚上學習到很晚,白天沒精神,而站在窗臺上往下跳完全是好玩(引起注意),想從窗戶跳到桌子上,并沒有往外跳的意思。
班主任反映小同是一個比較調皮的學生,經常在班里惹點小麻煩,引起教師的注意。
二、對生命教育的思考
經過了一次咨詢后,謎團解開:小同在手上刻刀痕只是一種出于好奇和引起注意的需要而產生的自傷行為,并沒有自殺意圖,他也不是在玩“藍鯨游戲”。小同說自己不會再在手上刻刀痕了。我提醒了班主任和家長要多多關注和支持小同,讓他時常有被正向關注的感覺。但是,作為教育工作者,對此案例的思考卻沒有停止。
“藍鯨游戲”源于俄羅斯,已經有超過130名俄羅斯青少年因此而自殺,在英國、阿根廷、智利、墨西哥、中國也陸續發現由“藍鯨游戲”導致的自殺事件。最近又看到媒體報道說日本青少年流行起一個叫作“身體刺繡”的游戲,即使用縫衣針在自己的皮膚上穿針引線,刺出不同的圖案,然后發照片到社交軟件Twitter和Instagram上,而這一游戲也已經流傳到中國的一些貼吧、社群中[1]。
很多人都會認為“自傷”和“自殺”差不多,認為割傷自己的手臂或者把手劃得血淋淋的,似乎都是只有想自殺的人才會做的事。但其實,自傷行為和自殺觀念與行為有著本質的區別。絕大多數的自傷行為屬于非自殺性的自傷(NSSI,Non-suicidal self-injury),指的是在沒有自殺意圖的情況下,對自己的身體表面進行故意的傷害,方式包括切、割、刮、刺、燒、燙等等,其中切割占到自傷方式的70%。非自殺性自傷行為容易習得,在青春期到成年早期非常普遍,根據美國的數據,在青春期人群中,大約15%~20%的人有這樣的行為。盡管非自殺性自傷行為往往不會造成生命危險,但它卻非常容易成癮[2-3]。
小同在手上刻刀痕,沒有自殺意圖,而是受好奇心和渴望被關注的愿望驅使。而這種自傷,如果不加以及時制止,很容易在外界環境的刺激下重復出現,使得自傷頻率提高。有研究表明:非自殺性自傷是一種練習,重復的練習會使得個體對疼痛和生命麻痹,會使得實踐自殺觀念變得更為容易[4-5]。
生命是不可逆的,對任何可能傷及生命的行為都要引起高度關注。因此,以此事件為契機,我們開展了一系列生命教育主題活動,以下以在方老師班級所開展的一次班級團體心理輔導活動課“我的生命故事”為教學案例進行說明。
三、生命教育的實踐
(一)目標與定位
在認知上,學生能認識到生命的短暫和不可逆;在情感上,學生能在自己生命故事的回顧與分享中感受生命的豐富,激發熱愛生命的情感;在行為上,感受生命本身所具有的力量、生命本身所具有的真善美與假丑惡及其較量來定位與追求生命意義,從而提升生命質量。
(二)實施過程
1.觀看視頻,引發思考
教師播放動漫《人的一生》,說:“30秒的短視頻帶大家感受人的一生,請回答該視頻給你帶來的觸動與思考有哪些?”
有的學生感受到人生很短暫,也有學生說:“人生雖然時限很短,但可做的事情很多,人生的經歷很豐富?!边€有學生說:“人生的角色很豐富,每個人都要經歷這么多角色。”還有學生說:“人生不要走得那么快,要停下來思考?!?/p>
教師引導:人生很短暫,我們要珍惜生命,可是有許多人卻在做著不珍惜生命的事情。順勢引導到對“藍鯨游戲”的討論上。
2.呈現圖片,引導討論
呈現“藍鯨游戲”的圖片,并講述“藍鯨游戲”的興起及對青少年的影響情況。許多學生對“藍鯨游戲”有所耳聞,有些學生有比較詳細的了解,例如有學生說:“我是不可能四點二十分起床的,那太早了?!边€有學生說:“其實他們選擇自殺也是沒辦法的,因為如果不自殺,家人就有生命危險?!保ㄊ聦嵶C明這一點是游戲組織者的恐嚇)還有學生認為游戲的設計者很好地掌握了青少年的心理。
問及“藍鯨游戲”帶來的情緒與想法時,學生的回答多集中在“恐懼、不可思議、好奇”,許多學生認為參與“藍鯨游戲”的青少年是“愚蠢的、沖動的、有心理問題的”。
將《人的一生》視頻和“藍鯨游戲”對比,學生的發現是:生命很短暫,我們需要在短暫的生命里活出生命的意義,而不去做傷害生命的事情。
3.冥想引導,繪制“我的生命曲線”
教師邀請學生安靜地冥想:仔細回想自己過往的生命歷程,回想那些影響自己的重要事件,可以是一段學習歷程,也可以是一個重要的想法,也可以是一個重要的決定,也可能是一次陪伴,也可能是一次沖突,可能是挫折,也可能是驚喜,可能是暖暖的,也可能是悲傷的,這些事情發生時自己幾歲,這些事情是如何影響著你成為現在的自己。判斷這些事情是屬于“正向經驗”或“負向經驗”,影響你的強度是多少,如果按照-5~+5進行評分,你會給這些事件打幾分……
請同學們將這些事件按照(年齡、情緒強度)的方式在坐標軸上標示,并連成曲線,繪制“我的生命曲線”。
4.講述我的生命故事
繪制完畢后,請學生兩兩一組以說故事的方式分享自己的生命故事。這是本堂課的主要環節,在這個講故事的環節中,能聽到許多精彩的生命感悟。以下選三例進行說明:
例1:
我的生命中有幾個關鍵點,第一個最低點是我隨父母離開鄉村來到城里,剛開始特別不適應,但在父母的陪伴與鼓勵下漸漸適應。12歲獲得全?!皶慵彝ァ?,小學畢業有些傷感,離開了童年的小伙伴,初中期間獲得科學競賽市一等獎感覺高興和興奮,對學習有了更多的興趣,對自己的學習能力也更加自信了。
感慨:感覺自己很幸??鞓罚瑸樽约簱碛羞@樣的家庭和而自豪。
例2:
幸福的出生,10歲左右初次學習英語,懵懂而好奇,14歲的前半段感到比較大的學習壓力,后半段幸好遇見了好朋友,有了友情的滋養覺得生活很幸福,15歲時,初學幾何,應付不來,學習壓力很大,17歲進入當地最好的一所高中,感覺特別幸運。
感慨:“人生太短,我只想去珍藏。”
例3:
上幼兒園認識了第一個老師,認識了很多童年伙伴,大家一起玩得很開心。在小學期間遇見了一個對我影響很大的老師,進入初中后認識了最好的朋友,曾經的小學同學一起奮斗,考入當地最好的高中。
感慨:每個人生階段,都會遇到對自己很重要的人。
例4:
9歲時生了場大病,當時特別怕自己死去,16歲時眼睛出了問題,開始懷疑未來的人生,在家人及自己的努力下,眼睛康復了,覺得很開心。
感慨:跌宕起伏的人生未嘗不是令人羨慕的存在,在悲傷中成長,在歡笑中保留純真。
許多學生在自己的人生故事中提到了家人和朋友等生命當中的重要他人,大家的人生故事有悲歡也有離合。也有許多學生提到了親人的離世對自己生命的觸動,第一次感覺生命的易逝。還有學生特別地提到了自己的某些意外或疾病,如提到童年的某一次走失,感受到媽媽的擔心;提到某一次患腸炎動手術以為自己再也不能上學了。
在許多的人生故事的分享中,同學們收獲的感悟主要有:
生命是向前延續的。雖然過去有傷痛,但生命是向前的。
生命是跌宕起伏的。跌宕起伏是生命的常態,人生的波折會讓生命更有意義。
每個人都會遇見生命中的重要他人,珍惜身邊的人。
生命是豐富多彩的。不管快樂悲傷,都是寶貴的人生財富。
人生是變化與適應的過程。人生故事很多,人在不停地改變,我們需要不停地適應世界。
珍惜當下。正值青春年少,在這樣一個好的高中,要善待自己的青春,要做讓父母感到驕傲的事情。
5.帶著感悟,續寫人生故事
在分享生命故事后,請學生帶著這些收獲與感悟去續寫后面的人生故事。在續寫的故事中,有學生希望自己“珍惜自己的生命,娶妻生子,過平凡的一生”,有學生希望“會考全A,考上心儀的大學,實現自己的夢想”,有學生拿起手中的筆將人生的曲線延續下去,設計了自己未來的學業、婚姻及工作和生活。
四、生命教育的再思考
從個別輔導到團體輔導,兩次對于生命教育的不同角度的實踐,觸發了我對生命教育的再思考。
(一)從生命理解到生命教育
在一線的教育實踐中,當人們意識到要開展生命教育常常會是因為自殘、自殺等傷害生命的重大危機事件的觸發。我們可能更多地談及尊重生命、關愛生命和敬畏生命,當深入地去理解生命時才發現,生命不僅僅是關愛的對象,更是學習的對象。這就提醒教育工作者,生命教育不是從生命之外來開發教育資源,而更多地需要借助生命本身的力量來實現。正如華特士在《生命教育》一書中所言:“生命教育,顧名思義就是從生命中學習?!薄吧逃荚谝龑藗兓氐缴校旧砭褪且粋€大教室,不只是孩子,還包括我們自己,都應該聽聽生命怎么說。”“如果我們想要回歸人的本質,生命的學習就是返璞歸真的途徑?!?/p>
因此,我在活動課的設計中特別挖掘了學生自己的生命故事,讓學生通過感受自己生命故事的流動感受生命的存在,從而激發熱愛生命、珍愛生命和敬畏生命的情感,因此學生在分享和傾聽自己和同學的生命故事中理解到:生命具有價值,生命是整體性、關系性的存在,生命有智慧、有愛、有能量。
(二)從生存困頓到生命安頓
生存困頓是人們在現代化發展中所面臨的與自身、自然和社會等方面的矛盾和沖突,從而陷入自身發展狀況的不完善或者是與外界的不協調[6]。而中學生的生存困頓主要體現在生命意識的薄弱。許多中學生表現出無助感、無意義感、被動感、脆弱感與自由缺失感,于是沉溺于虛擬的網絡世界不能自拔。還有的中學生對學習、對生活興趣索然,在人際交往中備感失望、無奈、冷漠與自私。還有的表現為耐挫力差,冷漠、疏離、自私、嫉妒、自卑、逆反等。
在“藍鯨游戲”中,我們可以看到,該游戲的最終獎勵并非死亡,而是玩家所體會到的“我是有價值的、被看到、被理解、新世界的接納、不再孤單、群體的陪伴、被愛著”。再回頭看小同割手的自傷行為,緣于好奇,止于被關注到。小同的爸爸媽媽平時工作較忙,與小同溝通不多,在學校里,小同成績不是最好的,也不是最差的,屬于容易被忽略的群體,因此他通過種種事件來制造關注。如果小同在家里與父母有更加暢通的交流,感受到更多的父母支持,如果在學校里能在各種活動中(而不僅僅是學習上)體現出自我的存在感與意義感,讓他能感受到快樂和意義,我想他不會去嘗試這種自傷行為的。
因此,解決生存困頓的最好方式不是提出一個遠于生活的終極理想,也不是為了彌補關乎自然生命持存的缺憾,更不是呼吁和宣教,而必須是從生活出發并以生活為目的,通過家庭、學校和社會的通力合作,給學生一片良好的生態土壤,在這片土壤里引領學生培養健康的心理品質,探詢生命意義,提高生命質量,構建幸福人生,從而最終達到生命的安頓。
參考文獻
[1]劉慧.生命教育的涵義、性質與主題——基于生命特性的分析[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43(2):40-43.
[2]張 朕.以關愛抵制“藍鯨”[N]. 人民日報(第五版),2017-05-18.
[3]藍鯨游戲背后,我們需要警惕“美化痛苦”.http://www.sohu.com/a/146024148_643443.
[4]高偉.從生命理解到生命教育——一種走向生活的生命教育[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5),35-42.
[5]張毅,劉魁.從生存困頓到生命安頓——大學生生命教育的現實價值與改進方向[J].理論導刊,2016(4),92-95.
[6]朱耀華,汪玉豐.由青少年生命意識現狀引發的生命教育思考[J].當代青年研究,2016(9),110-117.
(作者單位:浙江省長興中學,湖州,313100)
編輯/杜文姬 終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