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芳
摘要:《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的“數學課堂教學活動要使學生掌握現代生活和學習中所需要的數學知識與技能,發揮數學在培養人的邏輯推理和創新思維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這就需要數學教師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讓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參與到數學學習活動之中。
關鍵詞:小學數學;例題教學;方法探討
新課程下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活動是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主要陣地,在數學學習過程中需要學生不斷去進行自主學習或合作探究學習數學知識,需要數學教師引導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學生親身經歷探究活動,讓在數學情境中去分析信息,處理信息,最終找到正確的數學結論。筆者在長期的數學教學工作中,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手段,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效果,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談談自己在數學例題教學的認識與做法,本意起著拋磚引玉的目的。 一、小學數學例題教學的重要性
對于數學知識的學習,需要數學教師提供一定的數學例子,幫助學生能夠用數學概念、原理、公式等,來分析數學題,找到解決數學問題的一般步驟,通過例題的學習讓學生能夠獨立解答數學問題。因此,數學例題是數學知識轉化為數學能力的一個最重要的載體,而例題本身的數學知識點所體現的深度和廣度,應該與學生的自身實際相聯系起來的;通過數學教師進行數學例題的教學,可以讓學生理清數學例題的解題思路和解題方法,學會在數學情境中,會收集數學信息,會正確處理數學信息。同時,數學教師要引導學生能夠對一題多解,進行變式訓練,反復多練,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經歷一個深入思考的過程,讓學生學會善于分析、歸納、總結的過程,這樣才能讓學生能夠把書本上的知識,逐漸轉化為學生自己的知識,從而達到讓學生對數學知識溫故而知新的目的,形成數學基本技能,讓學生能夠把自己所學的數學知識運用到解決實際問題之中,形成一定解題技巧與技能,對發展和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創造性有重要的作用。
二、小學數學例題的開放性
數學例題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形式上不應該出現單一的,要具有一定的數學情境,而數學情境的選取盡量與學生身邊的社會生活中的現象結合起來,讓學生興趣濃厚,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學習數學活動之中。比如在組織學生學習“比例的基本性質”知識的時候,我選取了這樣一道題:運用所學過的比例的基本性質的知識,請判斷下面的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你是怎樣判斷的?12:6和16:10。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與思考,都能夠很快回答老師,這兩個比不成比例,在這個時候,我就趁機引導學生去認真觀察這兩個比12:6和16:10,能夠想個什么辦法只能去換掉其中一個項,能否組成新的比例?教師順勢引導學生學生合作討論,組內去思考,其結果每個組都有其特色,想象力非常豐富,并且都有一定的道理,接著我引導學生將項為6換掉,要使這兩個比成比例,用學生語言來表述出來。全班百分之九十的學生能夠根據要求改編成一道數學題,歸納有:列方程式,設未知數x,變為12:x=16:10、采用填空式,12:( )=16:10、采用問答式,已知12比幾等于16比10,求這個幾是多少?采用選擇題形式,題干為:12:( )=16:10,題枝為:a.8、b.6.c.668、……,這樣例題形式的開放,能夠讓發揮學生自己的思維想象力,激勵學生開動腦筋,能夠讓學生動手,動腦去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對自己努力,教師適當給予肯定與表揚,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體現了新課程下的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三、小學數學教學要求
由于小學生思維不是很敏捷,想象能力較差,沒有形成獨特的學習數學知識的方法,加上數學教師沒有通過有效的組織活動,引導學生去思考數學問題,沒有引導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方法。在數學學習活動中,數學教師沿襲以往那種知識“貫入式”知識性的傳授,這種知識是現成的,只需要教師督促學生去識記,去死記,就達到教學目標。而新課程下的數學教學,需要數學教師創設適宜的數學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在數學情境中去發現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感興趣,能夠積極投身于數學學習活動之中,教師引導學生大膽探索、思考,極大地發揮學生的內在潛能,這就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之處。
四、設置小學數學例題的開放條件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在數學問題的提出時,同一問題情境提出不同層次的問題或開放性問題”,可見開放性的數學問題需要數學教師去精心引導學生去發現,學生能夠找到數學問題,就訓練了學生的思維,提升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數學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數學條件,要弄清數學情境中的條件是否有多余的,并非是題中所有的條件都必須用完,如果遇到題中的條件是隱含在情境中,要引導學生去尋找,這樣才能更好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比如,班上組織學生進行大掃除,搞衛生活動,如果第一小組單獨去掃操場需要1個小時掃完,第二小組單獨去掃需要1.5小時完成,若果第一小組和第二小組同時去打掃操場,需要幾小時完成操場打掃任務?我讓學生讀題,有學生提出直接用公式:工作時間=工作總量÷工作效率,就可以解答出來,也有學生提出這道題條件不足,沒有告訴操場的總面積,是不能求出需要多少時間完成等,對學生提出沒有告訴操場的總面積,我隨即補上操場的總面積為8000平方米。讓學生動手去計算:8000÷(8000÷1+8000÷1.5)與設操場面積為單位“1”列示為:1÷(1÷1+1÷1.5)的答案是一樣的,通過解答學生很快就發現了用單位“1”表示工作總量比用假設公路長度法更簡單。學生用原有的知識,發現條件不足。補充條件列式計算,使得不同條件的多種列式紛呈出來。這樣,教師例題條件的開放,能夠讓學生在數學探究活動中鞏固了已經學習過的數學知識,也為數學新知識的探索作了豐富的鋪墊。
總之,數學教師組織學生學習數學活動,要運用新課程理念去更新自己的教學手段,認真去分析學情,吃透數學課本,把握住學生的個體差異,去精心組織學生的學習活動,通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學習,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潛能,讓每個學生得到充分而全面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