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曉明
【摘 要】反思是每個人人生中至關重要的課題,特別是在教學過程當中,教師與學生的反思,是促進教學正面發展的核心要素,對于化學科目亦不例外,特別是在高中階段,在巨大的學習壓力下,學生很難在學習過程當中去進行反思,為此文中將重點針對反思性的教學展開分析,促進改革。
【關鍵詞】反思性教學;高中教學;化學教學
化學科目是探索外界科學的重要科目,對于個人知識體系的完善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但涉及許多公式與概念,甚至是化學式的大小寫都有嚴格規定,所以稍有不慎便極易出現差錯,因此反思與查驗是十分重要的,但當前的高中學生在巨大的學習壓力下,情緒負面,所以很少有反思的自主性。所以教師只有利用反思性的教學法,幫助學生建立起反思的意識,才能夠讓學生的化學知識體系真正得到完善。
一、反思性教學的內涵
疏忽是每個人都會犯下的錯誤,是一個人學習過程當中的常態,但所謂學習,最終目標是在對錯誤的反思當中得到成長,這樣才能得到更好的發展,這正是反思教學理念產生的緣由,學會反思,才能真正得到改進,對于化學教學來說亦是如此。但在高中階段,隨著課業壓題不斷加大,很少有余力去對自身的學習進行反思。所以只有利用反思引導,讓學生對于反思更加重視,并且養成主動反思的習慣,這樣才能夠真正確保自身的學習得到更好的成果。但當前高中階段化學教學的反思教學落實依然存在諸多問題。其一是教師缺乏重視,導致反思教學始終被忽視,學生也無法養成反思的習慣。其二是反思的方向不對,導致應當重點去反思的部分被一再忽略。其三是反思缺乏理論根據,不具備整合性,無法讓學生對自身常犯的錯誤產生概念。這些都是對學生化學學習十分不利的問題,只有得到合理改進,才能夠確保反思教學的意義體現出來。
二、反思性教學改革措施
(一)提起重視,確保落實
反思是在學習過程當中十分必要的一個過程,因為在成長與學習過程當中,沒有任何一個人是不會犯錯的,說明錯誤是人生當中必要的存在,但最終的目標是通過對錯誤的思考與總結得到進步,即是反思。與其將反思歸類為一種教學方式,個人更傾向于認為反思是學習過程的核心構成部分。但在高中階段,由于學習壓力不斷加大,學生的學習任務更重,所以也沒有了余力去進行反思。這與教師對于反思的忽視也有很大關系,教師意識不到,學生也意識不到,反思習慣更無法養成。因此教師首先應當提起重視,加大反思過程在教學過程中的比重,在完成每一次測驗之后,應當給予學生更多時間去反思這次測驗自身出現了什么新的錯誤,犯了什么常犯的錯誤,根據反思結果去改進,才能真正得到鞏固效果。
(二)明確反思方向,提升反思效率
反思并不是針對每個部分都去反思,這樣范圍過廣,亦無法達到實際目標。教師知道學生反思的時候,應當根據學生的問題癥結去合理提出反思意見,這樣才能讓學生反思的效率得到提升。例如可以幾個章節的教學完成之后,根據學生不同章節測試出現問題的頻率找出每個學生的弱勢部分,并安排一堂課的時間,針對學生的弱勢部分,幫助其展開反思,這樣更有效率。例如部分學生對于晶體結構知識把握不準確,部分學生對于分子結構的了解不足,還有部分學生對于原子的結構知識認知需要鞏固,不同的學生問題也各不相同,更加深入的去思考,才能夠保證反思教學的實際作用真正發揮出來,讓學生的化學知識體系不存在空缺。
(三)建立反思依據,保證反思針對性
反思并不是憑空展開的,而是根據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借助測驗,收集數據,并對學生的錯誤數據進行整合分析,根據分析所得結果才能夠展開的工作。所以如果教師只是在測驗后或是完成教學章節時,命令學生在空無憑據的前提下展開反思,是根本無法讓學生發現問題所在的。因此,為保證反思教學的實際作用發揮出來,教師應當首先通過多次的測試,以及教學問卷等方式,不斷收集學生化學學習的相關數據,測試成績是最為有效的依據,在收集了相關數據后,教師應當以此為基礎建立起分析模型,針對學生每個章節的學習測試結果建立起圖表,細化分析學生出現問題最多的,頻率最高的是哪一部分,最終制定出針對性的知識點學習成果總結表,下發給學生,幫助學生針對自身的不足去進行針對性反思,這樣才能夠進一步提升知識反思的效率,確保反思方向不偏移,這樣才能夠讓學生的學習改進也更具針對性。
結語
化學知識,是一門理論化的,包含了許多數據與概念的繁復知識門類。在學習過程當中,一個字母的大小寫,都可能引發錯誤,所以教師只有對學生的弱點部分進行深入思考,總結出學生常見錯誤的相關數據,并針對性指導學生展開反思,這樣才能夠盡快讓學生了解到自身問題所在,并根據教師指出的方向去完善學習,這樣才能得到更好的化學學習成果,避免學而不得,摸不清方向的情況出現。
【參考文獻】
[1]宋井標.高中化學教學中的反思性教學[J].思維與智慧,2016(23):7
[2]馬運朋.信息技術支持的研究性學習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J].周口師范學院學報,2014(04):127-130
[3]張文平.反思性教學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實踐與研究(B),2012(04):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