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慧芳
摘要:互動教學作為初中數學教學形式的一種,對于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以及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義。因此,相關教師應該摒棄傳統單向傳授知識點的教學方式,通過創設問題情境來調動學生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學生開展小組合作等形式的自主學習,重視與學生的溝通交流和情感鏈接。
關鍵詞:初中數學;互動教學;模式應用
互動教學,即指通過營造多邊互動的教學關系,在教師與學生的平等交流中進行觀點碰撞和教學反饋,進而提升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教師教學的有效性的一種教學形式。對于初中數學而言,其知識體系較為復雜、趣味性也不比其它人文學科那般占據優勢,加上傳統教學中,教師單向講授的灌輸式教學方法,不利于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提升。這便要求相關教師對自身的教學模式進行反思和改進,借助初中學生好動而充滿探索精神的特質,發揮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加強與學生的雙邊互動。因此,筆者本次論述,將從教師對學生學習積極性的調動、引導自主學習、注重溝通反饋,以及和學生建立情感鏈接等層面出發,對初中數學互動教學模式的應用進行初步探討。
一、創設問題情境,調動學生積極性
初中數學課堂的互動式教學,應該是學生學習能動性被充分調動、數學思維被充分拓展的一種教學。這便要求相關教師改變傳統教學模式下單向傳授知識點的習慣,鼓勵學生自主探索思考,啟發學生的數學思維,提高學生參與“互動課堂”的積極性。而實現這一教學目標的直接途徑,便是為學生設置問題,引導學生有效解決。
因此,教師可以適當地向學生設置合適問題,問題應該滿足循序漸進這一特點,同時具備一定的探索性或趣味性,或者基于一定的教學情景。比如,在講述關于“中點四邊形”知識時,教師可以利用生活場景設置這樣的問題:教學樓后面有一塊空地,學校打算把它建成一個正方形的花圃,要求把這個正方形的花圃等分成四部分,種四種不同的花。同學們想想,怎樣才能在不借助標尺的情況下,用簡單的方法把花圃等分成四部分?如此,從學生的生活場景入手,能夠調動起學生探索思考的積極性。在學生探索出“將花圃的兩條對角線連接起來”可以輕松地將正方形花圃分為四等分后,教師便能順勢引進關于“中點四邊形”知識的講解。
二、鼓勵自主學習,教師適度引導
在初中數學中,互動教學模式的推行,在于教學雙邊的均衡參與。一直以來,部份教師都習慣將自身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沒有意識到學生的主體性,導致了教學雙邊參與度的失衡。因此,在新時代的教育環境下,教師應該鼓勵學生進行不同形式的自主學習,在一定程度上把課堂交還給學生,以實現平衡的教學互動。
(一)小組合作模式下的自主學習
一直以來,“小組合作”這一學習模式,都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典型模式,它對于學生溝通協作能力的提升和思維的拓展都具有重要意義。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不同特質來進行科學的組員搭配,鼓勵小組成員分工協作,對相關課題進行積極地交流和探索,以幫助學生實現有效的自主學習,提升其綜合能力。
當然,在此過程中,教師也要對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進行適度干預和引導,以實現與學生的“互動”。首先,教師要為學生擬定具體的學習目標,比如,在講授“圖形的旋轉”這一章節時,教師可以為學生設置出具體的學習任務,包括弄清什么是“旋轉角度”,弄清“順時針旋轉”和“逆時針旋轉”該如何操作,繪制出幾個三角形、四邊形以及線段并將它們順時針旋轉90°等等;其次,教師要時刻關注學生的自主學習過程,為學生答疑解惑,糾正其偏差的學習方向,調控學習進度;最后,教師要重視對學生的總結,本著寬容和鼓勵的態度,對相關小組的學習成果進行分析和評價,及時剖析和糾正各項問題,肯定部份學生的個體表現,肯定各個小組的合作探索精神。
(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是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目標之一,也是彰顯學生主體地位、衡量教學雙邊互動有效性的一項重要因素。初中學生往往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愿望。因此,相關教師應該利用好學生的這一特質,注重對學生思維的啟發,鼓勵學生跳脫傳統的解題思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比如,面對題目“今年上半年,一家工廠在前3個月平均每月節約用炭200噸,后3個月平均每月節約用炭250噸,問:今年上半年年,這家工廠平均每月節約用炭多少噸?”面對這一題目,按照“保險”的解法,大多數學生將選擇“(200×3+250×3)÷6=225”的計算方式;然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這一題目的特殊性,即因式中前后兩個“月數”是相同的,進而引導學生進行思維拓展,探索出更為簡單的解題方法。即在這種情況下,“(200+250)÷2=225”的計算方法也是可行的,如此以啟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三)重視溝通反饋,建立師生情感鏈接
“互動教學”的作用對象是雙邊的,即教師和學生本身應該存在著一種平衡而密切的關系。在傳統的初中數學教學中,部份教師把教學重點放在刻板的知識呈現上,忽視了作為獨立個體存在的知識接收者,即學生的人性化需求。
因此,一方面,相關教師應該重視起學生對自己的教學評價和反饋,不斷改進自身的教學形式和策略,以適應學生的學習習慣。比如,教師可以就自己的課程節奏、板書形式、表達方式等教學要素,征詢學生的意見和建議;了解學生的薄弱環節和理解誤區,在課堂中進行重點強調和詳細闡釋等等。
另一方面,教師應該關注學生的身心全面發展。良好的心理狀態,是學生成長和學習的基礎,初中學生本身便處于心智成長的過渡期,各種心理情感因素正發生著劇烈的變化。這便要求教師加強對學生“非成績”因素的關注,常對學生進行疏導、交流與鼓勵,進而與學生構建一種良好的師生關系。
總之,“互動教學”模式是新型教育環境下一種有價值的教學策略,它對于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和良好課堂氛圍的構建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也是對學生本位理念的一種變現。它要求教師意識到學生主體的重要性,改變以往單向傳授知識點的教學模式,調動學生積極性和參與度,關注學生的學習需求和心理情感,重視學生的教學反饋,將課堂在更大的程度上交還給學生。實際上,“互動教學”只是一種形式而并非目的,教師運用這一教學形式的根本目的,還在于拓展學生思維、提升學生能力、關注學生需求,進而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和學生的全方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