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昱潭
【摘要】新課程提倡“以人為本、自主學習”的教學理念。筆者認為要提高初中信息技術課堂的有效性,就應充分利用現代信息化工具,為學生打造自主學習的環境。本文介紹基于WEB網站初中信息技術學科教學,實施學生自主學習,打造高效課堂。
【關鍵詞】網絡環境 信息技術 自主學習 教學應用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9-0208-01
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及應用不斷深入,在日常學習、生活和工作中越來越離不開網絡,網絡化教學也成為現代信息技術教育的主流趨勢。在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原有的單一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和評價方式,已難以實現全體學生發展的目標了?;诰W絡環境下的教學具有方便、快捷,不受時空限制等優勢,還可實現教學組織形式的多樣化和學習過程管理的自主化,并能很好地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協作學習的能力,符合新課程提倡的“以人為本、自主學習”教學理念。筆者利用學校WEB網站校園綜合平臺,經過三年的摸索嘗試,有效克服了原有傳統教學的缺點,極大地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下面就WEB網站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談談自己的幾點做法。
一、構建網絡化教學環境,為師生搭建教與學的平臺
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構建網絡化的教學環境對于信息技術教與學十分必要,有利于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創造。筆者主要利用學校WEB網站校園綜合平臺,結合本學科教學特點和學生現狀。主要從兩個方面來構建網絡化教學環境:
1.網絡化教學環境硬件的配置:首先是學校WEB服務器搭建。筆者所在的學校在十年前就已經搭建并投入使用。其次是完善訪問系統的終端設備。筆者所在學校課堂教學均能實現一人一機,而且具有完善的校園網絡。如今計算機已成為一種普通家用電器,這為學生學習本課程提供了良好硬件保障,具備了網絡化教學環境硬件條件。
2.網絡化教學環境軟件的配置:當前學校使用的WEB網站校園綜合平臺技術已經比較成熟了,筆者所在學校是采用與廈門一中同樣的系統,它以教師和學生為主體的設計理念,服務于學校日常教育教學管理系統,其功能強大且比較完善。筆者依托此平臺,結合本學科教學特點,進行了一些改進設計,使其具有以下功能:發布每節課的教學資源、課堂任務、課后作業、網上測試、學習評價、短信通知以及在線測試問答交流等,為教與學提供必要的網絡教學環境。
二、創建和開發課程的教學資源,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
由于初中屬于義務教育階段,其信息技術學科都采用學生共享教材,教材只有在上課時才能發到學生手中,學生無法進行課前預習。一節課才45分鐘,除了老師講授,學生操作,課堂上留給學生看教材時間就相當少了,不利于學生的預習。針對這個問題,筆者主要利用學校WEB網站校園綜合平臺具有網絡學習的功能,充分發揮學科老師團隊力量,以備課組為單位,共同合作開發導學案、教學設計、課件和微課等教學素材。再把每節課的“導學案”和相關素材(特別是微課)發布在班級資源上,課堂需要完成的操作任務發布在作業欄上,學生依據 “導學案”可以在課前進行自主探究學習,為課堂上師生的互動與探究提供了條件。老師在課堂教學當中,還可以充分利用已發布的“導學案”,結合自已的教學設計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充分發揮學生主動性,實現學生學習的最大效益。
由于“導學案”在學生學習當中起到任務驅動作用,因此設計 “導學案”是實現學生自主學習重要前提。要使得學生有目的地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和實踐,筆者在設計“導學案”時,加入了上節課的反思與總結(記錄學生操作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學生的疑難點等),本節課的學習目標、課堂任務、學習導航、知識小結等環節。例如,筆者編寫第3單元音頻素材的獲取與加工(電子工業版(寧夏)《信息技術》八年級下冊教材)中第二節獲取音頻信息的導學案中,明確教學目標,發布學習任務,接著讓學生分析任務,并討論可能用到的GOLDWAVE工具,去探究這些工具的用法,可使用工具軟件幫助菜單;學習可能會用到的工具,完善學生的探究,最后讓學生去實踐自己的設計(如錄制一段自我介紹的音頻信息并提交)。由于在課堂中,學生學習能力存在差異性,對 “吃不飽”的學生提供拓展任務,對于“消化不了”的學生提供課堂基本任務,由于學生的創造性又不一樣,所以有些任務往往還要分層,設置基本任務及探究任務,以便讓全體學生都能完成任務,讓全體學生都有所得,讓每一位學生都能有所發展,既有利于優秀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和發揮,也有利于較低層次學生潛在能力的發展。
微課的開發與使用有利提高初中信息技術課堂的教學質量。筆者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充分地利用微課,大大提高了信息技術教學效果。由于初中信息技術注重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培養,相關操作步驟繁瑣,教材上描述內容篇幅較長,學生看課本要花很長的時間,但用電腦錄屏軟件制作的微課素材,學生一看就明白,節省了課堂看書的時間,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例如,筆者在第3單元音頻素材的獲取與加工(電子工業版(寧夏)《信息技術》八年級下冊教材)中《獲取音頻信息》這一節教學充分利用微課素材,在配置音頻設備教學環節當中,教材描述分為七個步驟,其內容在課本當中有圖有文字共計4個頁面,學生邊看書邊操作要花較長的時間,筆者先把配置音頻設備七個步驟操作用錄屏軟件制作,操作與解說合成一體形成兩分鐘錄像微課素材,發布到班級資源上供大家學習,重復播放反復學習,大大地節省學生課堂學習的時間,提高了學習效率。
三、優化網絡學習平臺,提高教與學的效率
網絡環境的學習為學生提供了廣闊、有彈性且具有創意的學習空間,使得以學生為中心,學生自主學習及終身學習的新教法得以實現。構建一個符合實際需求的教育教學網絡學習平臺是十分必要的,這對學生知識的獲取、情感的交流、互助合作精神的培養以及實踐技能的提高起著重要的作用。筆者充分利用學校WEB網站校園綜合平臺的功能,對其中的教師主頁和學生主頁進行優化與設計。使得教師主頁具有發布資源、作業、在線批改、備注評語、成績分析和短信告之家長等功能;學生主頁具有在線編輯窗口,上傳文件、作業完成狀態、成績登記和在線留言等功能。還增加了個性化的作業管理功能,每位學生通過自己的賬號,提交作業,查看已經提交的所有作業,對自己的作業可多次進行修改、編輯、保存,也可以查看教師對作業批改的情況。這樣學生可以及時了解學習情況并不斷改進提高。課堂評價是教育教學重要環節,筆者還進一步優化課堂師生評價系統,使其具有學生互評,教師評價、學生對老師評價等功能,及時反饋學習情況,學生也在不斷改進中得以提高。通過優化WEB網站校園綜合平臺以實現學生學習資源獲取、作業提交、理論在線測試以及課堂教學評價等,大大提高了學習效率。學校WEB網站校園綜合平臺仍與原來多媒體網絡教室結合使用,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實現課堂上對學生的廣播教學及監控,使課堂教學更加有效,突破教學的重難點,實現教學目標。
總之,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基于Web的網站平臺的教學是建立在教師指導和學生協作交流基礎上的一種自主學習模式,每一節課都有明確的階段性學習目標,學生通過自我努力逐步達成目標;這種教學方式對學生建構、形成認知結構和知識體系都有很好的促進作用,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然而,在當前,由于基于WEB網絡的教學方式要求教師具有較高的知識素養和組織能力,學生也需具備一定的使用計算機應用能力、自我約束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和主動性,筆者在初中信息技術學科教學方面還處于研究實驗和改進階段,因此,還需要我們不斷地研究探索、思考改進、總結經驗,使其能夠更好地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教育部《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
[2]電子工業版(寧夏)八年級信息技術(下冊)教材
[3]陳蓉華《巧用動態Web學習平臺,翻轉信息技術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