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笙貴
【摘要】闡述了物流金融的概念以及國內發展狀況,探討分析了目前我國物流金融運作模式和風險,本文具體研究物流金融證券化進程中常遇到的資產證券化和融資證券化,并以具體案例展開分析。
【關鍵詞】物流金融 風險分析 證券化
一、引言
物流金融(Logistics Finance)是指在面向物流業的運營過程,通過應用和開發各種金融產品,有效地組織和調劑物流領域中貨幣資金的運動。這些資金運動包括發生在物流過程中的各種存款、貸款、投資、信托、租賃、抵押、貼現、保險、有價證券發行與交易,以及金融機構所辦理的各類涉及物流業的中間業務等。就目前形勢我國物流金融業務主要的資金來源于銀行貸款,這種融資模式過于單一,容易受到國家政策和法律的影響與制約,本身就對物流金融業務增加了太多不確定性。由于我國物流產業大多仍處于粗放的初級發展階段,經營風險一定要引起足夠的重視。
二、物流金融風險分析
物流市場中眾多的物流企業有著參差不齊的信譽狀況,因為考慮到交易成本過高,銀行沒辦法詳細審核每筆貸款業務,而且銀行很少參與質押物的儲存、監管和價值評估,所以某些信用意識淺薄的物流企業可能提供虛假的數據。銀行和第三方物流企業之間的收益與風險不對等是導致這種風險出現的本質原因,銀行獲得大多數利益,物流企業亦會追求利益最大化,物流企業可能會為客戶作擔保轉而向銀行提供客戶虛假信息,這種虛假信息可能帶給銀行較大的風險和損失。王元元(2011)在充分分析物流金融信用風險的基礎上,建立物流金融參與方之間的博弈模型,找出影響風險的各種因素,為風險的控制提供理論依據。郭佳(2012)指出在物流金融業務中,物流企業、融資企業和銀行三方之間的信息不對稱,融資企業和物流企業可能聯合欺瞞銀行,因而銀行面臨一定風險,在物流金融業務中融資企業是其主要信用風險來源。由于很多中小融資企業財務制度不健全以及管理不完善,所以導致目前銀行對中小融資企業的信用風險評估與度量相對困難。在物流金融業務中,第三方物流企業同時扮演兩種角色,其作為融資企業的委托人和銀行的放款中介人,相比于銀行傳統貸款模式,某種程度上這種模式的優點在于降低了銀行和企業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使銀行可能面臨的風險和損失大大減少。然而,物流金融業務中多種委托代理關系并存的非嚴格約束性,會使信用風險在一定程度上仍然無法嚴格避免。
三、資產證券化和融資證券化
國內蘇寧云商曾謀劃將自有供應鏈倉儲物業資產轉讓給某基金管理公司的資產支持專項計劃,開啟國內供應鏈倉儲物業資產證券化創新運作先河。蘇寧云商這是率先嘗試門店資產證券化,在深交所最終成功取得資產證券化業務成功融資第一例之后,繼而全新探索了物流資產證券化上可行性實踐操作。蘇寧云商作為實體企業嘗試資產證券化創新的經營模式,從而盤活資產增加流動性,拔高了資金運轉高效性,更有意義的是,蘇寧云商通過這種一定良性資產運營的模式,形成了集物業管理、物業開發和基金運作的閉合循環,最終加快了供應鏈倉儲規模的擴張。
沈玲和李利軍(2017)一文中指出物流金融證券化包括物流融資證券化和物流資產證券化。物流融資證券化是指第三方物流企業通過發行股票、債券等有價證券來融通資金。資產證券化,是指以基礎資產未來所產生的現金流為償付支持,通過結構化設計進行信用增級,在此基礎上發行資產支持證券的過程。它是以特定資產組合或特定現金流為支持,發行可交易證券的一種融資形式。資產證券化僅指狹義的資產證券化。事實上,資產證券化就是將流動性較差的存量資產轉化為流動性較強的資產支持證券,實現未來現金流與當前現金流的轉換。廣義的資產證券化是指某一資產或資產組合采取證券資產這一價值形態的資產運營方式,它包括信貸資產證券化、實體資產證券化、證券資產證券化以及現金資產證券化。第三方物流企業可利用資產證券化提高其資產流動性。
黃娟等(2016)指出一種中小企業集合資產證券化可行的方式,企業集合資產證券化模式指以物流園區作為發起人,發現各中小企業具有預期現金收入的基礎資產,但又缺乏流動性,整合園區內這些隱形資產匯聚形成資產池,并將其出售給特殊目的的金融機構,然后由該金融機構將其作為組合資產支持發行一定數量證券,再由投資者購買的過程。李芳樂(2016)結合內外部融資環境和需求,以及分析蘇寧云商實施資產證券化需具備的融資條件,研究了蘇寧云商傳統融資模式的特點和開展資產證券化實施模式與相應的風險管理可保障的措施,結合財務指標分析法與事件研究法對蘇寧云商實施資產證券化融資的最終效果開展綜合的評價。
蘇寧云商具有強大的物流倉儲園區,假如未來能以資產運營的持續創新模式挖掘其真正的潛在商業運營價值,將給公司帶來一定的現金流,輔之有效的基金運作模式,就能夠迅速地斬獲優質物流資源,在激烈的行業競爭中取得先發優勢并加快公司建設步伐。虞洋洋(2016)以蘇寧云商集團與中信證券合作開展的專項計劃為例,根據企業融資與資產證券化的有關理論,研究了本專項計劃對獲取穩定現金流、產品增信、風險隔離等方法進行案例分析,得到一些重要結論,為其它持有商業物業的企業開展創新型融資提供參考。
四、結語
從目前我國物流金融發展的狀況來看,距離成熟體系物流金融證券化仍有一段距離,值得提的是物流園區開展物流金融同樣是對目前物流金融業務的一種創新模式,有利于物流金融降低融資風險,擴大服務范圍,加強規范化操作,能滿足更多中小融資企業的資金需求,所以學術上對物流園區開展物流金融服務的研究顯得很具有實踐意義。伴隨著國內經濟快速騰飛,預計未來很長一段時期我國企業融入全球化經濟,進行分工合作生產的進程不會改變,企業間物流金融業務也會保持平穩繼續較高增長,現行物流金融方案將長期存在并以更加創新的運營模式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元元.物流金融面臨的信用風險及參與方博弈分析[J].中國證券期貨,2011(3):104-105.
[2]王昕.物流金融運作模式研究[J].中國科技博覽,2014(16):314-314.
[3]沈玲,李利軍.我國物流金融的證券化模式探討——基于第三方物流企業視角[J].商業時代,2017(2):166-168.
[4]郭佳.物流企業物流金融創新模式及風險管理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2.
[5]黃娟,郭小偉.基于物流園區開展物流金融服務創新的企業集合資產證券化模式研究[J].市場周刊:理論研究,2016(8):23-24.
[6]李芳樂.蘇寧云商資產證券化融資模式研究[D].山東大學, 2016.
[7]虞洋洋.蘇寧云商商業物業資產證券化的案例分析[D].遼寧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