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忠寶
摘 要:閱讀能力是現代人必備的一種自學能力,也是學生今后學習知識和其他專業技能、獲得全面發展所必需的一種基礎能力,所以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加強閱讀教學,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是語文教師的重要任務之一。結合多年的語文教學實際,在教學過程中,對初步探索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的指導方法進行闡述。
關鍵詞:閱讀能力;興趣;課內閱讀;課外閱讀
一、對于課內閱讀
1.通過強化閱讀題的訓練,使學生掌握答題方法和技巧
很多學生閱讀題丟分,主要表現是答非所問或者是答不到采分點上。出現這些問題的原因,就是沒有掌握解答這類問題的方法。教師要指導學生:第一步是讀文。要先讀材料短文,通過閱讀初步整體感知材料短文,明確材料所表述的主要意思;第二步審題,即讀問題,要仔細分析題干,從題干中找出問題的關鍵,然后帶著問題再去讀材料。第三步是明確要點,即要確定材料短文的主題思想、層次結構、寫作方法、語言特色及文體,做到心中有數。第四步是作答,即要在仔細閱讀材料和認真審題的基礎上開始答題。教師應在經過一段時間和一定數量的閱讀題訓練后歸納出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多種文體閱讀題的答題方法。
2.通過強化閱讀訓練,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
通過課堂教學,除了讓學生掌握文章的基本知識外,還應通過強化課堂訓練,使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養成分析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講授契訶夫的《變色龍》一課時,我們在了解文章的寫作背景、抄摘精美的語句后,更要分析文章的結構和中心思想,分析契訶夫所處的時代、社會地位及思想傾向。更要分析文章的語言特色和寫作手法,完全達到學習本文的目的。這樣學生就會形成分析問題的能力。教師再通過相對應的習題配合訓練,久而久之,我們也就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是一個漸進而緩慢的過程,這個過程也是學生提升思維能力的過程。
二、對于課外閱讀
1.通過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來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應高度重視學生閱讀興趣的激發和培養,使讀書成為他們學習和生活中的樂事。
教師要想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需要在教學過程中采取“知、吸、求”三步教學策略。
第一步“知”就是讓學生知道讀書的重要作用。要想使讀書成為一種動力,越讀越有興趣,就應讓學生知道讀書的重要性,知道愛讀書的好處和快樂,讓他們體會到“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的真正含義。進入初中的學生對很多問題都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認知能力。這時我們教師要通過具體事例給學生講解一些偉人、名人勤奮好學、刻苦讀書的故事,使學生知道讀書可以增長知識、開闊視野、陶冶情操,從而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
第二步“吸”就是想辦法吸引學生。初一時教師應該讓學生讀一些故事性強的文學名著,特別是《三國演義》《水滸傳》等中國四大古典名著。初二時應該讓學生讀一些文學專輯、社會科學類的書籍。如《歷代帝王傳記》《中國古詩詞》《民間文學》等。到了初三由于學習任務的加重,閱讀的數量上可以少些,讀一些期刊、雜志等,如《意林》《讀者》《青年文摘》等。
第三步“求”就是讓學生變被動閱讀為主動閱讀,通過第一步“知”和第二步“吸”的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就會被逐漸激發出來,這樣他們就會主動要求讀書。這時我們教師在引導學生讀書時應做些什么,指導他們在閱讀中積累,在閱讀中求知,在閱讀中探索,從而激發學生更大的閱讀興趣。
2.通過培養學生養成良好閱讀習慣來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只有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形成學生優秀的閱讀品質,才能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一是要讓學生養成邊讀書邊積累的習慣。初中階段閱讀教學主要有兩個重要目的:一個是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另一個是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第一個目的是形成能力,第二個目的是運用能力。而實現第二個目的就要在閱讀中積累。我班訂了兩份《中學生語文報》,讓全班同學傳閱。學生每天堅持讀《佳木斯日報》,把精美的語句和片段摘抄到積累本上,但不是只為積累而摘抄,重要的是把積累的東西不斷消化理解,運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這樣堅持一段時間,學生的語言水平、寫作水平都有了明顯的提升。
二是讓學生養成廣泛閱讀的習慣。提高閱讀能力和寫作水平還要在閱讀的數量和范圍上下工夫。我讓學生利用周六、周日和寒暑假的時間進行大量的、有計劃、有梯度閱讀一些優秀課外書籍,以此開闊學生的視野,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這樣堅持下去,既啟迪了學生的智慧,又使學生養成了好的習慣。
三是讓學生養成寫閱讀反思的習慣。要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光有閱讀數量是不夠的,關鍵是要提高閱讀質量。我讓學生每學期寫一篇讀書反思,總結一下自己在這幾個月的讀書中積累了哪些,運用和收獲了哪些,存在哪些不足及改進措施。我要求學生堅持了兩年,很見成效,這是提高閱讀質量的好辦法。
只有長期堅持,才能養成習慣,形成能力,最后才能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以上是我在語文閱讀教學中采取的一些做法和觀點,我覺得對提升學生閱讀能力有很大的幫助。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