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澤忱
摘 要:知識融合是教育發展的需要,研究性教學模式在知識融合方面具有優勢條件。基于此,文章提出了以課程為載體的基于知識融合的研究性教學模式構建方案。
關鍵詞:知識融合;研究性教學模式;模式構建
一、知識融合
知識經濟時代,世界各國都在培養具有創新精神與跨界能力的人才。知識融合是把各類知識和信息融合在一起,結合需求對知識進行有效轉化與整合重構,從中獲取有用的新知識,開拓思維、升級認知,同時優化知識并提供基于知識的服務。完整課程體系中課程與課程之間的相互制約,上一門課程收獲知識的效果直接影響著下一門課程的學習效果,所以要求學生一步一步學習,再結合多門學科知識一塊學,由于各個學科之間相互獨立、缺乏聯系,學生很難做到真正理解,這時就需要做到前面所提到的知識融合。
二、模式構建
1.基本內涵
課程是大學知識講授的主要載體,本文以生態學課程為載體,探討林業類專業的學生知識融合研究性教學模式構建。該教學模式分為教學實踐和設計教學內容兩部分,在進行設計教學內容時,要保證既有完整的課程知識結構,又要延伸到課外知識,且課程知識與課外知識兩者之間要通過一定知識載體相互銜接,將所有內容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在老師引導下,學生通過查閱資料、分析研究、獨立思考、課外實踐、自我融合等過程,提高自主學習與知識融合的能力。開展基于知識融合的研究性教學模式對學生有很大幫助,這種教學模式有效開展的前提是將各類知識聯系在一起,構建一個完整的知識框架,并在這個框架的基礎上對教學內容進行調整,在研究中進行深化。然而在尋找知識間的聯系、建立研究性教學模式的過程中存在著大大小小的挑戰,比如,有些教師習慣于傳統的教學模式,很難做到教學模式的改變;有些教師也意識到要對教學模式進行改革,但改革方法不當,在確定學習任務時沒有引導學生把不同的知識進行融合、把不同學科間的關系結合起來,并運用綜合知識去解決問題,使學生無法做到學以致用;學生受傳統教育時間太長,沒能及時轉變學習方法,缺乏研究性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過分依賴于教師的答案,忽略了解決問題的過程。
2.教學內容
林業相關專業主要是要培養服務于我國生態建設的專業人才,在生態學課程的知識點中具有諸多融合之處。在教學內容上不能是簡單的拓展,而是要有機延伸,即以生態學知識結構為主體框架,在每一個生態學知識點上引入林業專業知識,著重讓學生能逐步用生態學視角看待林業專業知識,最終提升自己的知識融合能力。
3.教學安排
在教學安排方面,要突破以往傳統方式,根據生態學課程的不同知識點與林業相關專業的相互聯系,將它們進行分類,每一類都可以安排一位在該知識點上具有較深造詣的教師授課,讓該知識點能得到更深層次的思考與融合。為提高知識融合效果,還可以組織開展一系列課程與專業知識講座,將知識點的運用激發出來,將不同知識碰撞起來。同時要將學生對于專業、對于課程的疑問帶到課堂中予以討論,不斷深化全體學生的融合思維。
4.研究應用
以課程知識或是專業知識為基礎,引導學生開展系列課題研究。這種課題研究可以是實驗性的,可以是調研性的,也可以是純理論性探討。在研究過程中強調的是跨專業、跨學科思考,通過不同的視角看待同一個問題,在項目研究中讓學生主動將不同知識進行融合。
5.評價體系
對林業類專業的學生采用這種模式的目的是讓學生能更全面、更深層次地學會專業知識、課程知識,以及實現不同知識之間的融合。在課程評價中不能像傳統課程評價體系一樣,僅聚焦于學生的期末考試。要在日常融合思考與知識的跨界運用予以一定傾斜,并且在期末考試中也不能僅局限于課程知識點,也要注重課程外知識的有機結合。
三、結論
通過近年來的教學實踐,基于知識融合的研究性教學模式改革效果明顯。學生將知識學以致用、舉一反三、融會貫通,不僅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了學生的知識體系,而且提升了學生的知識認知,促進學生自主完善知識框架,將知識融合在一起去看待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從而達到教學目的。要想實現基于知識融合的研究性教學模式的改革,學生和教師都要從思想上接受教學模式的改革,教師要在授課方式上改變,引導學生把不同的知識融合起來,強化項目研究在知識融合與深化中的作用,同時幫助學生完善學習方法,師生共同實現知識融合的研究性教學模式改革創新。
參考文獻:
[1]童紹玉,李秀寨,劉 榮.本科畢業論文質量提升途徑研究——基于大學研究性學習的視角[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高等教育版),2010(3):45-48,53.
[2]范慧玲,袁玉萍,李 欣,等.研究性教學在最優化方法教學中的應用[J].高師理科學刊,2014(6):77-79.
[3]陳晴光.研究性教學策略探索與實踐—以電子商務概論課程為例[J].高等理科教育,2014(1):115-120.
(作者單位:湖南環境生物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