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永德
摘要:課堂練習是數學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教學的成敗。進入新課程以來,對課堂練習在課堂上的有效性進行了關注,結合上課經驗和外出聽課的啟示,總結了課堂練習的精髓應是求新(提供新鮮的東西引起興趣)、求活(挖掘習題本身的內在力量保持興趣)、求近(揭示知識的應用價值提高興趣)。
關鍵詞:課堂練習 興趣 新 活 近
一、求新——提供新鮮的內容引起興趣
興趣是學習的動力。當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時,學生的心理活動就會處于激活狀態,富有滿足感和愉悅感,從而積極性高漲,思維活躍,注意力集中,“我要學”的意識增強。這時,學生的被動學習將會轉變為主動求知,厭學情緒將會轉變為樂學欲望。因此,從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創設新型的教學情境,正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教育思想在教學學科中的具體體現。我們要積極探索,大力倡導。在練習中也要體現一個“新”字。
1.題型新。教材中的題型設計,雖然具有一定的科學性,但就習題本身而言,練習形式比較單調。因此,在挖掘快樂因素上主要應在組織完成練習的形式和對習題處理方法上下功夫。可以根據兒童的好動、好勝、好表現的天性,讓學生“動”,使學生在活動中學,在活動中得到快樂;讓學生“比”,使學生在競爭中不斷前進;讓學生“炫”,使學生在考別人中進步;讓學生“用”,使學生感受數學的價值。在一節課里,根據教學需要如果給學生恰到好處的創設一兩處快樂學習的激發點,就能克服學生厭學的心理障礙,使單調的數學習題趣味化和多樣化,真正起到優化教學的目的。
2.題材新。數學是一門學科,更是一種文化。因此,數學練習設計要走出數學學科,讓學生去領略另外學科的精彩。設計時綜合學生所學科目,確立了以學科知識為基礎,以情景主題為背景,適時的穿插另外學科知識,豐富發展數學的內涵,讓學生學習數學學科以外的知識,從而領略數學的精彩。如學習《百分數應用題》時,設計這樣兩道練習:①春池春水滿,春時春草生。春人飲春酒,春鳥戲春風。這首詩中“春”字比全詩總字數少( )%。②請用百分數表示下列成語:百里挑一( );百發百中( )。這兩題都融合了語文知識,在解決數學問題的同時,也學到了古詩和成語的知識,學生的興趣更為濃厚。
3.方式新。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特點是面向全體學生。在我們平時的練習過程中,練習形式一般有四種即一問一答、板演、筆頭和操作。這樣的形式不能讓全體學生一起思考,一起練習。如果我們精心設計,讓全體學生都加入到這樣的練習形式中,就能體現出教學的全體性。
二、求活——挖掘習題本身的內在力量保持興趣
數學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的靈活思維能力。靈活的思維能力表現在能從不同角度,運用不同的方法,對題目進行分析推理,從而獲得不同的結果。這種思維能力的培養,需要開放式的課堂結構,需要教師設計出靈活性較大的練習題。
1.空間的靈活性。作為自然科學基礎課的數學只有實現回歸自然,融入生活,教育的多向性目標才能實現。比如,《小數四則混合運算》是枯燥乏味的,為了激發學生興趣,結合生活鞏固這部分知識,我要求學生到生活用品超市去逛一逛看一看,或者買些所需的物品,回來后把活動過程說一說,議一議,編出相應的小數四則運算習題,再以4人小組為單位,爭當“小電腦”處理遇到的各式情況。學生練習激情很高,因為這些都是學生自己發現或試過的。通過練習,還能使學生認識到自身的價值,產生成功的體驗。
2.思維的靈活性。為了讓學生在解題時保持興趣,可給學生提供一些能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的習慣。新課程標準特別強調人人學有用的數學,不同的人學習不同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在設計練習不管是練習內容的選取還是練習形式的呈現都應盡可能讓學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地,應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因此,在教學時,設計一些開放性的練習,給學生提供較為廣闊的創造時空,激發并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
3.層次的靈活性。由于受文化環境,家庭背景及自身因素的影響,學生之間的數學知識和數學能力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根據學生的學習過程,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精心設計練習層次,這既是學生能力轉化的客觀規律所致,又是學生認知規律的反映。
三、求近——揭示知識的應用價值提高興趣
“生活味濃”是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練習題的一個重要特點。我們應把生活實踐當作學生認識發展的活水,把數學習題與生活實踐緊密“鏈接”起來,讓學生在這些來自于實際的鮮活的數學事例中,感受到學習數學是有用的,是快樂的。如學生熟悉的校園、公園、衣服、電話機都可以成為習題的情境;學生喜聞樂見的“手心、手背”“石頭、剪子、布”等游戲也可以成為習題的內容。這樣的設計,既讓學生的數學學習有了更好的依托,又讓學生在自主選擇中增強了練習的樂趣,更多地感受到學習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