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鄭發
【摘要】信息技術與教學的深度融合,是當今教育信息化研究的焦點話題。教學信息技術的運用,可以促進備課信息多元化,教學過程直觀化,學生學習自主化,考核測評數據化的實現。可見在歷史教學中實現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對于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以《川軍抗戰的余音——全民抗戰的偉大力量》為例簡要論述了新背景下歷史教學與信息化技術深度融合的原則及策略。
【關鍵詞】歷史教學 信息技術 融合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8-0054-02
一、歷史教學運用信息技術的幾個原則
1.信息資源取舍合理原則
把信息技術作為歷史教學過程中的一種資源、手段和環境,使歷史教學與信息技術有機地結合起來,教師能達到提高教學效果和效率的目的,以便更好地完成課程目標;學生能夠利用信息技術積極主動地學習,提高學習的效率,并培養創新能力[1]。但是,信息技術不是萬能的,不可能代替教學。要正確處理信息技術與歷史教學的關系,避免運用教學信息技術取代教師課堂角色的錯誤觀念。
2.選材和技術運用針對性原則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要將信息技術融入到課程的有機整體中,成為教學過程中的一部分,其主體是教學過程及教學目標的達成,信息技術只是為達到學生掌握課程目標而采取的一種認知工具。
3.多媒體技術運用適度原則
多媒體教學技術在課堂中的運用,必須要根據教學活動的實際需要,進行適度的選擇和安排,運用好多媒體技術在歷史課堂教學中輔助作用,將多媒體呈現、教師引導、學生探究等內容有機結合,才能更好實現課堂有效性的提高。
4.教師指導原則
教師要做好課堂進度的把控者、學生思維的引導者的角色,實現課堂教學環節的整合,構建教學的平臺。課前利用網絡技術尋求教學新角度,設計有利于學生學習探討的活動主題和探究問題;教學中,教師應具備熟練使用多種信息技術教學的能力,引導學生完成歷史知識的自我生成以及歷史學科素養的提高,避免教學信息技術的虛化。只有這樣,才能把信息技術教育融合在歷史的學習中,不至于把“整合”僅當作在歷史課中單純、生硬、強制地使用信息技術[2]。
二、如何實現歷史教學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
1.信息化備課
在《川軍抗戰的余音——全民抗戰的偉大力量》這一課的備課中,在網上收集了川軍抗戰紀錄片《鐵血川軍》、以及對川軍抗戰的最新報道消息,內江抗戰老兵名單等備課資料,豐富了備課資源,尋找了與以往本課教學傳統視角不同的角度,開闊了歷史教學視角。最終確立了基于川軍出川抗戰的經歷以及四川人民為代表的中華民族全民抗戰的史實,構建抗日戰爭的全民性、艱巨性、持久性,以及其勝利影響的深遠性整體框架。引導學生在這一框架下,通過自主學習探究生成知識體系,嘗試運用翻轉課堂促進學生認識深化,培養愛國情懷和民族自豪感的整體教學思路。
2.教學直觀化
(1)課堂內外教學的雙向融合
《偉大的抗日戰爭》這一節課的內容,時間跨度長,包含的歷史事件較多,所要達成教學任務繁雜,有限課時完全無法全面展現其歷史原貌。在備課環節,教師也對這一情況做了充分考慮,在課堂教學活動內容上做了合理取舍安排。將大量的歷史事件史實了解放在課外,確立“川軍抗戰余音”這一主題,探究全民抗戰的偉大歷史及現實意義,利用網絡技術和翻轉課堂方式,促進課堂內外學習的雙向融合,實現歷史學習方法和歷史素養的兼顧教學,達到較高的課堂教學效益。
(2)以信息技術串聯教學活動單元
教學信息技術可以通過視頻、圖片、文字、圖表等多種形式呈現歷史環境,調動學生學習思維和積極性,促進教學活動單元的有機串聯,更好實現教學目標。在本節課教學中,教師在導入環節帶領學生一起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利用這種方式將課堂氣氛凝聚起來,突顯本節課教學內容的民族性,引出學生民族自豪感。再以文字展示國歌中“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侯”“我們萬眾一心”,展現當時中華民族面臨的困境。
3.評價考核數據化
在本課授課前,教師利用班級學習群,將課外探究學習任務發給學生,學生自己組成學習小組,進行課前準備。并利用網絡,參觀中國抗日戰爭網上紀念館,讓大家可以提前討論分享,提前探究,將由爭議的問題匯總,以便課堂上進行有效探究。對于學生課后考核,我校引入了智慧校園,利用“智學網”教學考核軟件,可以實現對學生制定個性化考核目標和適時檢測學生學習落實情況。并針對考核結果生成班級學生階段學困問題分類及數據化,方便下一階段有效的鞏固提升。
信息技術與歷史學科教學的深度融合,是新背景下中學歷史老師都應該積極探索的教學模式,以此增強歷史課堂教學效益,這樣深度融合了信息技術的歷史教學才有真正的意義。
參考文獻:
[1]王華英.信息化環境下高校教師教學能力的發展[J].江蘇高教.2010.(02).
[2]何克抗.如何實現信息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使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真正產生革命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