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盛文
【摘要】如何在中職生物遺傳課上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讓其自主發現,樹立科學的價值觀,了解生物學的相關知識點,是中職教師必須解決的問題之一。而學生對生物遺傳學知識的了解,有利于深化其對知識的認知,從認知著手,逐漸形成核心素養。
【關鍵詞】生物遺傳課 核心素養 培養方式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8-0256-01
引言
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有利于素質教育的展開,符合我國教育改革提出的要求。對于中職學生來說,核心素養的培養,會讓其掌握更多的專業技巧,為未來發展打下基礎,積極參與社會活動,成為社會需要的人才。下面從兩點展開論述,一是核心素養培養的意義,二是培養方式。
一、核心素養培養的意義
核心素養觀是我國當前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它指向于構建我國信息時代的課程體系。核心素養是人解決復雜問題和適應不可預測情境的高級能力和人性能力。深入理解核心素養的內涵,需要恰當處理素養與知識、素養與情境、素養與表現、核心素養與基本技能之關系。核心素養的提高對學生有著重要的影響。首先,核心素養的培養,會讓學生形成穩定的心理,善于從眾多方式中找到最佳的處理方式,形成嚴謹的工作作風,具有較高的學習能力。同時,它也會給學生正確的引導,讓其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對自己有客觀、綜合的評價,提高自身的素質。基于生物遺傳課培養的核心素養,會鍛煉學生參與實踐的經驗,豐富生活經驗,敢于做出個人決策,為參與社會活動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生物遺傳課培養核心素養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對核心素養培養的忽視
中職護理專業教師在生物遺傳課教學時往往忽視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教師將教學的重點放在了傳授學生專業知識與提高學生專業技能方面。在教學中傾向于傳統式的知識傳授,而忽視對學生的啟發。在生物遺傳課教學中,學生學到了很多專業知識,可是學生的核心素養提高不明顯。
(二)教學方法更新慢
生物遺傳課教學中教學方法過于單一,對學生核心素養的提高不明顯。在教學中教師并沒有將現代的教學理念與教學方法融入到生物遺傳課當中。教學理念缺少創新,教學設計缺少變化 ,教學方法缺少更新。在教學過程中,往往很難引起學生的興趣,學生對這樣的教學很難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學當中,學生的核心素養提高相對緩慢。
三、基于生物遺傳課培養核心素養的方式
(一)以學生為本,從教學中培養
中職教師需更新自己的觀念,把學生作為課堂上的主體,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選擇教學方式與教學內容,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即在生物遺傳課上,善于引導學生掌握基本的知識,同時及時加入新內容,把最新的研究成果帶到課堂上,并注重知識是否具有實用性,以讓其發現生物遺傳知識與生活的關聯。同時,為了增加教學內容的趣味性,教師用不同的方式教學,做到寓教于樂。
比如,教師講解生物遺傳學中的基因與染色體時,會先講解這兩者從最初發現直到理論完善的過程,對于基因定義教師會用講解授課,而對于染色體,則用實驗操作演示,并讓學生獨立操作,隨后,教師用語言引導學生發現兩者之間的關系。這種用講解與實驗結合的方式,既會充分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基因與染色體有全面的認知,又深化了對知識點的記憶,初步形成核心素養。
同時,教師講解的內容也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備課時閱讀大量的生物書刊,了解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現代科技最新動態,適時加入課堂內容教學中。
(二)組織課外活動,培養核心素養
課外活動是生物遺傳課展開的方式之一,有利于科學研究的展開,可有效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即中職教師可把學生帶到生態環境中,觀察動物交配后其孩子有父母身上哪些特點,采樣比對,并把比對結果寫成報告上交給教師。這種方式可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讓其有主動探索的意識,有較高的探索水平與能力,學會并掌握多種科學方法。同時,生物課外活動的展開,親身實踐會給學生留下自由發揮的空間,發展學生的個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并與其他知識建立聯系,拓展自己的思維。
(三)運用科學生命史教學,培養核心素養
生物遺傳學教學中,包含生命科學史的內容,比如遺傳疾病,對這類內容的講解,可深化學生對基本概念的認知,了解生物遺傳的規律,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比如,教師把遺傳疾病作為切入點,講述歷史上有名的“皇家病”。該故事是英國的維多利亞女王與丈夫,兩個人都有血友病,他們一共生育了兩個兒子與四個女兒,其大兒子患有血友病早逝,另一位兒子健在并繼承了王位,四個女兒中,有兩名女兒與正常男人結婚后,各自生下了一位患有血友病的男孩,而她們所嫁的分別是俄國與西班牙的皇室,致使這兩個國家的皇室都有了血友病的遺傳基因。
學生聽完這個故事后,會產生很大的興趣,產生想要深入探索生物遺傳學的意識,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這種方式改變了原有課堂的死板,使課堂具有輕松、活躍的課堂氛圍,為核心素養的培養創設環境。
(四)優化利用本地的生物資源,培養核心素養
為了讓學生充分掌握生物遺傳學的相關理念,教師可利用本地的生物資源,引導學生自主體會,積極實踐,把不同的內容引入課堂,調動學生積極發言,這讓學生了解生物遺傳的相關理論,對知識點產生的印象會更加深刻。同時,為讓學生掌握更多的技能,教師可以把學生帶到各實驗基地,在原有課本的基礎上,學習新知識,同時又可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為以后融入社會做好準備。
結語
隨著教學改革的發展,對學生核心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基于生物遺傳課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需要教師以學生為本,針對學生不同的學習情況,選擇教學內容與方式,并用組織課外活動、運用科學生命史教學、優化利用本地的生物資源等方式,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讓其適應社會的發展,有較高的工作素養,快速融入社會,讓自身有很強的責任意識,敢于決策。
參考文獻:
[1]高沂周.成長指導——培養學生生物科學素養[J].教育實踐與研究(B),2015,10:70-71
[2]林崇德.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面向未來應該培養怎樣的人[J]. 中國教育學刊,2016,06:1-2
[3]劉景菲.嘗試教學思想視域下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策略研究[J]. 現代教育,2016,06:29-30
[4]師曼,劉晟,劉霞,周平艷,陳有義,劉堅,魏銳.21世紀核心素養的框架及要素研究[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6(03)
[5]邵朝友,周文葉,崔允漷.基于核心素養的課程標準研制:國際經驗與啟示[J].全球教育展望.2015(08)
[6]柳夕浪.從“素質”到“核心素養”——關于“培養什么樣的人”的進一步追問[J].教育科學研究. 2014(03)
[7]辛濤,姜宇,劉霞.我國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核心素養模型的構建[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