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群

【摘要】文章簡述了師資博士后培養制度對高等學校師資隊伍建設的重要性,以結合師資博士后培養和高等學校師資隊伍建設二者的相互關系和相互作用,充分發揮師資博士后作用促進師資隊伍建設,同時也豐富了博士后人才培養內涵。
【關鍵詞】高等學校;師資博士后;師資隊伍建設
一、博士后與師資博士后的產生
(一)我國博士后人才培養制度的建立
我國的博士后制度是在借鑒國外優秀人才培養經驗的基礎上,根據我國國情而創立的一項人才培養與使用有效結合的人才培養制度,是一種科研人員繼續接受培養的過程。它有別于一般意義上的教育制度,“培養和使用相結合,在使用中培養,在培養和使用中發現更高級的人才”,有著鮮明的中國特色。其目的是通過建立有利于學術交流、新興學科交叉及人才流動的有效機制,逐步加強科學研究和師資隊伍建設,在人才強國戰略中發揮著積極作用。
(二)師資博士后的產生
我國博士后人才培養制度經過30年的建設與發展,已成為高層次人才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高等學校師資隊伍建設的根本目的在于更好地發揮高等學校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等方面的職能。博士后人才培養與高等學校師資隊伍建設,二者有著相同的特點,都肩負著人才培養的重要使命。隨著高等學校人才戰略的實施,高等學校內部開始深化體制改革,博士后人才培養模式的優勢得到認可。師資博士后是在博士后人才培養的基礎上產生的新鮮事物,是人事制度改革與博士后人才培養相結合的產物,不僅有利于人才流動,降低人才選拔風險,還有利于促進學術交流和學科發展。師資博士后在完善高等學校師資隊伍結構,促進師資隊伍建設,提高學科發展水平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今后將成為高等學校教學與科研人員引進的重要來源。
(三)高等學校師資博士后發展狀況
我國的博士后制度,是在改革開放的大環境下,由著名的華裔科學家李政道先生倡議,借鑒國外博士后制度和培養年輕高級人才的經驗,從1985年開始實行國內的高等學校和科研機構,或大型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留學人員創業園和科研生產型事業單位里設置一些特殊職位,挑選獲得博士學位的優秀年輕人員到這里,在規定的期限內從事科學研究工作,吸引、培養和使用高層次優秀人才。
博士后流動站,是指按照規定條件評審出一些學術水平較高、科研和后勤條件較好的高等學校或科研機構,批準其在某些學科內招收國內外剛剛獲得博士學位的優秀年輕博士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的機構。
2005年,浙江大學開展師資博士后制度試點工作。隨后,湖南大學、重慶大學、南京大學、中山大學、東華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山東大學、吉林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武漢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蘇州大學、上海師范大學、中國藥科大學等30余所教育部直屬的綜合性高等學校和地方省屬高等院校也相繼實施了師資博士后制度。經過多年的探索與發展,師資博士后已成為高等學校師資儲備的重要來源。從博士后流動站的數量來看,綜合性高等學校博士后流動站較多,明顯多于專業性高等學校(見表1),博士后進站人數和學校對師資博士后的可選擇人數亦是如此。其原因主要是部屬綜合性高等學校科門類齊全,教育體系完善,資金支持充足,科研環境優越,流動站較多,博士后可選擇性較大,師資博士后的選留數量比較充足,有著明顯的優勢;而專業性高等學校流動站數量有限,師資博士后的培養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不能完全滿足師資隊伍建設的需求。
201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全國博士后管理委員會聯合下發了《關于2015年度博士后綜合評估結果的通報》(人社部函〔2015〕241號),開展評估工作。
二、高等學校師資隊伍來源構成
(一)選留本校優秀畢業生留校任教
選留本校優秀畢業生留校任教是目前很多高校所采取的方式。其優勢在于對畢業生的各方面有著充分的了解和認識,畢業生本身也能夠很快地適應學校工作模式,較好地進入角色。其弊端在于不易于拓寬視野,看問題視角單一,學術思想僵化,科研能力退化,不利于改善學緣結構,后續發展因為學術環境的問題而存在一定的制約。
(二)通過應聘方式選留外校畢業生
選留國內一流高等學校畢業生的優勢是可以避免選留本校畢業生而出現的弊端,但同樣也存在諸多不利因素,如對外校畢業生的綜合素質缺乏全面的了解和認識,畢業生本人也需要相當一段時間來了解、適應新的工作環境和工作方式。而對于中西部或東北地區等經濟欠發達地區的高校而言,科研環境相對落后,工資待遇相對偏低,很難吸引其他地區的優秀畢業生來校工作。
(三)引進高層次人才
通過引進學科帶頭人或學術骨干等高層次人才,短時間內能夠提升某個學科的研究能力,取得相應的成效。然而,引進的高層次人才是否具有合作精神?能否真正融入新的學術氛圍中?能否真正發揮其作用?等等,都具有很多未知因素。同時,還要面對由于經濟水平、教育資源的不平衡所造成的困惑。
三、師資博士后與高等學校師資隊伍的關系
(一)師資博士后將成為高等學校師資隊伍的重要來源
師資博士后培養制度打破了傳統的人事管理制度的諸多局限性,極大地促進了高層次人才的合理流動。目前許多高等學校都在實行人事制度改革,完善用人機制。以吉林大學為例,從2010年開始,獲得博士學位的新聘教師全部進入學校博士后流動站,以師資博士后的身份從事為期兩年的教學科研工作。師資博士后在站工作期間必須完成預定的科研工作任務并承擔一定的教學工作。對于通過評審的優秀的師資博士后出站人員,可以直接聘任為副教授,經過考核未完成工作計劃者學校不再續聘。高等學校在引進優秀博士后人才充實師資隊伍的同時,也改善了師資隊伍的學緣結構。將博士后人才培養與師資隊伍建設結合在一起,以謀取二者的共同發展,打造一支知識結構合理、綜合素質優良的人才隊伍,也使得博士后人才培養制度更加靈活,更加豐富,在創新中推動了博士后人才培養制度的發展和完善。當然,高等學校師資隊伍的補充擴大,促進了博士后招收規模的擴大,也拓寬了良好的就業渠道。
(二)師資博士后是高等學校科學研究的重要力量
高等學校師資隊伍是高層次人才聚集的地方,他們承擔了繁重的教學和科研工作。而師資博士后作為年輕的研究力量,他們精力充沛,思維敏捷,有著非常扎實的研究基礎和非常強烈的學術發展意愿,又具有學科交叉的優勢。這些都是取得高水平學術成果的有利因素,同樣有助于促進學校整個學術環境的建設。隨著博士后人才培養制度的不斷改革,先后設立了博士后科學基金、博士后創新人才支持計劃、博士后國際交流計劃派出項目以及博士后國際交流計劃學術交流項目等一系列資助項目,有力地推動和提高了博士后人才的學術素養和研究水平,使他們從一名學生成長為一名能夠自我選擇研究方向、獨立組織科研活動的科研工作者或學術骨干。師資博士后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中正在充分發揮其生力軍作用,是高等學校科學研究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
(三)高等學校師資隊伍的需求豐富了博士后人才培養的內涵
師資博士后是在博士后人才培養的基礎上產生的新鮮事物,是人事制度綜合改革與博士后人才培養相結合的產物,在許多方面有待于進一步完善和發展。師資博士后的產生,推動了我國博士后人才培養制度發展。高等學校根據師資隊伍建設的需要,按照教師選拔程序,同時將師資博士后納入教師管理行列從事教學和科學研究工作,最終目標是構建國際化高水平創新團隊。為此,師資博士后不僅要完成相應的科學研究工作,還要接受成為專業教師的專門培訓,按照師資博士后考核要求出站并接受作為教師的優秀博士后最終加入教師隊伍。相對于其他博士后,其要求更加嚴格。
總之,師資博士后經過近二十年的探索與發展,逐步適應了我國教育改革的發展新趨勢,使博士后人才培養制度得到了進一步完善,促進了高等學校師資隊伍建設的全面提高,推動了高等學校學科建設和高層次人才的聚集。師資博士后作為新鮮事物,有著強有力的發展空間,必將為高等學校人才培養、學科建設、學術創新做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周剛,夏雪萍.師資博士后制度的構建與實踐[J].中國高校科技,2013(11):51-53.
[2]許士榮.我國高校師資博士后政策的十年回顧與展望[J].高校教育管理,2015,9(04):120-124.
[2]龔榮.對高校博士后師資工作的幾點思考[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1(11):66-67.
[4]王璐,胡志強.高校博士后人才與師資隊伍建設研究[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10(25):167-168.
[5]黃蓉.高校師資博士后制度的實施及其路徑思考[J].江蘇高教,2014(05):42-43.
[6]周瓊,姜海,鄧海霞.高校博士后人才與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相互作用初探[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09,32(03):55-57.
[7]汪萍,胡民眾.博士后制度與高校師資隊伍建設研究[J].江蘇高教,2009(04):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