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立鵬+石明剛
【摘要】高職院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群體,他們在擇業、就業的過程中要承受較大壓力,容易產生不同程度的就業心理問題。文章結合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就業過程中常見的心理問題,分析了此類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對于促進家庭困難學生積極就業,促進教育公平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高職院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就業心理
【基金項目】本研究為北京社會管理職業學院一般課題,高職院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就業心理狀況分析及調適策略(SGYYB2016-33)和北京市高職院校孤兒貧困生的扶助體系研究(16BJXSZZYB18)階段研究成果。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大多數來自城市低收入家庭、偏遠農村和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受制于經濟條件,他們對職業發展和社會需求缺乏全面的了解和體驗,在就業過程中,容易產生焦慮、自卑等心態,也容易出現極端的心理問題。因此,本研究結合高職家庭困難學生就業心理現狀,分析就業心理問題形成的原因,針對這些問題提出切實可行的策略,力求為他們積極、樂觀地就業提供幫助。
一、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就業過程中常見的心理問題
隨著我國國家獎助學金、助學貸款等額度的增加,勤工助學等方式的完善,高職院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基本可以順利完成學業。但是,由于他們對職業環境與自身的定位認知不充分,導致在就業過程中容易產生心理問題,如焦慮與困惑心理、自卑心理、自負心理、依賴心理、不平衡心理、從眾心理等。以下典型案例是筆者在學生工作中遇到的就業心理問題。
(一)職業目標不明確,在就業選擇過程中表現出焦慮和困惑
在就業選擇的過程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往往表現出明顯的焦慮和困惑心理。2017屆畢業生劉某某,家在河北邯鄲農村地區,家庭一般困難,曾求助老師是不是該繼續升本。當初想專升本是因為在實習時感覺很迷茫,覺得很苦很累,所以想繼續升學。如果繼續升學,缺少必要的經濟支持,還要靠父母籌集學雜費。面對升本和就業,該學生表現出心理焦慮和困惑。
【案例分析】這類學生在校期間表現一般比較好,但是在面對就業選擇過程中表現焦慮。在指導這類學生制定職業發展目標時,結合個人的優缺點等實際情況,提早入手,而不是臨時選擇目標。同時,如何確立目標、調整目標、評估決策等,也要為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在職業發展和就業指導方面提供指導。
(二)自我管理能力弱,自卑心理導致就業盲目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是實現自我管理的前提和基礎。”絕大部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有較強的自我管理能力,同時也有少部分學生表現出自我管理能力較弱。2017屆學生張某,低保家庭,來自西部欠發達地區,經過一年的大學生活,覺得大學生活除了上課以外就無事可干,考慮到家庭情況,以后的就業不敢多想,經常獨自一個人去網吧玩游戲,去時興致勃勃,感到很快樂。他痛恨自己,不想這樣下去,可是又找不到管理自我、控制自我的方法。
【案例分析】這類學生由于缺少自我管理的能力,再加上家庭經濟情況不好,導致自卑心理,網絡成為家庭困難學生自我釋放的優先選擇。張同學缺少自立、自強、自律的精神,在職業規劃中無明確的職業目標,導致學習效率低,缺少前進的動力。建議鼓勵這類學生多參加社會實踐和就業求職活動,爭取做到一對一幫扶,越早發現幫扶效果越好,同時也是就業幫扶的重點。
(三)社交能力弱,求職缺乏主動性,就業信心不足
社交能力和溝通能力弱導致就業信心不足。2017屆畢業生王某,內蒙古烏蘭察布人,性格偏內向,家庭較為困難,在實習前,總是擔心自己不能被實習單位錄用,希望在學校附近找份工作即可。該生曾在一家實習單位工作,由于缺乏主動性被辭退,之后開始多次求職,也未找到合適的工作,畢業后回到家鄉等候一份好的就業機會。
【案例分析】這類學生在實習或兼職過程中,由于溝通能力和社交能力弱,工作中缺少主動性,在擇業遭受挫折后,表現越來越差,陷入不良循環而不能自拔,對自己評價過低,喪失了應有的自信心。分析其原因,在于缺少社會實踐經歷和活動經歷。在校期間,指導老師應鼓勵這類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和志愿服務活動,逐步提高社交和溝通能力。
(四)就業期望值不合理,自負和從眾心理明顯
就業期望是指畢業生希望獲得的就業崗位、就業地區以及薪水標準等的綜合體現。全面認識自己是就業選擇的基礎。2017級畢業生李某是我校畢業的一名大專生,家庭并不寬裕,自己不想回到家鄉三線城市發展,想在北京闖一闖,經過幾個月實習發現情況不理想,由于剛剛畢業薪水較低,除去租房等,所剩寥寥無幾。交通壓力、生活成本、工作壓力等讓他有放棄的想法。
【案例分析】由此可見,就業期望本身并不存在高或低的問題,過高或過低是相對于家庭困難學生就業期望值而言的。他們只注重經濟文化發達、工作環境優越的一面,而忽視了市場上人才濟濟、相對過剩的一面,擇業期望值居高不下,甚至還有逐年上升的趨勢,從而導致主觀愿望與現實需求之間的巨大落差。同時也有部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就業過程中,就業期望值偏低,能夠找到一份工作即可,就業存在從眾現象。
二、改變家庭困難學生就業心理的建議
大學是一個人成長和社會化的關鍵時期,此階段的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處在生理成熟和心理不成熟的矛盾沖突之中,經濟的拮據為就業心理帶來了壓力,在心理和認知方面仍然處于起伏不定的時期。他們雖然自主意識強,個性化凸顯,但職場適應能力、心理素質等方面卻明顯不足。
(一)加強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就業指導
將就業心理指導納入到本校的教育與管理體系中來,通過就業指導課程、心理健康課程、素質養成教育等,將就業心理教育滲透到各學科、各專業、各教育環節中去,引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樹立自立自強的理念,并在不影響正常學習的情況下,盡可能多地為他們提供鍛煉自我的機會,提高他們的就業能力,增強他們的就業信心,使他們更多地參與集體生活,提升社會交往和溝通能力。
學校要積極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提供就業補貼和必需的幫助以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同時,由于家庭困難大學生對當前的就業形勢和就業政策不了解,導致了就業難和期望過高等心理問題。因此,要加強對家庭困難學生的就業指導,幫助他們確立職業目標,引導他們形成正確的就業觀。
(二)利用朋輩教育,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順利實現角色轉換
為提高學生就業心理適應能力,要抓好就業實習這一環節的教育引導,幫助家庭困難學生盡快適應環境,及時完成角色轉換與定位。探索朋輩引導的有效策略,對培養家庭困難大學生的就業適應能力有積極的意義。成長導師作為家庭困難畢業生年齡相仿的朋輩群體,同時也是他們的學長學姐,與他們交流接觸可以在一種輕松、自由、平等、友好的氛圍中展開,雙方形成積極的良性互動,幫扶效果也會更加明顯。
(三)正確認識自我,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
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優缺點。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要對自我的職業發展做出一個適當的規劃,追求與自己相符的社會價值。作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更應該對自己有一個客觀的評價,要正視自己的缺點,通過不斷學習,努力鉆研,加強專業知識的學習,開闊視野以及提高自我的實踐能力來完善自我。參加社團活動、社會實踐等,在參與實踐的過程中增強自信,培養就業能力和責任心。
(四)掌握情緒管理技能,保持平和心態
面對激烈的社會競爭,家庭困難大學生要進行客觀分析,增強競爭意識,保持平和心態,對自己進行適當的心理調適。良好的情緒管理能力不僅有利于學習和生活,對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正確樹立也有著重要的作用。情緒過分壓抑只會使困擾加重,而適度宣泄則可以把不良情緒釋放出來,從而使緊張情緒得以緩解。對面試求職失敗進行情緒認知。艾利斯ABC理論的基本觀點認為引起焦慮的原因是個人認知。若不能及時對就業心理進行調控,長期積存,容易導致抑郁、焦慮、強迫、自卑等心理問題。
(五)針對家庭困難大學生的個性特點,加強就業心理援助
學校相關教師要掌握家庭困難學生就業情況,及時發現其存在的心理問題并進行有效的心理干預,增加與他們談心的次數和時間,開展一對一咨詢。鼓勵他們積極參與職業規劃比賽、求職簡歷大賽、技能大賽、生涯人物訪談比賽等平臺;鼓勵他們參加各種形式的社會實踐和志愿服務活動,開闊自己的視野,增強就業的信心。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良好的就業心理調整是一個長期的、前后連續的完整過程。社會、學校、家庭各方面需要攜手推進,幫助更多家庭困難大學生從就業心理困惑、就業心理沖突中解脫出來,讓他們學會調適心理狀態,從容、冷靜地面對就業問題,并做出正確、理智的選擇。
【參考文獻】
[1]李會勤.就業危機形勢下——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分析及對策研究[J].社會心理科學,2009(04):34-38.
[2]喬心陽.武靈芝心理學視角下高校貧困生就業心理素質的有效提升[J].教育與職業,2015(11):73-75.
[3]雷金.高職學生就業心理與就業狀況及就業指導對策分析[J].山西青年,2015(23):197,196.
[4]黃振宇.當代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及調適[D].哈爾濱:哈爾濱工程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