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開石
摘 要 信息技術課是可操作性特別強的學科,只講理論學生會感覺枯燥無味,有一種“有勁使不上”的感覺。所以要理論聯系實際,讓學生上機操作,在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效果會事半功倍。那么,問題從哪里發現呢?我認為應該從事件中發現。于是,我經常在課堂上給學生布置一些貼近學生學習和生活實際的任務,學生在完成任務過程中發現問題,教師引導解決問題,學生展示任務成果,師生共同反思整個任務。
關鍵詞 任務驅動 信息技術 問題情境 教學反思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信息技術課是可操作性特別強的學科,只講理論學生會感覺枯燥無味,有一種“有勁使不上”的感覺。所以要理論聯系實際,讓學生上機操作,在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效果會事半功倍。那么,問題從哪里發現呢?我認為應該從事件中發現。于是,我經常在課堂上給學生布置一些貼近學生學習和生活實際的任務,學生在完成任務過程中發現問題,教師引導解決問題,學生展示任務成果,師生共同反思整個任務。這就是任務驅動教學法。方法是好的,對教師的要求也很多。
1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有梯度地設計任務
現在大多數學生家庭都有電腦,大部分學生都有一定的電腦常識。這就形成學生電腦知識的梯度。另外,不同年齡階段,甚至同一年齡段的學生,他們接受知識的能力往往會有很大的差異。這就形成學生接受知識的梯度。我根據這兩個梯度,或分層教學,有差別地設計操作任務。或結對子教學,合作學習。
如在高一(2)班上課時,我講授的是“PPT課件制作”一課。像插入圖片、聲音,圖文混排,幻燈片動畫,建立超鏈接這些較難的操作任務,我采用了學生結對子教學,讓有電腦知識基礎的學生與基礎略差的學生一一結對子,合作學習,以優幫差,效果很好。
而在講授“電子表格”一課時,我根據課前預習作業完成情況,將學生分成兩組。一組是能夠完成電子表格計算難度的,一組是只能完成電子表格基本操作流程的。對于第二組學生的學習,我用兩節課有差別地設計操作任務。學生每節課完成任務效果都很好。
2教師要在任務中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任務驅動教學法,任務是前提,驅動是關鍵。這就要求教師在學生完成操作任務過程中,創設一系列問題情境,學生根據教師的質疑發現了問題,教師釋疑,學生獲得操作要領。
如在學習“文字處理”一課時,我設計的操作任務是讓學生將自己最喜歡的一篇文章復制過來,進行美化文檔。在美化文檔過程中,學生對于“段落”中的段間距、首行縮進、行間距等操作不規范。我問學生寫文章首行應該空幾個格,學生回答是兩個格,我就告訴他們首行縮進的度量值應該是“2”個字符。學生編排的文檔字號不規范,我引導學生按照“大標題”、“小標題”、文章內容等不同級別字號降次排列。如大標題用三號字,小標題用四號字,文章內容用小四號字,這樣看起來更加規范有序。
再如在講解E-mail的注冊和收發時,學生們都想擁有自己的E-mail。我引導學生打開網頁,如打開www.163.com,注冊網易免費郵。注冊完成后,我讓同學們相互發送郵件。大家都非常有成就感。學生都以為沒事了,這時我提出“可不可以給自己發郵件或同時給多人發送郵件?”的問題。學生嘗試發現都可以的。我只是點播了在給多人發送郵件時格式的問題。其余的學生們自己就能解決了。這無疑拓展和延伸了教材的知識。
3教師鼓勵學生展示操作成果,增強學生的存在感
在任務驅動條件下,學生的操作熱情高,新知識新要領接收快。每次任務完成之后,我都讓學生用主屏展示自己的操作成果,學生們一起點評,教師也給予展示的學生高度評價。這樣做有利于提高操作成果的質量,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存在感。
通過展示操作成果,學生的信息技術學科術語更加規范了。如“點開始”糾正為“單擊開始按鈕”,“屏幕”糾正為“桌面”,“叉不掉”糾正為“關閉”,“鼠標按兩下”糾正為“雙擊”等。教師規范學生的學科術語,使學生由口語化向專業化轉變,提高學生的學科素養。
通過展示操作成果,發現信息技術學習中的“千里馬”,為學科競賽儲備資源。隨著信息技術的普及,有些學生的專業能力不比老師差多少。在展示過程中脫穎而出。教師再進行有針對性的培養和訓練,讓他們有機會參加一些信息技術競賽,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4教師引導學生反思操作任務,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任務驅動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適應信息時代的需要。所以教師必須引導學生進行每節課的任務反思,學生通過反思本節課的操作任務,由不知到知知,由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由不規范到規范。進而使學生對本節課的操作任務有一個完整的把握,做到有的放矢。
總之,信息技術課的性質及特點要求我們轉變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模式,理論聯系實際。任務驅動教學法的應用,使信息技術課堂氣氛更加活躍,目標更加明確,成效更加顯著。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如何將任務驅動教學法運用自如,這將是我們在今后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的課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