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銳
摘要:德育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而語文學科由于兼具工具性與人文性特征,因此成為實施德育教育的最佳課程。教學中,作為教師的我們,應清楚地認識到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的重要性,并充分認識教學中存在的不足之處,積極采取應對措施,全方位的去提高教學效率。本文筆者結合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幾點膚淺看法。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滲透、德育教育
“學校教育不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視德育”,“寓德育于各科教學之中”。小學語文作為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不僅具有工具性,且有很強的思想性。“文以載道”,文道統一,歷來是語文教學的基本原則。因此,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實現文道統一,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課題。處于那些啟蒙時期的孩子,尤其是對那些智障和聾啞兒童這些容易被社會遺忘的角落,更應該得到關注和重視。作者面對這些弱勢群體,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愛心,通過本人十多年的摸索和總結,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在傳授知識的同時,特別注重對他們思想品德的教育和培養,我的主要做法如下。
一、在揭示課題中滲透德育
課題是文章的眼睛,也是課文思想內容的聚焦。因此,抓住題眼,揭示課題的內涵,既有利于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有利于學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達到學文悟“道”的目的。 例如在教《難忘的一課》,我抓住課題“難忘”二字,問:為什么稱這節課是“難忘”的一課呢?同學們經過同學們閱讀課文,認識到從甲午戰爭到抗日戰爭勝利前的五十多年,臺灣一直被日本帝國主義占領著,他們對臺灣人民實行奴化教育,不準臺灣人民學習祖國的語言文字。抗日戰爭勝利后,臺灣的孩子們開始學習用祖國的語言來朗讀:“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所以,這節語文課對長期遭受統治和奴役的臺灣人民及其孩子來說,確實是“難忘”的;而對親身感受這一節蘊含著強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愛國感情的語文課的船員來說,也是終生“難忘”的。揭示題眼“難忘”的內涵,使學生認識了臺灣從來就是祖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激發他們為統一祖國、振興中華奮發學習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二、抓住關鍵字詞進行德育滲透
文章的語言總是表達特定的感情。教學中,必須讓學生學會揣摩與品味的方法,強化語感訓練,挖掘語句的含義,深刻領會作者的意圖、品味及思想內涵,從而達到提高能力、滲透思想教育的目的。教育學生不要被學習、生活中的困難嚇倒,要像小草那樣勇敢、堅強、有韌性,培養學生不怕困難、奮發向上的頑強作風。這樣,德育就非常自然地滲透到了教學當中,學生在不經意中欣然接受。
三、在口語交際中滲透德育。
口語交際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小學語文教材中選編的口語交際內容具有很強的思想性。如:《有禮貌》、《請到我家來》、《打電話》、《買文具》等內容教育學生在與人交往中,要學會使用禮貌用語,學會禮貌待人;《小鴨子得救了》、《應該幫助他們》等內容教育學生養成助人為樂的好品德。上好口語交際課,也能感染學生,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四、課外輔導進行德育
課外輔導如開展培優扶差,批改作業,指導練筆等,這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深化、鞏固,當然也是語文教學進行德育滲透的另一途徑。大家知道,課堂教學實在規定時間內完成的一種教學活動,對知識分析、理解及德育滲透難免要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影響教育教學效果的提高,而課外輔導,相對限制少,使教師更容易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的性格特點、知識現狀進行少數或個別的輔導,這樣教育教學更有針對性、更具體、形象。不僅提高教育教學的效率,連效果也得到增強,例如培優撫差,因為對象使學生群體的兩極,人數較少,這就方便了教師有針對行的輔導,自然德育滲透也能更具體、實在、形象、直接。作業批改,如日記、作文,教師可以通過評語,知道學生,鼓勵學生樹立信心,確定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不斷增強自身的道德情操。并將它化作學習進步的動力。
五、妙用插圖滲透
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大量的插圖,如能巧妙使用這些插圖,就能達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目的。如在教學《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地震中的父與子》等課文時,我就有側重點地利用插圖改變了課型及課的結構,變文字為看圖寫話、表演小品劇等,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感悟課文中蘊含的哲理和思想。這樣就避免了說教,使“此路不通,走彼路,條條大路通羅馬”“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父愛的偉大”等德育目標更貼近學生,使他們樂于接受。
六、通過朗讀滲透
加強朗讀,體會語言美,以讀傳情悟道,激發熱愛祖國錦繡河山的思想感情。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描寫祖國山水,名勝古籍的文章,他們優美動人的語言似甘醇的美酒沁人心脾。如“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的《桂林山水》;四季如畫的《美麗的小興安嶺》;老舍的《草原》這些文章體現了祖國河山的壯美,文化的燦爛,讓學生在心靈中激發起熱愛自然的熾熱之情,再由此轉化為對祖國美麗河山的熱愛,陶冶了他們的情操,激發了其愛國的激情。
總之,德育教育是教育的基礎,尤其是處于啟蒙時期的孩子更為重要,而語文課堂是德育教育的主要陣地。那么,處于那些啟蒙時期的孩子,尤其是對那些智障和聾啞兒童這些容易被社會遺忘的角落,更應該得到關注和重視。本人面對這些弱勢群體,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愛心,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在傳授知識的同時,特別注重對他們思想品德的教育和培養,摸索出一些方法和經驗,不足之處,敬請廣大同行批評指正。
參考文獻
[1] 王光輝. 教育應觸及學生的心靈——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的思考與嘗試[J].基礎教育參考,2007(9).
[2] 陳梅.撥動語文教學的生命之弦——淺議在語文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J].臨滄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03).
[3] 焦葦,計琳.立德樹人潤物無聲上海德育“十一五”改革發展紀實[J].上海教育,2010(18).
[4] 李興芬.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的幾種方法[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3(8).
[5] 周波. 讓孩子擁有一顆感恩的心——淺談新課標下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感恩教育[J].新課程:教育學術版,2008(4)
[6] 王秀珍.在語文教學中多角色滲透思想教育——民工子女學校語文課探究[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