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本俊
【摘 要】數學概念是小學生數學基礎知識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也是學習其他數學知識的基礎。概念既是性質、法則等的組成部分,又是進行數學判斷的重要依據。從思維的角度來看,概念、判斷、推理是思維的基本形式。因此,在新課程標準下,優化數學概念教學,對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提升教學質量都有極其重要作用。
【關鍵詞】小學數學;概念教學;教學方法
眾所周知,小學教學中的概念很多。在整個小學階段的數學學習中,總離不開對數學概念的認識、理解、鞏固與運用。同時由于數學概念較為抽象,而小學生的認識又是以具體思維為主要特征,在理解掌握數學概念上就有一定難度。針對小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掌握數學概念的客觀規律,本文筆者根據教學實際經驗,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概念數學。
一、概念引入要直觀形象
針對小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較弱,對數學語言描述的概念理解較為困難,我們在教學中應該多用形象的描述,創設有趣的問題情境,運用合理的比方等,努力讓孩子們理解所學概念,可以用夸張的手勢,豐富的肢體語言,理解運算所蘊含的意義,區分概念的差別。如在教學《加減法》的時候,我舉起雙手像音樂指揮家一樣,左邊一部分,右邊一部分,兩部分合在一起就用加號,加號就是橫一部分,豎一部分組成的,減法則反過來展示。孩子們看得有趣,記得形象,不但記住了加減號還明白了加減號的用法。在教學厘米和米時,我讓孩子們學會用手勢來表示1厘米和1米,使得孩子們在估計具體物體的長度時有據可依。形象生動的講解,讓孩子們自然接受數學符號。
教師的語言講解也要力求符合學生實際,特別是第一次描述時,教師一定要斟字酌句地用孩子能理解的語言盡可能用數學語言簡潔地描述。因為對于第一次接觸新概念的孩子們來說,第一印象是最為深刻的。當然在適當的時候我們也可以選擇讓孩子們根據自己的理解來試著對概念進行解釋,一方面同齡人的解釋會讓孩子們概念的理解更為容易;另一方面也可以鍛煉一下孩子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我們要記住:孩子們的數學概念應該是逐級遞進、螺旋上升的,當然要避免不必要的重復,以符合學生的數學認知規律。
二、概念學習要多感官參與
心理學家皮亞杰指出:“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動作開始。”書上的數學概念是平面的,現實卻是豐富多彩的,照本宣科,簡單學習自然無法讓這些數學概念成為孩子們數學知識的堅固基石。如果我們能夠讓孩子們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讓平面的書本知識變得多維、立體,讓孩子們的感覺和思維同步,相信能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
如在教學《認識鐘表》時,鑒于時間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概念,時間單位具有抽象性,時間進率具有復雜性,所以在教學時我以學生已有生活經驗為基礎,幫助學生通過具體感知,調動孩子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在積累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建立時間觀念,安排了以下一些教學環節。①動耳聽故事,調動情感引入。講了一個發生在孩子們身邊的故事:豆豆由于不會看時間,結果錯過了最愛看的動畫片。②動眼看鐘面,聽介紹,初步了解鐘面,形成“時、分”概念。動畫是孩子們的最愛,讓鐘表爺爺來介紹鐘面、時針、分針,生動有趣的講解,讓孩子們的心立刻專注地進行于課堂上。③動嘴說時間,喜好分明。④動手撥時間。⑤動腦畫時間(此時在前幾項練習的基礎上增加了一定難度,如出示一些沒有數字的鐘面,只有12、3、6、9四點的鐘面,讓孩子們對時針、分針的位置進行估計)。
通過這些活動,使孩子們口、手、耳、腦并用,自主地鉆入到數學知識的探究中去,讓時間從孩子們的生活中伶伶俐俐地變成數學知識,形成了數學概念。同時也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維過程,展現自己的認識個性,從而使課堂始終處于一種輕松、活躍的狀態。
三、剖析關鍵詞語,深化概念理解
理解概念的目的在于運用。而要學生正確、靈活地運用概念就必須正確、靈活地運用概念的組成判斷,進行推理、計算等,而概念是幾個關鍵詞語的高度概括和集中體現,因此剖析概念中的關鍵詞語是概念教學的重中之重。
例如:循環小數定義中的“小數部分”、“依次”、“不斷”、“重復”,學生只有清楚這些關鍵詞語的真實含義,才會對循環小數的概念有深刻的理解。又如三角形的高的定義:“從三角形的一個頂點到它的對邊作一條垂線,頂點和垂足之間的線段叫做三角形的高,這條也叫做三角形的底。”這里的“一個頂點”、“垂線”、“垂足”都是關鍵詞語。為了更好地讓學生理解三角形的高,除了讓學生理解字面意思外,還要學生通過實際操作,體會畫“高”的整個過程。指出畫“高”的關鍵是畫垂線,并注意限制條件:“過三角形的一個頂點(可以是任何一個頂點),作它對邊的垂線,頂點和垂足之間的線段。”這樣把實際操作過程和所畫三角形高的圖形與定義敘述的內容對照,使學生準確理解三角形高的定義。所以對重點詞語的分析是幫助學生認識概念的又一次提高,促進概念的深化理解。
四、有效鞏固概念
(1)學過的概念要歸納整理才能系統鞏固。學習一個階段以后,引導學生把學過的概念進行歸類整理,明確概念間的聯系與區別,從而使學生掌握完整的概念體系。如學生學了“比”的全部知識后,可幫助他們歸納整理了什么叫比;比和除法、分數的關系;比的基本性質,利用比的基本性質,可以化簡比;這一系列知識復習清楚之后,才能很好地解決求比例尺三種類型題和比例分配的實際問題。只有把比的意義理解得一清二楚,才能繼續學習比例。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這樣做,就構成了一個概念體系,既便于理解,又便于記憶。概念學得扎扎實實,應用概念才會順利解決實際問題。
(2)通過實際應用,鞏固概念。學習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而通過解決實際問題,勢必加深對基本概念的理解。如學生學了小數的意義之后,可讓學生利用課外時間,到商店了解幾種商品的價錢,寫在作業本上,第二天讓他們在課上向大家匯報。通過了解的過程,非常自然地對小數的意義,讀、寫法得以運用與理解。又如學了各種平面圖形后,我讓學生回家后,觀察家里那些地方有這些平面圖形。通過這種形式的作業,學生感到新鮮,有趣。這不僅鞏固了所學概念,還提高了學生運用數學概念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綜合運用概念,不僅鞏固概念,而且檢驗概念的理解情況。在學生形成正確的數學概念之后,進一步設計各種不同形式的概念練習題,讓學生綜合運用、靈活思考、達到鞏固概念的目的,這也是培養檢查學生判斷能力的一種良好的練習形式。這種題目靈活,靈巧,能考察多方面的數學知識,是近些年來鞏固數學概念一種很好的練習內容。練習概念性的習題,目的在于讓學生綜合運用,區分比較,深化理解概念。所安排的練習題,應有一定梯度和層次,按照概念的序,學生認識的序去考慮習題的序。要根據學生實際和教學的需要,采用多種形式和方法設計,借以激發學生鉆研的興趣,達到鞏固概念的目的。尤其應組織好概念性習題的教學,引導學生共同分析判斷。
五、結語
總之,數學概念是小學數學知識的基礎,是培養數學能力的前提。也是學習其他數學知識的基礎。要想提高教學質量,教師用心講好數學概念是非常重要的。教學時要以概念知識為載體,有意識滲透為主要手段,引導學生在概念學習中積極運用和選擇學習方法,引導學生用數學概念解決實際問題,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增進對數學的理解和應用數學的信心。只有學生會運用所掌握的概念,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概念,從而更好地掌握新的數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