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奇
【摘 要】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結晶,是一筆寶貴的文化財富。傳統化有著無比豐富的知識資源讓我們在教學中去發現、開采、滲透。如果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一些淺顯易懂的傳統文化知識,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高尚品格的形成、鑒賞能力的提高都有幫助,更能夠培養小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本文簡要介紹了傳統文化的概念及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意義,闡述了滲透傳統文化的方法。
【關鍵詞】小學語文;優良傳統;中華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經過漫長的成長,在日積月累中形成了我國特有的文化特征。同時,在對小學生進行語文知識教育的過程中也充盈了民族思想以及文化精髓,傳承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美德。小學是每個人智力和思想發展的啟蒙階段,在小學時期就向孩子們傳授傳統文化和進行文化素質教育,使學生在成長的道路上可以更深層次地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本文主要就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相關內容進行系統全面的分析研究,希望對日后的小學語文教學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一、傳統文化含義
我國的傳統文化是在中華民族演進的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特有的精神文化,其能夠反應我國歷史發展中的民族特質、文化,也能夠表現我國歷史中的思想觀念,是在我國廣袤大地上居住、繁衍幾千年而形成的博大精深而又源遠流長的文化。傳統文化是我國民族發展的思想結晶,不僅包含著儒家文化這樣的核心組成,還包括一些其他的文化形態,如道家文化、佛家文化等。而傳統文化中,其精華與核心就是道德教育,與當前我國的德育理念是一脈相承的。而小學生正處于好奇心激發的生理階段,在此過程中傳承傳統文化,對于學生而言,不僅可以提高學生聽講的興趣,還能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而目前來看,我國大部分小學語文教學在這一方面涉及的還比較少,甚至有些并未涉及。隨著我國教育界對于傳統文化滲透的重視,很多小學都開始了傳統文化教育的實驗,但總體而言,效果還不夠明顯。
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優良傳統教的重要性
(1)在語文中滲透優良傳統教育有利于小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中國優良的傳統文化告訴我們仁民愛物,修身齊家平天下,這些都透過對學生的基礎文化教育逐漸深入內心。小學階段是學生各方面發展的關鍵時期,學習優良的傳統,有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如我們在學習柳宗元的《江雪》時,宛如看到一位在寒江孤舟上獨自垂釣的老人,他須發皆白,超然世外,雖然兩次被貶,遭受磨難,卻并不潦倒頹廢,反而以一種曠達超脫的氣度面對人生。柳宗元筆下的這位漁翁在“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的環境里,對于寒氣和寂寞沒有絲毫妥協和退讓,依然穩坐孤舟中,傲然寒江上,展現給我們一種不屈不撓的氣節,恰如柳宗元本人,不屈服于永貞的失敗,無所畏懼,不向惡勢力低頭的品質。我們從這首詩中教會學生如何面對逆境和挫折,勇于承擔,樹立堅定向前的信念。
(2)在語文中滲透優良傳統教育有利于培養小學生的思想文化水平、審美情趣和道德情操我們的優良傳統中有著這樣的理念:崇尚道德、重視智能、強調文化藝術修養、注重人文素質的培育等,這些理念對于新時期的小學生也是必不可少的。小學階段是人生思想意識、文化積累最重要的時期,優良傳統的滲透對其修養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如:在教學明代詩人于謙的《石灰吟》一詩中,作者借石灰這一藝術形象表達了自己無私無畏,不惜粉身碎骨,也要堅持真理的決心,于謙一生為官清廉,兩袖清風,不懼權貴,一心為民,為此他被權貴打壓,但他從不屈服,他的精神和品格通過詩篇影響著后人,也讓學生對于正義、廉潔有了更深的認識。
三、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優良傳統教育
祖國五千年的燦爛文明承載著無比豐富的資源等待我們發掘。而語文教學作為優良傳統和語言文字學習的融合點,更需要我們去深入挖掘其中的傳統經典和人文內涵。那么如何在語言教學中滲透優良傳統教育呢?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充分利用語文教材,挖掘其中所包含的優良傳統的內涵
小學語文教材中有不少承載我國優良傳統的篇章,比如古體詩詞、古代散文、小說等等。這些篇目既體現了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上輝煌的文化成就,也傳遞著我國優良傳統的精神內涵,是教師對小學生進行優良傳統教育的第一手資料。作為語文教師,要充分挖掘課文中所包含的優良傳統的內涵,用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的精髓來啟發學生、影響學生,使他們懂得生命的意義和價值,激發他們的愛國熱情和對悠久歷史文化和優良傳統的熱愛,以及對杰出歷史人物的愛戴和崇敬,使他們受到優良傳統的陶冶。例如:鄭燮的“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的堅韌頑強、不畏艱險;杜甫的“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中的愛國情操;《論語·學而》中提到“與朋友交言而有信”倡導的誠信做人的道理。這些無不折射出我國優良傳統的內涵和深刻的哲理。
2.從國學經典入手,讓學生受到優良傳統的熏陶
國學是語文學習的源頭活水,而國學經典更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燦爛文化和優良傳統的精髓,是華夏沃土燦若晨星的瑰寶。在語文教學中傳承國學經典教育,有助于學生語文水平的提高和人文品格的提升。囤積在記憶中的經典語句無時不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語言、行為方式和思想覺悟。因此,日常教學中,我們除了利用教材上已有的經典篇目,也可以開展以“國學經典誦讀”為主題的國學教育活動。
3.提升師資隊伍的傳統文化素養和品位
開展好優良傳統滲透教育,首先從師資隊伍抓起。因為有著豐厚的人文素養的教師,心理健康,樂觀向上;情趣高雅,精力充沛;感情豐富,充滿愛心;豁達自信,敢于創新;能給一個學校帶來團結、智慧和創新,能給孩子、家庭、社會帶來無限的希望。“腹有詩書氣自華”,作為教師更需要擁有豐厚的文化底蘊和優良品德。因此,教師要勤于學習和讀書,在博覽群書中思考、積累、豐富自己的知識和思想,拓寬文化的視野,提高思想的高度,加強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尤其要閱讀經典,與人類的思想家、教育家對話,學習他們的研究成果,提高文化素養,提升人文素養,并在此基礎上培養科學精神,這是教師的教育思想和智慧形成、發展的基礎,也是教師成長的必備條件。
4.堅持優良傳統教育滲透于語文教學中的研究和探索
加強優良傳統教育,還要堅持研究和探索,多渠道、多方位地開展形式多樣的語文教學活動。首先形式要多樣,可以組織學生利用早讀課、語文課、主題班隊會等時間積極開展優良傳統交流的活動。其次是倡導優良傳統教育研究創新,積極探究語文學科中的優良傳統滲透課、優良傳統展示課、專題研究課、優良傳統實踐課等不同的課型,創設“探究、感悟、積累、踐行”的課堂結構模式。
綜上所述,只要我們的語文教師能堅定不移地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就能使語文教學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讓孩子們在傳統文化的熏陶下健康成長。讓他們在語文課堂上不提高了文化素養,還培養了他們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自豪感等中華傳統美德。
參考文獻:
[1]房殊.怎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3(11):277-278.
[2]國君龍.小學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探究式滲透之思考[J].才智,2013(12):68.
[3]李佳星.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傳統文化[J].學周刊.2015(3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