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泗玲
【摘 要】本文介紹了新的一輪課程改革,進一步促使數學生活化,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過程。數學教學內容應力求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發設計數學問題,讓學生真正體驗數學與生活的關系,從而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教師要經常引導學生提供他們所熟悉的經驗,充分利用學生現有的知識經驗和他們所熟悉的事物組織教學,把學生的生活經驗課堂化,將抽象的數學轉化為有趣、生動、易于理解的事物,貼近生活,這就要求小學數學教學要與生活進一步接軌。《數學課程課標》指出:數學是人們在生活、勞動和學習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它能夠幫助人們處理數據、進行計算、推理和證明,數學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數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果能夠根據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將數學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結合,那么,在他們的眼里,數學將是一門看得見、摸得著、用得上的學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數字游戲。這樣,學生就是在快樂中學,效率也會大大提高。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實際;學習新知;鞏固新知;應用新知
新的一輪課程改革,進一步促使數學生活化,數學與生活進一步接軌是指從學生的已有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過程。數學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滿著數學。因此,數學教學內容應力求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發設計數學問題,讓學生真正體驗數學與生活的關系,從而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為此,教師要經常引導學生提供他們所熟悉的經驗,充分利用學生現有的知識經驗和他們所熟悉的事物組織教學,把學生的生活經驗課堂化,將抽象的數學轉化為有趣、生動、易于理解的事物,貼近生活,這就要求小學數學教學要與生活進一步接軌。教師將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問題作為數學活動的切入點,能讓學生感到數學來自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增強學習的好奇和興趣,從而進入一個良好的學習狀態。在日常教學中,用學生熟悉的生活經驗作教學實例,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學習數學知識。 如在教學《分桃子》一課時,我創設情境:先要求每個學生拿出9個桃子放在盤子里,每盤放的個數一樣多,有幾種放法,可以放幾盤?當學生操作完之后,從中選擇五種:①每盤放3個,9÷3=3(盤);②每盤放9個,9÷9=1(盤);③每盤放2個,9÷2=4(盤),多1個;④每盤放4個,9÷4=2(盤)多1個;⑤每盤放5個,9÷5=1(盤)多4個。接下來引導學生觀察上面五個除法式子,并提問:可分成幾種情況;學生于是很快的觀察到:一類正好分完,另一類分完后還有剩余的。于是老師再畫龍點睛地指出,正好分完的除法和除法算式,這是我們以前學過的;分了以后還剩余的算式,我們就把它叫做“有余數的除法”,這樣創設生活情景,可以使課堂教學更接近現實生活,使學生身臨其境,輕松的接受新知識。
一、創設情境,讓問題引入生活實際中
“創設情境”是提高教學效率的手段,具有引導學生經歷學習過程,發展學生數學素養的重要作用。為了迎合學生的喜好,通過情境設計、媒體使用、活動組織、物質刺激等外在手段達成目標。它可以讓學生在思維沖突中發現數學問題,引發學生對數學問題本身的興趣。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四年級《平移》時,某教師為學生創設了一個“金魚吃小蟲子”的童話情境,巧妙地設計了“小魚金向左平移幾格才能吃到小蟲子”這一挑戰性的問題,很自然地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向對金魚中有特征的部位,讓學生在觀察和交流中分析、探索、比較、體悟。盡管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有過挫折,有過懷疑,有過失誤。但創設這樣的情境就是讓學生帶著問題去研究,在研究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自主探索并發現判斷圖形平移距離的方法。學生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習,不僅興趣盎然,學得主動,而且對知識的理解也更為透徹。
二、結合學生生活實際,體悟、學習新知
現代教學論認為,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學習是兩個轉化過程,一是由教材的知識結構向學生的認知結構轉化;二是有學生的認知結構向智能轉化。這種轉化過程只有以學生為主體,在教師的積極引導下才能實現。沒有學習主體的積極參與是沒有辦法學會數學的。在課堂教學中,我力求創設與教學內容有關的生活情景。把學生引入生活實際中來,讓他們在實際操作中,通過觀察和實踐來理解數學概念,掌握數學方法,逐步培養學生抽象、概括、比較、分析和綜合的能力。
比如,在教學相遇問題時,存在著三種類型的題目:相向而行(或相對而行)、相背而行和同向而行。為了讓學生能夠搞清三者之間解題規律的聯系和區別,我組織學生搞了一次小小的表演:同桌兩人為一組,將相遇問題中的三種情況作演示,表演場地在教室內外自由尋找,過5分鐘后集中交流表演情況。學生們興致勃勃,個個洋溢著笑容開始了自己的演出。通過這次實際演練,使學生加深了對相遇問題三種情況的理解。通過這些活動,拓寬了學生的感性認識,豐富了表象,同時也體現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三、找尋現實生活素材,練習、鞏固新知
練習是鞏固所學知識,形成技能技巧的必要途徑,是教學的一個重要環境。但也往往被呆板的練習形式、乏味的練習內容,把在學習新知識中激發出來的學習興趣,而無情淹沒,使學生愉快的心情、振奮的精神受到嚴重的扼殺和抑制。因此課堂練習要設計得精彩有趣,教學中教師根據所學內容,設計不同形式的練習。
1.練習形式要注意層次性
設計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練習題,照顧不同層次的學生,使學生始終保持高昂的學習熱情。比如“三角形內角和”中在運用規律解題時, 先已知兩角求第三角;再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一銳角求另一角,感知直角三角形的兩銳角之和是90°;最后已知三角形的一角,且另兩角相等,求另兩角的度數,或已知三角形三個角的度數均相等,求三角形的三個角的度數。以上設計,通過有層次的練習,不斷掀起學生認知活動的高潮,學生學起來饒有興趣,沒有枯燥乏味之感。
2.練習形式要注意科學性和趣味性
布魯納說過:“學習的最好刺激,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教學時可適當選編一些學生喜聞樂見的、有點情節又貼進學生生活經驗以及日常生活中應用較廣泛的題目,通過少量的趣題和多種形式的題目,使學生變知之為樂知。比如,本課在完成基本題后,讓學生在自己的本子上畫出一個三角形,要求其中兩個內角都是直角。在學生畫來畫去都無從下手時,個個手抓腦袋,冥思苦想。這時教師說出“畫不出來”的理由,學生們恍然大悟。
四、深入學生現實生活,應用新知
新的教學大綱指出,學習數學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所學到的數學知識解決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實際問題。因此,在教學中,每學到一個新的知識,我就要鼓勵和引導學生深入生活實際,去解決一些實際的問題,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曾說:“就數學本身來說,是壯麗多彩、千姿百態、引人入勝的……”入迷才能叩開思維的大門,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發展。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更多地強調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從生活中捕捉數學問題、探索數學規律,以及主動運用數學知識分析生活現象、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在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從學生的生活中抽象數學問題,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挖掘學生感興趣的生活素材,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展現給學生。學生學完求平均數應用題以后,我要求學生通過社會調查,數據收集和整理來了解某家、某廠或某隊日常生活中的用電、用水的平均費用,自己班上同學的平均身高、平均年齡等。在元、角、分的教學以后,我利用數學活動組織學生開展模擬超市購物活動,教師、學生互相充當售貨員和顧客進行買賣游戲,通過買一些學習用品,讓學生自己明白元、角、分之間的關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