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亮彬
【摘 要】《構成基礎》作為設計教育理論,是培養學生設計能力的基礎學科,是設計領域的通用設計法則,也是家具設計專業中重要的專業基礎課。如何將“三大構成”有效運用到家具設計中是教學關鍵。
【關鍵詞】家具設計;教學設計;習慣培養;設計實踐;教學活動
《構成基礎》有三大構成,包括色彩構成、平面構成、立體構成。是各設計專業的基礎理論,是設計領域的通用法則,在藝術設計實踐中廣泛運用。也是家具設計專業非常重要的專業基礎課,學生對《構成基礎》掌握的熟練程度,直接影響其設計作品的品相優劣。根據我的教學經驗,學生對“構成”理論的掌握程度將決定其家具設計作品的品相優劣。因此,如何讓學生理解并熟練運用構成理論,并恰如其分地運用到設計實踐中去是《構成基礎》教學的首要問題。以下談談在家具設計專業中如何進行《構成基礎》課的有效教學。
一、課堂教學設計
好的教學設計能讓教學效果事半功倍。結合中職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家具專業的學科特點,我每節課都在導入環節考慮如何更生動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生動的視頻、優美的圖例等都是我展示的內容,這些能讓學生的思維情不自禁地跟著我的教學環節走。
在講授理論時,一定要結合家具產品來闡述。我一般圍繞知識點,選擇相關的家具圖片進行講解,將家具用到的構成原理進行分析。譬如講解“對比與協調”法則時,我就展示家具圖來分析,在制作材料、表面肌理和色彩方面直觀它們的對立統一,并分析“散整相間、疏密相濟、橫直相破、粗細相調、濃淡相稱”的現實運用;又如:“點、線、面”法則如何與家具設計有效結合呢?我會將家具的造型與裝飾元素進行分析講解;另外在課件中我都設有“設計欣賞”,既有傳統的“構成”作品,也包含與知識點相關的家具產品。如:“重復構成”的設計欣賞,我就查找大量體現“重復構成”的家具產品來分析,讓學生直觀易懂。中職學生的閱歷較淺,創新能力薄弱,藝術設計的素養還沒形成。所以,教師的教學設計要科學運用教學資源、教學方法,多結合家具產品來分析“三大構成”的設計應用價值,避免學生學習的盲目性。
二、課堂作業的設置
大部分中職學生的美術造型能力薄弱,我會根據學情分析,在各學習階段設置難易不等的作業來訓練學生。在一年級入學階段,學生的繪畫能力差,強求他們繪制出精美的作品是不科學的。依據循序漸進的教學規律,此階段的作業要求要降低。臨摹優秀作品是個合理選擇,學生在臨摹中意會作品的美感。學生臨摹幾張作品后,應適時表揚鼓勵,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信心也就一點點建立起來了,接著引導學生拓展訓練,鼓勵其進行自主創作,往往學生第一次的創作就會給你帶來驚喜。
后期的作業設置要考慮能否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力,是否提供有能追求創作個性化的空間。如:布置“連續形構成”的作業時,要求結合桌子風格設計包邊圖案;布置“對稱構成”的作業時,要求設計北歐簡約風格的餐椅靠背等;又如:“色彩構成”作業,我虛構一個家居空間,有各種家具,要求學生將它們進行色彩裝飾設計;針對“立體構成”作業,我會要求學生運用紙和線型材料制作沙發模型,讓學生在動手中感知家具的結構造型,這樣就將“構成”理論與設計實踐有效地結合起來了。由此通過作業設置幫助學生逐步建立自信,誘其漸入佳境。
動手的過程就是設計思維運動的過程,手繪作業能增強學生心、手、腦的協調能力。《構成基礎》在高一開設,除立體構成作業,我主張學生提交手繪的紙質作業,它能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為高年級的《設計表達》的訓練打下基礎。
三、理論指導設計實踐的習慣培養
在我長期的教學觀察中,常發現高年級的很多學生不會學以致用,不會在家具設計中自覺運用“構成”原理。可能是此理論較為抽象,初學者難于理解透徹。部分學生對知識點的認識膚淺,沒有養成運用設計理論指導設計實踐的意識習慣。因此,我強調“設計理論來源于設計實踐,并應用于設計實踐”。強調學生要細心觀察,分析“三大構成”在優秀家具設計作品的運用形式,逐漸培養學生形成善于應用“構成”理論指導家具設計實踐的好習慣。
四、創新教學活動
創新是設計活動的根本,不僅對家具設計重要,對教學活動來說也很重要。在教師滿堂灌的傳統教學方式下,枯燥的“構成”理論會讓學生暈暈欲睡,學生對那些抽象的理論得不到直觀的認識,導致課堂教學效果低下。要改變就要創新教學活動,適當多采用啟發、討論、研究等教學活動,增強學生對理論的理解。隨著現代教育信息技術的不斷創新,教師要不斷調創新教學活動設計,圍繞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挖掘學生的創作潛能,激起創作欲望。
綜上所述,我們要正確認識《構成基礎》在家具設計專業課程體系中的重要性,要多分析“三大構成”在優秀家具設計中的運用原理。在作業布置中強調手繪基本功的訓練,注重學習的承前啟后,引導學生形成在家具設計實踐中應用“三大構成”原理的意識習慣。同時,教師要利用現代教育信息技術不斷創新教學活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