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孟興
【摘 要】由于初高中數學知識的側重點不同,眾多學生進入高中階段后自身成績較易出現兩極分化現象,嚴重影響高中數學教學內容的貫徹與落實。為有效應對相關教學尷尬局面,廣大高中教師群體結合新課程教學標準,不斷推出新的教學方法,試圖有效探討高中數學高效教學策略,為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奠定基礎。基于此,本研究圍繞新課程背景下的高中數學展開分析,重點探討構建全新教學方法的對策,以期進一步推動高中數學改革進程。
【關鍵詞】高中數學;新課程;教學方法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傳統的高中數學教學方法難以適應數學教育需求,圍繞學生實際及課程標準展開創新,從而提升高中階段數學教學效率。結合當下高中數學教學現況,如何有效探索全新的教學方法一直都是教育界熱點問題,與學生學習、課程改革具有密切聯系,也是增強數學教學整體質量的關鍵所在。因此,針對高中階段數學教學弊端,參照新課程教學標準內容,充分挖掘其中存在的問題,從而積極創新教學方法,達到強化教學效果的目的。
一、強化學生數學興趣
任何一門學科的學習都需要以興趣為依托,有助于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后續學習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成效。在高中階段,由于學生個體差異性的影響,教師教授新的數學要點需要從學生的自身角度出發,考慮學生初中所學知識實際情況,并依據學生特有的心理特點,激發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從而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計劃,有效串聯起初高中新舊知識紐帶,便于學生更好地完成學習任務。為有效強化學生對高中數學的學習興趣,教師需要做好導入階段的準備工作,通過設置生動有趣的教學活動,為新的學習內容埋下鋪墊,充分吸引學生對相關問題的關注度,從而引導學生自主研究學習。例如,在講解對數函數、指數函數內容時,教師通過多媒體學習工具,展示日常生活中拉面制作圖片,并提出“拉面師傅拉面過程中面條數量變化規律”導入問題,打破傳統枯燥乏味的學習氣氛,帶動學生踴躍參與、探索面條數量持續增加后的變化趨勢,有助于學生提升自主學習能力。針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將函數知識與日常現象相結合,明確面條最終數量與對折次數間的邏輯關系,相比較傳統單一化的填鴨式灌輸方法更具實際成效,從學生的本質上重新調整思考模式,較符合新課程標準所倡導的教學指標,也為培養學生數學思維提供了有利條件。
二、培養正確學習習慣
結合新課程教學標準,要求教師樹立“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為關鍵,增強學生的綜合科學能力。對于高中階段的數學教學而言,正確的、高效的學習習慣是學好數學的關鍵一步,也是考驗學生自學能力的重要指標,有助于強化學生形成縝密的數學思維。
1.課后練習
在高中數學教學過程中,課堂學習是傳輸理論知識的主要方法,而課后練習則是鞏固基礎的必要措施。通過完成課堂40分鐘的基礎學習任務,鼓勵學生自主進行課后練習,以個人數學作業、小組研討等形式為主,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自己近期學習情況,從而養成課前預習、課中學習、課后復習的正確學習習慣,便于強化學生的學習效能。此外,通過周次練習(一周一次)、數學競賽的方法,要求學生及時完成課后作業,并適時給予一定獎勵,有效突出新課程標準參考指標及形式。
2.整理筆記
對于高中階段的學生而言,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離不開筆記的整理,也是完善學習認知過程的重要辦法。高中數學知識體系較為復雜多變,做筆記是記錄公式、法則及原理的有效措施,但仍有不少學生存在只記不學的現象,對筆記內容的自我吸收與消化程度還有待提升,及時整理筆記有助于快速解決這一問題,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例如,勾股定理的筆記整理,通過標注基本公式,并在公式附近添加應用案例及解題思路,便于后續復習、理解,并積累解題方法與技巧,相比較傳統的只記不看的方法更具突出成效。
3.及時糾錯
結合新課程標準內容,高中數學教學方法的創新可圍繞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展開,通過糾正作業與試卷中反復出現的錯誤,引導學生找出原因并改正,有助于深化學生的知識理解能力。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要求學生準備糾錯本,著重記錄常見的錯誤類型,避免學生下次再犯重復性錯誤,達到強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目的。
三、總結
綜上所述,新課程背景下的高中數學,創新教學方法應充分結合學生實際,通過強化學習興趣、培養正確學習習慣的方法,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鼓勵并引導學生正確認識高中數學,有效掌握數學知識要點及重點,不斷強化自身學習能力,從而真正實現高效課堂。為此,在日常教學中,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第一引導者,需要了解每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結合教學標準要求,利用優先教學資源,設計合理、有效的教學計劃,帶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閆偉. 淺談高中數學教學中問題情境的設計[J]. 中國校外教育,2015,34:110.
[2]姜曉明. 新課程背景下高中數學教學中學生解題能力的培養[J]. 中國校外教育,2016,04:91.
[3]車欣欣. 新課程背景下高中數學課堂有效教學的策略[J]. 中國校外教育,2016,17:107-10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