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英語教學邂逅全球化注定了英語教學的新標向,大學英語教學唯有與時俱進,培養優質的跨文化交際人才,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才能迎合全球化大局。鑒于新形勢大學英語教學融入中國文化的必要性,提出了大學英語教學的新思路,以期為優質的跨文化交際人才培養模式提供借鑒,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
【關鍵詞】大學英語教學 全球化 中國文化 跨文化交際
一、引言
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與深入勢必推進文化全球化,中國文化作為世界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走出去”已是大勢所趨。中國文化“走出去”,亟需跨文化交際能力強的英語人才,毋庸置疑,這對大學英語教學提出了新的挑戰與要求。
要將中國文化介紹到另一種文化,就要使用目的語國家人們熟悉的語言和方式來講述中國故事。由此可知,中國的英語學習者們作為本土文化的傳播者,肩負著繼承本土文化、吸收異域文化精華和傳播中華文明的新使命。他們需要具備三方面素質,即熟知“中國故事”、掌握目的語國家的語言文化和具有較強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武繼紅指出,中國文化在目前的大學英語教育中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大學英語教學缺乏對于用英語表達和傳播中國文化的關注,導致我們在跨文化交際中無法發出自己的聲音,喪失自己的文化身份。因此,“用英語傳播本國文化是當務之急”。大學英語教學務必堅持中西文化并重的原則,導入中國文化,增強學生對本土文化的了解,并提高他們本土文化的英語表達能力迫在眉睫。
二、大學英語教學融入中國文化的必要性
美國語言學家克拉姆契(Kramsch)指出,“在諳知母語文化、習得目的語和了解目的語的基礎上,能有效地在幾種語言與文化之間斡旋,是綜合交際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可見,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為了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強調英語國家文化的同時,母語文化不容小覷。然而,現階段的大學英語教學卻厚彼薄此。大學英語教學一味強調西方文化的重要性,西方文化介紹貫穿教學過程始終,給學生一種唯西方文化獨尊的錯覺。
全球化的加劇給各國文化的發展帶來了機遇與挑戰。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世界文明的發展召喚著中國文化。新的時代背景向大學英語教學提出了培養能傳播中國文化的跨文化交際人才的新要求,跨文化交際者肩負著借助全球化東風傳播中國文化,進而推動中國文化發展的重任。
三、新形勢下的大學英語教學新思路
Widdowson指出,語言學習要確立學習目的,而大部分學習語言的目的都是為了交流,尤其是進行跨文化交流。
1.均衡教材中中西文化比例。新形勢下的跨文化交際目標不單是為了了解西方國家及其文化,跨文化交際者不僅要借助英語通過與世界各地對象交際輸入異域文化,還要擔負向他們輸出本土文化的使命。為迎合新形勢下的英語教學新任務,開發涵蓋文化知識、文化意識和文化實踐內容的大學英語教材刻不容緩。
首先,大學英語教材和教輔資料內容作相應的刪減與增補,不再僅僅局限于西方國家的文化背景,而要植入中國本土文化諸如風俗習慣、倫理道德、價值觀等方面的知識,彌補中國文化內容缺失,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本土文化,提升本土文化自信,以便在跨文化交流中,吸納異域文化精華的同時,勇于傳達本土文化,發出屬于自己民族文化的好聲音。
其次,文化本無優劣好壞之分,大學英語教材的編著要一視同仁,客觀陳述各種文化,尊重每一種文化。教材內容的設定并非僅是中西各種文化知識的羅列或文化現象的介紹,而應有的放矢,選取文明經典,并一一加以解釋,循循善誘,引導學生公正看待各種文化,形成正確的文化意識。
最后,語言作為一種交流工具,其學習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更好地進行交際。“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學生們只有理解了中西雙方語言文化的共性與差異,并掌握一定的跨文化交際策略及技能,才能更好地完成跨文化交際的任務。
2.提高教師本土文化素養。全球化對大學英語教學影響深遠,給英語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亦使培養英語人才的教師面臨新的挑戰。教師自身的本土文化素養直接關系到其文化教學能力與質量。教師作為課堂上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者,必須迎難而上,積極學習了解相關中國文化知識及其英語表達,不斷提高自身本土文化素養,力爭“學貫中西”,在英語教學實踐中不失時機地融入中國文化元素,將中西文化教學有機結合,加強學生對兩種不同文化的認識與理解。
從學校的角度來看,切實以人為本,不遺余力地幫助本校英語教師提高本土文化素養,加大大學英語課堂的中國文化傳播力度也是形勢使然。爭取在最短的時間內以最高效率提升英語教師整體的本土文化素養。
3.開發學生課外拓展項目。課外活動是課堂教學的有效延伸,學校可以根據實際開設中西文化鑒賞或對比的選修課,并以雙語的形式開展,讓學生領悟中西文化的共性與差異性。同時,教師可以給學生推薦一些介紹中國文化的英語書目、影視作品或網站,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引導他們進一步了解中國文化,提高他們的人文素質與文化修養。
4.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傳播本土文化是交際者進行跨文化交際的根本原因之一,跨文化交際者不僅需以英語為媒介通過與異域對象交際輸入異域文化,吸納和借鑒其精華為我所用,還要向他們輸出本土文化,因此,用英語向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際對象表達本土文化是英語學習者必備的能力。教師應在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上提倡學生平等、寬容的文化態度的培養,關注他們文化移情能力的提升和注重他們用英語準確、流利地表達本土文化的能力的提高。
(1)平等、寬容的文化態度。平等是進行正常的文化交流的前提條件,尊重與寬容是不同文化得以交流的基本態度。文化不能孤立存在,差異性是不同文化的顯著特征,正常的文化交流能讓不同文化相互欣賞、相互補充。“文化因交流而精彩,文化因互鑒而豐富”,也充分說明了文化交流的必要性與緊要性。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首先要讓學生樹立文化平等觀念,在跨文化交流中既保持自己的中國文化身份,也懂得尊重與寬容異域本土文化,堅持平等的文化交流,這是文化交流得以順利進行的基本前提。
(2)文化移情能力。“文化移情能力是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核心內容”,跨文化交際者文化移情能力的高低事關跨文化交流的成敗。文化移情要求跨文化交際者擺脫本土文化束縛,站在交際對象文化背景的角度換位思考,避免文化差異導致跨文化沖突。大學英語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文化移情能力,首要任務是讓學生充分了解中西文化,提高他們的文化鑒賞力,在跨文化交際中既不盲目崇外,也不唯我獨尊。文化的差異性客觀存在是不爭的事實,注重學生文化移情能力的培養,能提高他們入鄉隨俗意識,避免文化禁忌,規避文化“雷區”,在跨文化交際中游刃有余。
四、結語
大學英語教學邂逅全球化注定了英語教學的新標向,大學英語教學唯有與時俱進,不斷革新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培養優質的跨文化交際人才,推動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走出去”,才能迎合全球化大局。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任重而道遠,中國文化“走出去”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鑒于新形勢下大學英語教學融入中國文化的必要性,提出了大學英語教學的新思路,以期為優質的跨文化交際人才培養模式提供借鑒。學習者、教育者、亦或研究者,都肩負對外傳播中華文明的使命,都應為中國故事越來越精彩全力以赴,促進文化的平等交流,改變文化傳播西強我弱的不利局勢,最終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
參考文獻:
[1]武繼紅.ELF視角下高校英語教師的語言態度研究[J].外語教學,2014(2):55-58.
[2]文秋芳.在英語通用語背景下重新認識語言與文化的關系[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6(2):1-7.
[3]Kramsch,C.Language and Culture[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Education Press,2000.
[4]Widdowson,H.G.Learning Purpose and Language Us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3.
[5]高永晨.跨文化交際中文化移情能力的價值與培養[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5(11):26-28.
作者簡介:周桂方,女,湖南常德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英語教學、翻譯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