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宏宇
摘 要:作為近代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對我國的教育事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21世紀的今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要充分借鑒這一理論,將其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結合。文章對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進行簡單的介紹,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現狀以及理論的應用意義,并針對理論應用于實踐提出幾點建議: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生活化、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生活化、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生活化。
關鍵詞: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啟示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7)23-0020-02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介紹
(1)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基本內容。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主要包括三個內容:“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首先陶行知認為生活和教育是不可分割的整體,人從降臨到這個世上開始就意味著要接受教育,人生活在什么樣的環境也就意味著會受到什么樣的教育。然而生活并不完全等同于教育,二者既相互聯系又相互獨立。其次,陶行知認為教育不是終止于學校,社會也承擔著教育的作用,相比學校這種固定的空間范圍內的教育,社會教育具有開放性的特點,使學生將自己在學校掌握的知識運用到社會生活中。再次,陶行知認為教、學、做三者之間的關系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學習知識是為了將其應用到生活中,解決實際問題,三者之間的運行是以“做”為中心,學思并重的過程。
(2)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主要特征。首先,突出以“生活”為出發點。傳統教育總是充斥著“本本主義”思想,教師作為課堂的主導者,往往機械地向學生灌輸理論知識,學生機械地記憶,這種方式很難達到好的教育效果,也會減少學生的學習熱情。生活教育克服了這種傳統教育的弊端,擺脫了機械灌輸式的教學方式,主張教育與生活完美結合。而對學生進行教育,是為了幫助學生形成一種生存能力,并不是為了讓學生取得較高的分數,分數只是衡量學生學習效果好壞的標準之一,學生只有掌握了知識的運用技巧,才能順利地融入社會。其次,蘊含“以人為本”的理念。教育是一場以人為主體的活動,其目的是使人掌握必要的技能以實現更好的生活。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這兩種觀點極大地突出了以人為主體的教育過程。教育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發展變化的,在漫長的教育道路上,應該逐漸強化“以人為本”的理念,以尊重學生的需要及發展來實行教育活動。只有這樣,才會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掌握必要的技能。除此之外,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倡導同學之間平等互助,教師與學生之間平等互動。“生活即教育”與“社會即學校”思想提倡人與人和諧相處,只有在這樣的前提下,學生才會在一片和諧的氛圍中學習和生活。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現狀
(1)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實效性不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載體,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聽課效果有待提高。學生們缺乏對思想政治理論課重要性的認識,因此,在課堂上常常做與科目無關的事,年級越高的學生對思想政治課的重視程度越低,他們認為教師的授課內容枯燥無味,不如看手機輕松。這種情況無疑透露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弊端,教師只顧復述一些與實際生活關聯甚遠的理論知識,從而致使學生感到空洞乏味,不愿意坐在思想政治理論的課堂上。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很難發揮其主要載體的作用,也很難完成向學生傳播思想政治理論這一任務。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脫離生活實際。在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傳統的思想政治理論已然吸引不了學生的興趣。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念受到經濟全球化的影響,他們對新奇事物充滿了好奇,同時他們又是敏感而盲目的,不能夠準確地評判是非,這就需要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改變教育內容以適應學生的發展。部分高校忽視了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人際關系教育、人文關懷教育、生命教育等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教育內容,這類教育內容對于完善大學生的人格具有很大的價值,若忽視這些方面的教育,就會導致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得不到解決,嚴重者甚至會產生心理疾病。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單一。在信息數字化大背景下,信息獲取方式更加具有開放性和平等性,大學生往往樂于借助網絡平臺獲取所需的知識。當前,很多高校已經將新媒體運用到教學育人的工作中,采用制作網站、微信公眾號等方式傳遞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然而,這種教育方式的應用還處于初級階段,相關的技術有待完善和提高,而且,大多數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還是以理論教學為主,學生仍然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對于網絡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得不到有效的監督,學生會倦怠這種方式,從而對思想政治理論的學習失去興趣。
三、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應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
一方面,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不斷經過實踐的檢驗與充實,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強的指導性。在該理論的指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體系不斷得到完善,從而更加準確有效地指導實際工作。另一方面,大學是學生步入社會的過渡階段,大學承擔的責任是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科學文化知識,還要引導學生如何面對生活。無論處于何種階段,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永遠是人,而人作為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必然不斷處于生活的各種實踐中。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從內容、形式等方面不斷貼近生活,為學生更好融入社會提供有利條件。
四、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啟示
(1)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生活化。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引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應該貼近生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該走近學生,深切體會學生的需要,了解他們的思想狀況。只有這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才能夠根據學生實際制定相關的教育內容,實現“對癥下藥”。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將實踐活動融入教學內容,讓學生親身體驗并總結那些課本上的理論,學生才能夠加深印象。在實踐的基礎上,教育者能夠有效引導學生克服思想上或者生活中的各種困難,從而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endprint
(2)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生活化。無數生活實例告訴我們環境對于個人成長的重要性。同樣,一個良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也具有重要作用。此前,部分高校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不是十分重視,因此忽略了對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營造。要想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利的環境,首先必須明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范圍。在高校,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僅僅是任課教師,高校的輔導員以及相關管理人員同樣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這些力量必須形成一股合力,共同營造有利的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其次,要注重學校環境與社會環境的相互滲透,引導學生參加有組織、有紀律的社會實踐,讓學生充分感受其中的氛圍,從而增強學習效果。
(3)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生活化。陶行知生活理論中提倡“教、學、做合一”意味著在教育過程中,應該注重學生的實踐。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將課堂交給學生,只有這樣,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這個過程中,還能夠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除此之外,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不能僅僅局限于課堂之內,而是應該走出課堂,組織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或者采用網絡教育等方式,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其中。只有在運用多種教育方式的基礎上,才能夠更好地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對于培養人才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該積極完善教育內容、方法,充分吸收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精華,將其有效應用到日常工作中,做到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生活化、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生活化、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生活化,從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王志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5(03).
[2]聶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回歸——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啟示[J].鄂州大學學報,2017(01).
[3]王海燕,吳軼軍.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對學生社區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4).
[4]孫坤山.陶行知教育思想在高校教育中的應用[J].吉林教育,2016(1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