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玲
【摘要】隨著當前教育改革進程的推進,小學英語在教學的過程中,也面臨了較多的問題。此類現狀下,如何提高小學英語課堂教學質量,促進小學生對英語知識的掌握和運用,成為一線教師在教學中必須研究的課題。在此背景下,本文簡要分析了當前情景體驗式教學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以期能為小學英語教學方式的改善提供參考。
【關鍵詞】情景體驗式教學 小學英語教育 教學應用
小學英語課堂教學基本上基于基礎教育部分,但它對學生的英語后續學習、英語能力的提升,以及英語應用等方面影響較大。當前由于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的質量不高。情景體驗式教學方法作為一類新型教學手法,在實際課堂應用方面,獲得了廣泛的認可。針對此類現狀,筆者簡要分析此類教學手段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一、情景體驗教學法概述
情景體驗式教學法也稱之為視聽教學法,在具體應用的過程中表現為教師依據教材內容營造教學氛圍,使用教學互動的方法進行。在實際教學中,它以教材內容為核心,進行情景再現和現場模擬教學,以此提升學生對英語知識的理解,加深學生的學習記憶。通過情景體驗的方式,使得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具備一定的主動性。有效地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通過良好的教學引導,達到鞏固教學內容、提升學生語用能力的目的。
二、小學英語教學中應用情景體驗式教學法的重要意義
小學英語教學在發展的過程中,情景體驗式教學方法為主要的教學手段之一。情景體驗式教學與傳統教學方式的區別在于,其更加注重促使學生主動學習,參與學習的效果。英語作為工具型學科,最終教學目的是運用英語進行對話和交流,所以應用情景體驗式教學法,提高小學英語教學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1.創建良好學習氛圍。由于年齡、注意力等各方面原因的影響,小學生在實際學習的過程中,好動、貪玩的現象較為普遍。此類現狀下,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存在一定的現實困難。所以情景體驗式教學方法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為小學生創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通過“寓教于樂”的方式,提升學生學習興趣,最終達到推動教學進程的目的。
2.利于學以致用。情景體驗式教學對于小學英語教學產生了較大的作用。通過情景體驗式教學,小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比較容易掌握和使用知識。他們通過游戲、互動能更好地了解英語使用場景,有效地促進了學生對英語知識的掌握,并且加強了學生對英語知識的應用,最終達到英語教學的根本目的:學以致用。
3.提升學習主動性。我們知道興趣是推動探究的原動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掌握知識的主要前提因素之一為:主動性。當前在小學英語教學的過程中,情景體驗式教學的主要意義之一即為:提升學習主動性。教學進行中,教師通過引導角色扮演、情景再現等方式,促進學生英語口語對話表達和信息交流。學習具備了一定的娛樂性,可以很好地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情景體驗式教學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情景體驗式教學的應用,促進了小學英語教學質量的提升。當前在實際發展的過程中,情景體驗式教學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主要應用點為:合理利用實物創設情景、合理利用媒體引入情景、合理利用游戲及表演融入情景。針對此類應用內容,筆者進行簡要的分析介紹。
1.合理利用實物創設情景。語言教學在發展的過程中,一直與生活事物緊密關聯。通過合理應用實物創設情景的方式進行英語教學,對于學生英語知識認知的提升有著積極的意義:通過既有實物的應用,加深了學生對英語知識的鞏固;有效地推進了小學英語教學質量的提升,并且增加了學生英語學習的實踐機會。
2.合理利用媒體引入情景。情景體驗式英語教學在應用的過程中,我們對多媒體資源的應用較多。教師教學的過程中,為了提高學生英語學習的感官認知,經常通過觀賞英語短片的方式,提升學生對英語學習的具體含義理解,通過多媒體教學動畫、教學音頻進行教學,提升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英語對話互動,以此達到落實英語教學的目的。
3.合理利用游戲及表演,融入情景。情景體驗式教學將學生作為教學過程中的主體,教師則通過引導的方式進行教學,引導學生增強自主學習,自主發展的能力。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常用的引導教學方式有:游戲互動、角色扮演、情景表演等。按照教材內容結合教學動畫,提升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改善傳統教學中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增強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性。加強學生實際英語對話能力的提升,落實英語教學的實際作用。
四、結語
英語作為一門工具型語言,實踐應用是主要的教學目的。在小學英語教學應用情景體驗式教學,通過營造學習情景,結合實際環境、應用多媒體技術以及角色扮演、互動游戲、情景表演等方式,有效地提高了小學生對英語知識的掌握水平,增強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主動分析問題的能力,且對于學生后續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劉斐.探索基于“情景體驗式教學模式”的小學英語教學[J].讀與寫(上,下旬),2015,(24):251-252.
[2]劉鳳燁.“情景體驗式教學模式”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文理導航(下旬),2017,(2):8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