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婷
摘 要 家校合作旨在促進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相互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目前,我國的家校合作在實踐中存在合作實效低、層次淺等問題。歸根到底,家校之間溝通不充分、不到位是影響家校合作實效的重要因素。因此,只有關注家校溝通,完善溝通策略,才能更好地進行家校合作。
關鍵詞 家校合作 家校溝通 教育合力
中圖分類號:G658.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7)17-0001-02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越來越重視家庭教育在學生成長中的意義與作用。家校形成合力,共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已成為人們的共識。然而,與對家校合作在認識上的高關注形成反差的是,實踐中的家校合作普遍存在著參與層次低、參與積極性不高等問題,嚴重影響了家校之間教育合力的形成。究其原因,我們可以發現,家校之間的溝通問題是影響家校合作實效的關鍵性因素。因此,分析家校溝通失效原因,改善當前家校合作的溝通機制,是家校合作工作急需解決的現實問題。
一、家校合作中溝通失效的原因
重新審視我國當前的家校合作工作可以發現,對于家校合作實踐中的溝通問題,我們習慣性的將問題歸結于教師與家長身上,卻并未深入分析問題的實質。對此,弄清家校合作的溝通問題究竟是主體雙方的自身原因還是現實的困境導致其在無意識中的選擇,是我們不得不思考的問題。
1.“尊師重道”思想的變異
尊師重道一直是我國的優良傳統。教育肩負著立德樹人、成就夢想的責任,教師是支撐教育發展的支柱。因此,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教師都是備受尊敬的職業。特別是在當今時代下,教育更是肩負著完成階級轉換的職責,眾多數人越來越急切地希望通過教育來獲取滿意的工作以及更高的社會地位與權利。在這種急切的氛圍之中,作為教育支柱的教師被賦予了極大的責任,相應的也被賦予了極高的權威,尊師的思想不再僅僅是尊敬教師,而是發展為對教師的盲信和聽從。受這種極致的尊師思想影響,使得家長在潛意識里就有處于學校工作的協助者的意識,也使得教師一直以學生教育的主導者或教育的權威者身份自居。
2.“學歷主義”的社會選聘方式
高等教育的擴招帶來了教育的大眾化,再加上學校之間的等級排名,使得名校效應的影響日益擴大,社會對人才的篩選越來越看重學歷的高低,學校排名的高低。在這種“學歷主義”的衡量和選拔標準下,學生成績成了家長唯一的關注點。上名校、找名師已經成了家長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家庭的教育支出也越來越多。教育支出的增多帶來的是強烈的欲望動機,家長對于學生成績的關注遠遠超過對其他方面的關注。這種現象的存在并不是少部分或個別家長觀念的所導致的,而是社會的普遍現狀。歸根究底,可以發現,現下已存在的社會環境影響了家長與教師的選擇,不能淺顯的將其原因歸結為某些家長與教師的觀念的問題。
3.家長與學校雙方角色定位的差異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將家庭教育視為學校教育的輔助,從未正視過家庭教育的作用與意義。一方面,家長認為其自身能力不足,無法承擔教育子女的責任,為子女提供物質條件,通過提高自己的經濟能力來改善子女的教育環境,才是家長應當承擔的責任。另一方面,學校在認識到家庭教育在學生成長中的作用與意義的同時,又認為家長的專業水平不夠,能力不足,無法承擔教育學生的重要職責,只能作為學校教育的助手。在這樣的認知與定位之下,必然是學校一直占據著教育的主導權,家庭是可有可無的存在。
4.教師工作的超負荷
在人們對教育日益關注的同時,教師的工作量與工作壓力日益加大??冃ЧべY的實行、新課改的推行使得教師面臨著大量的考核與課程壓力。教師的工作重心從只需要關注學生到需要關注各個方面,各種檢查、評比、考核使得教師應接不暇。在這樣的大環境之下,教師的工作量逐漸增長,對學生的關注范圍在不斷縮小。從而導致一方面,在績效考核之下,教師只能選擇將學生成績作為自己的聚焦點;另一方面,教師在有限的精力之下,只能選擇花費最便捷的方式在最需要進行家校溝通的時候才會與家長聯系。教師與家長的聯系與溝通僅僅是一種臨時的、非日?;臏贤ǎ瑴贤ǖ膬热菀簿窒拊谀骋粋€點上。
總之,家長與教師在溝通方面出現問題的最深層次的原因是現實的種種困境所造成的,因此,僅僅從家長或教師某一個主體來入手是不夠的,必須要以意識的轉變為基礎,以學校為切入點,從學校的層面出發,通過制度的建設來保障家校之間的溝通順暢,提升家校溝通實效。
二、完善家校溝通的策略
1.建立平等的家校溝通主體地位
有效的溝通以平等的對話為前提,建立良好的家校溝通機制,必須要讓溝通主體雙方以互助的伙伴關系來定位自身的角色。不同于其他主體之間關系的建立,學校與家庭之間的伙伴關系得以建立的一個要點就是必須要以學校為主動方,通過教師觀念的轉變來影響家長的觀念,慢慢轉變雙方不平等的地位現狀。這就需要教師要做到以下兩點:第一,要改變以權威者自居的教育觀念,明確家庭在學生教育中的地位與作用,用平等的目光來看待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兩者之間的關系。第二,在學校對班主任的工作評價中,增加家長這一評價主體,通過家長對班主任的評價等級來約束和督促教師在工作中轉變觀念,確保教師在溝通過程中,尊重每位家長,積極聽取家長的觀點與意見,做到班級事務主動向家長匯報,班級決策積極與家長協商,共同探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路徑。
2.樹立多維度的家校溝通理念
家校合作的目的是希望通過家庭與學校之間的合作,來發揮各自的優點,形成教育合力,而不是僅僅將成績作為合作的單一內容。因此,真正意義上的家校溝通必須要樹立多維度的溝通理念,要以學校為出發點,轉變學校的觀念和對教師的評價考核方式,通過制度來改變現狀。這就要求對于學校的管理者來說,一要明確家校合作的真正內涵,不誤解和扭曲家校合作的含義,向每一位教師及家長傳達合作的含義與作用。二要轉變學校的效能目標,不將學生成績作為學校發展的唯一效能指標,要從學校的長遠規劃出發。同時轉變以成績衡量教師績效的考核方式,建立教師評價檔案袋,將教師考核指標劃分為教師的日常工作、工作態度、授課質量、學生發展等多項指標,通過學校、學生、家長評價以及教師自評等多主體評價的方式來動態的、長遠的評價教師工作。只有從管理上轉變教育理念,從制度上改變教師考核方式,才能為做到多維度的家校溝通打下基礎。
3.家校溝通工作日?;?/p>
目前,我國的家校溝通在實際中處于隨意化的狀態,教師與家長的聯系也只是當學生出現某些問題時才進行的臨時交流與溝通,缺乏日常化的家校溝通制度建設。因此,學校要加大對家校溝通的制度建設,將家校溝通納入到教師的日常性工作中,要求每位教師定期與家長進行溝通與反饋,全面了解學生的動態,并加大家長會舉辦的次數,定期組織各類形式的家長會,如家長經驗交流會、家長培訓會、家長分享會等等。同時,重新將家訪工作納入到教師的家校溝通方式中,并在實際操作中,學校組織教師不定期的開展家訪活動,以獲取家長信任,幫助家長解決實際問題。并且,充分利用好班級微信群、qq群等現代交流媒體,擺脫時間與空間的限制,更充分地照顧到每一類家長群體,將隨意性的家校溝通轉變為定期化的、日常性的教師工作。
參考文獻:
[1]位濤.調動家長參與積極性:形成由配合到合作的教育合力[J].教育探索,2016,(11):131-135.
[2]葉帥君.“微時代”讓家校溝通更有效[J].教育教學論壇,2013,(39):141-143.
[3]李家成,王培穎.家校合作指導手冊[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