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程蘭子
摘要:存貨是維持日常運營和進行生產銷售的基礎,如何對發出存貨的價值進行準確的計量和核算一直是每個企業都需要考量的問題。本文在比較各個存貨計價方法的基礎上,分析了不同存貨計價方法的優缺點和使用范圍,探討了如何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發出存貨計價方法。
關鍵詞:存貨 計價方法 應用選擇
一、前言
存貨計價方法的選擇與企業經營狀況休戚相關。作為一項重要且廣泛的資產,從存貨的所有權歸屬于企業的那一刻開始,企業內部的會計人員和管理人員就應進行數量價格上的核算和控制,這份工作是否能得到有效合理的維持直接體現著企業的經營能力。就理論上而言,存貨的成本價值是隨著它的實物流轉過程一起發生的。但由于在實際中,存貨的不同批次下有不同的數量和單價,且由于會計分期等假設產生的需求,在按指定的存貨流轉同時計提相應的存貨成本變得更為復雜,每一個誤差都可能影響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這時為了保證發出存貨和期末存貨的計價得到準確的分配和計量,存貨計價方法的合理選擇就顯得尤為重要。
二、存貨計價方法的種類
1.月末一次加權平均法
月末一次加權平均法只需要在每月月末,將本月的期初存貨成本與購入存貨成本加總,算出總成本基數,然后除以本月存貨總數量算出單位存貨成本,在發出存貨時用之直接與存貨數量相乘即可得出發出和剩余的存貨成本。
這種方式計算簡單、易于理解、操作方便,且不必在存貨的每一筆購入和發出的當時都進行數量和價格的計量記錄,大大減輕了存貨管理的成本和壓力。但它的缺陷也是顯而易見的,假設不同批次存貨的單價相等顯然是一個理想化條件下的結果。在當前存貨多為永續盤存制的現狀下,如果忽視存貨每一次流入流出的單價差異,簡單地將每一件存貨的權重視為相等,可能會使某一部分發出存貨的成本計算不準確。經過存貨使用并加工成產成品或直接對外銷售的這一過程后,會直接導致當期的收入與費用不能得到較好的配比。一件存貨在不同批次下的單價差異可能小到可以忽略不計,但如果是個一大批存貨的成本差異加總起來,那帶來的影響將可能危及企業正常的經營效益。
該方法雖然簡單,但也使用于許多的范圍。一些普通的小規模企業會直接選擇這種簡化的方法,它們的存貨量本來就少,發出購入的業務也不多,本身就不需要耗費太多的人員管理費用在存貨成本的處理問題上,同時,單位存貨價格較小且變化波動不大,或是對于性質功能相似的存貨,庫存管理需求較為寬松的企業,也可以選擇這種方法。
2.移動加權平均法
移動加權平均法類似于月末一次加權平均法,可以說是一種動態的衍生方法,與之不同的是,它不僅僅只是在每月月末計算一次,而是在每發生一次購進存貨時就進行一次成本的加權平均計算,以每期各自的總成本分配到各期特有的存貨數量權重中,這樣就考慮到了不同批次產品單價可能不同的情況。然而,這樣算出的成本雖然理論上追蹤實際、準確可靠,但是它是一種累計計算的數值,與存貨的實際市場價格有一定差距,如果是在經濟不夠穩定、產品價格波動較大的環境下,將會產生偏離實際的較大誤差。
這種數學思維上的滾動方法固然容易明白,但實際操作卻有一定難度。在發生每次購進后都及時地進行一次成本計價,不僅對企業存貨內部控制的效率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還容易造成人力和財力在繁瑣機械的處理過程中的大量耗費。如果是管理控制能力良好、實行永續盤存制的企業,則可以選擇移動加權平均法。
3.先進先出法
先進先出法是假設先入庫的存貨也是先發出的,即在結轉發出存貨成本時,先按最早入庫的產品價格計價。首先,這種假設在實際中就不一定能夠實現,因此其計算的價格必然和實際有偏差。其次,這種方法會導致期末存貨的價格趨向于當前市場上的價格,而發出的那一部分存貨價格趨向于已往的市場價格,在產品價格變化大的狀態下,這兩個單價的數值差距也會相應變得更大。如果遇上我國當前市場常見的通貨膨脹、物價上漲的情況,計提銷售產品成本時還是以過去的價格為基礎,這樣就會遠小于實時的產品價格,可能造成企業當期利潤虛增的假象,導致投資者被財務報表上的數字所蒙蔽而做出錯誤的決策。
由于存貨計價方法一旦選擇,在一定時期內就不得隨意變更,而企業并不能輕易預測未來物價變動的狀況,所以如果在一開始選用先進先出法,在每筆銷售的成本計價時就有了固定的價格基礎,不可能隨意篡改計價基礎,這就對企業可能存在的利潤操縱等舞弊行為進行了一定的有效控制。然而,這種方法也過于復雜,需要的管理成本會增大。對于存貨流入流出業務較少,或者是存貨容易變質因而需要及時發出的特殊性企業,可以考慮選擇這種方法。
4.后進先出法
后進先出法與先進先出法正好相反,是假設后入庫的存貨先發出,即在結轉發出一筆存貨成本時,先按最晚入庫的產品價格計價。這種假設也不一定符合實際,但也具有可行性。實行這種方法下,期末存貨的價格趨向于已往市場上的價格,具體一定的滯后性,而發出的那一部分存貨價格趨向于實時的市場價格,因而當期利潤也比較符合實際情況。
同樣地,如果遇上產品購置價格變動大的狀況,后進先出法相較于其他方法的差異也就越明顯。
5.個別計價法
由于個別計價法計算繁瑣、實現困難,因而除了存貨數量少且價值昂貴的少數企業以外,一般企業不會選擇這種方法。但要注意企業從其他方法突然轉為個別計價法的情況,這可能是企業改變銷售成本計算基礎從而操控利潤的一種手段。
三、選擇存貨計價方法的依據
1.存貨本身的特點
不同存貨的適用計價方法不同,不同存貨的成本在期末和發出部分中是否得到了合理的反映體現了計價方法選擇的正確與否。企業的會計人員應仔細分析其存貨的特點,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2.經營管理的要求
不同企業的規模大小和戰略政策都各不相同,從而在經營管理的要求上也有所差異。企業應從各自的管理要求出發,在考慮到成本效益原則的前提下,選擇滿足內部需要的存貨計價方法。
3.會計核算原則
企業無論選擇和應用哪個存貨計價方法時,都應始終遵循會計核算的原則,注重客觀性和謹慎性,不能為了短期利潤的虛增而選擇不合適的存貨計價方法。
參考文獻:
[1]謝雯妤.淺析存貨計價方法對企業管理的影響[J].中國經貿,2015(2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