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敏
摘要:信息技術的發展以及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推動者教育工具的豐富以及教學方法的革新。在小學數學教學方面,可以通過發揮多媒體教學技術直觀性生動性的優勢來對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進行突破,這對于提升小學數學教學成效具有著重要意義。本文以提高多媒體教學技術在小學教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成效為出發點,從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多媒體教學技術的應用原則與應用策略兩個方面對多媒體教學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作出了分析與探討。
關鍵詞:多媒體;小學數學;應用原則;應用策略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恰當的運用電教手段,可使學生快速高效的獲取知識發展思維形成能力,但有不少電教課效果欠佳,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沒有抓住電教媒體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下面結合教學實踐,談談應從哪些方面來確定其最佳作用點。
一、在新舊知識連接點上。
在領會新舊知識的連接點上憑借電教手段助一臂之力,能使學生的思維在“舊知識點固定點——新舊知識連接點——新居室生長點”上有序展開,促進良好認知結構的形成,從而輕松的獲取新知識,如教學“分數的意義”時,筆者設計了兩組畫面。第一組認識一個數或一個計量單位的幾分之一、幾分之幾,再通過學具配以折折、擺擺、畫畫等實際操作,感知單位“1”,認識幾分之一、幾分之幾以及何為“平均數”。第二組認識有一些物體組成的整體的幾分之一、幾分之幾。如六個蘋果組成的整體,八面小旗組成的整體……通過幻燈在銀屏上依次顯示。于此同時,教師邊引導邊板書,學生邊觀察邊思考邊回答。教師在講解分數的意義過程中所提出的有關問題。
通過直觀演示,學生對單位“1”平均數、平均分、幾分之一、幾分之幾等分數概念諸多要素有了全面的感知,即而抽象概括,一個東西(一個蘋果、蛋糕)、一個計量單位、一個整體(如一堆蘋果、一些小旗、一片森林、一群羊、一對小朋友……)都可以看作單位1(同時銀幕不斷顯示這些畫面,加深對單位“1”的具體理解……單位“1”小可小到比細胞還小,大可大到整個宇宙).由平均分成兩份,三份……最后抽象為平均分成若干份……然后將抽象出來的各個本質屬性綜合起來就很自然被概括出“分數的意義”。
二、在教學重點處
如教學“相遇應用題”時,其要點是:(1)掌握此類應用題的結構特征;(2)在能正確分析此類應用題數量關系的基礎上,正確解答此類應用題.。如教學時,在兩張膠紙上各畫一個汽車,通過抽拉直觀演示,顯現兩車相遇的全過程。如這樣分解就會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a時間:同時;b地點:兩地;c方向:相對;d結果:相遇。待學生掌握了這些特征后,進一步通過投影片抽、拉的演示,弄清速度和、相遇時間、相距距離等概念的含義。即速度和——單位時間里兩車共行的路程;相遇時間——從兩車同時出發到同時相遇所經過的時間;相距距離——相遇的這段時間里兩車共行的路程。教者通過投影的直觀演示,突出了相向而行的兩車各從起點出發開始直到兩車相遇難點。突破了難點后,學生對相遇應用題特征既有感性認識,又有理性認識,因而解答起來會得心應手。
三、教學關鍵處
在教學關鍵處,借助電教手段,會產生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如教學“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關鍵是要求學生弄清楚分母不同為什么不能直接相加減的道理。在教學1/2+1/3時,我設計了這樣兩框投影片。教學時,首先展示第一框,啟發提問:1/2+1/3結果是多少呢?是2個1/2嗎?是2個1/3嗎?同時旋轉動片,從1/2片兒的陰影使學生看清2個1/2的陰影面積便是整個圓;然后旋轉1/3片,使其占有2個1/3的陰影面積,此時再加1/2的陰影面積與1/3的陰影面積相加后與上兩個1/2與兩個1/3的面積所得圓的陰影面積均不同,然后再旋轉,它們各自復原位,使學生直觀觀察到1/2+1/3,既不是2個1/2,也不等于2個1/3,從而自然得出以分母分數分母不同,即分數單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減的結論。明確了這個道理后,學生由于受同分母分數加減法正遷移的啟示,就會立刻聯想到通分,化為同分母分數后再相加減。待學生答出各分數通分后的結果時,展示第二塊,并將兩框圖形完全重合在一起。這樣,整個思維過程、計算方法完全溶于一框投影片中,不知比傳統媒體——由幾個不透明的圖片來講述效果要好得多。
四、在教學思維轉折處
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把握學生的思維導向,要有一定的預見性,在學生思維轉折處采用恰當方法及時點撥提示,盡可能的使學生產生發散性思維,又少走彎路,提高學生解題的能力。又如當學生學習了圓周長的計算方法后,學生在計算與半圓周長時,常把圓周長的一半誤認為半圓周長產生這種錯誤的原因,一是授予圓周長計算方法和“半”(1/2)字的影響。二是在思維轉折處發生的障礙,沒考慮圓周長的一半與半圓周長二者的區別,此刻展示半圓圖(弧長和直徑可以分離的復合片)。通過抽拉演示并伴以“半圓周長是由哪幾部分組成”的這一提問,學生就會立刻明白錯在哪里,并使之印象非常深刻。
五、在學生思維困惑處
教者如能在學生思維困惑處介入電教媒體,既有利于及時點撥和調控,也利于學生空間想象能力、解題能力的培養。如:教學長方體、正方體體積之后,出示這樣一題:把一個凌長為3厘米的正方形表面全部涂上紅色,然后將此紅色正方體切割成體積是1厘米的正方體小塊,一共可切多少塊?其中一面、兩面、三面有紅色的各為幾塊?還有幾塊一面紅色也沒有的?由于學生缺乏一定的空間想象能力,解答起來還是比較困難的。這時,通過投影儀在銀屏呈現“切割”、“旋轉”、“提取”等動態過程,使學生一目了然。這期間既發展了學生的想象思維和抽象思維能力,也培養了他們的空間想象能力。
六、利用多媒體教學,讓學生建立數的概念
小學生的認識規律是一個從具體到抽象,從個別到一般,從感性到理性的認識過程。因此要善于抓住數學知識與生活聯系緊密的特點,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誘發和培養學生熱愛數學的情感。例如教學一年級“數的認識”時,我采用動畫的方法,通過教師的演示配合學生動手擺實物,使數的概念在學生頭腦中形成表象,先顯示一副反映新學年開始的圖畫圖中的老師、學生、鮮花、樹木、房屋、飛鳥等畫面一個接一個的慢慢出來。通過畫中的人和物提高學生的數數能力,畫面中的每一個圖形都是可以移動的,通過鼠標對物體的拖動。可把同類的物體分在一起,使學生對數的概念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
結束語
總之,電教媒體具有形象、直觀、生動、聲、光、色、形兼備,靜結合等諸多優點,確有利于優化教學效果,提高教學效益。但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我們一定要根據學生的認識規律、心理特點、教學內容、教學任務、學生學習實際等諸多因素去綜合考慮,選取電教媒體的最佳作用點,絕不可認為電教媒體用得越多越好。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是我們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使命,我們應該注重豐富學生的學習經歷,完善學習方式,堅持因材施教。努力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讓學生帶著一顆求知的心投入到快樂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
參考文獻:
[1]李建祥,多媒體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教育教學論壇,2014年2月
[2]李曉燕,小學數學應用多媒體教學策略研究,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3年1月
[3]林國清,多媒體技術在小學數學教育學中的運用探析,才智,2010年2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