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忠平
摘要:中國五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豐富的哲學思想、道德觀念,中華名族悠久歷史積淀的文化精神是促進當代社會主義社會全面發展的文化精粹。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思想道德領域各種思潮和價值觀念良莠不齊,呈現多樣化形式。這些多遠文化的觀念對社會主義建設者的人生觀、價值觀影響很大。而中華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不僅僅在于它是民族時代精神和價值取向的凝聚,還在于它是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和國際實力得以發揮更大作用的精神資源,并在一定條件下形成物質轉化的強大力量。在全球化愈演愈烈的今天,重新審視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有著深刻的意義。
關鍵詞:傳統文化;基本精神;當代價值
(一)中國傳統文化的概念解讀
什么是傳統?《辭海》中是這樣定義的:“歷史上流傳下來的社會習慣力量,存在于制度、思想、文化、道德等各個領域……對人們的社會行為有無形的控制作用。傳統是歷史發展繼承性的表現。”此定義將”傳統“解釋為一種力量,其能夠通過制度、思想、文化、道德等對人們的行為產生影響,并且是文化、思想等的繼承性、延續性的表現。
那么文化的含義式什么?文化本身是一個比較籠統的、模糊的概念,整理其相關定義,從一個國家的角度講,文化是涉及一個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生活習俗、文化藝術、科學技術、哲學、醫學、民族價值觀念等等的復雜整體,是具有空間屬性和歷史屬性的物質與精神財富的總和。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創造傳承的,是依托于歷史,中華五千年文明的集中體現。
(二)中國傳統文化所體現出來的精神
中國傳統文化能夠體現出很多的精神,這些精神在如今的社會發展中,仍然具有非常重大的價值。下面重點了解中國傳統文化體現出來自強不息的精神、天人合一的精神、百善孝為先的精神、貴和執中的精神。
1、自強不息的精神
由于在古代社會,自然環境惡劣,人們需要對抗自然,進而形成了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精神。在我國的很多著作中都能夠體現出這種精神。例如,在《象轉》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自強不息,即努力向上,決不停止。是中華民族不斷進取、奮發有為精神的寫照。它以天體運行無休無止、永遠向上的規律,要求人們積極有為,勇于進取。在《論語》中,曾子提出:君子任重而道遠、死而后已的觀點。孟子從人格修養、擴充人行善的成分這一角度提出,吾善養吾浩然之氣。由此可見,自強不不息的精神是我國傳統文化中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民族巨大的精神財富。在當今社會的發展中,自強不息的精神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指導人們在面對困難時候不氣餒,勇往直前。
2、天人合一的精神
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還能夠體現天人合一的觀點。由于我國古代勞動生產力非常的低,而主要以農業為主,因此,在實際的種植中,需要利用自然的優勢,有效的規避自然的劣勢,實現種植的目的,進而形成了天人合一的觀點。然而,從總體上來分析,天人合一的本意就是天地人和諧,而從中體現出天大地大人更大的精神,也就是說,天人合一的最終精神理念還是要體現出以民為本的精神。另外,如果從文學角度講,天人合一的觀點最先出現在《易經》中,夫君子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光。
3、百善孝為先的精神
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非常的注重孝順、善良等等,由于我國是具有五千年文明的古國,在我國的歷史變遷中,出現了很多的孝順的感人事跡,并且由于在我國的傳統社會中,都是以家族的形式存在著的,家族的長輩具有絕對的權威,孝順也成為衡量晚輩的一項非常重要的指標。因此,在我國的傳統社會中,非常注重家庭的倫理關系。并且在文化中就有體現,像設身處地、推己及人。到了宋代,這種孝親敬長的思想被進一步發展,形成厚德載物的思想。強調一個有道德的人,應以極其寬厚仁慈的愛心來對待自己的同類,以至一切有生命的東西。從崇尚倫理道德的精神出發。而百善孝為先的精神也傳承到現代,并且這種精神在現代社會中反映的也非常強烈,在對學生的教育中,教育學生孝順父母、尊老愛幼等等。可見,孝順的精神在現代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4、貴和執中的精神
所謂的貴和執中的精神主要就是指在人與人交往的過程中,需要以和為貴,并且需要深懂中庸之道。在人與人相處的過程中,應該做到以和為貴,避免發生沖突。在為人處世的過程中,還需要懂得中庸之道,過猶不及等等,這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而在如今的社會發展中,也需要運用貴和執中的精神,在人與人相處的過程中,在人的發展過程中,通過利用貴和執中精神中的相關內涵,有助于更好的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
小結,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自強不息的精神、天人合一的精神、百善孝為先的精神、貴和執中的精神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論精髓,為當今的發展提供了充裕的精神“食糧”,下面重點從自強不息的精神和天人合一的精神兩個方面進行簡單的闡述。
(三)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精華,對于中華民族來講,具有永恒的價值。社會發展到今天,我們仍需要以傳統文化為鏡,反思與指導現在的生產活動。傳統文化對于社會主義特色社會有著重要的意義。
第一,宣傳中國傳統文化,有利于增強民族的凝聚力。社會發展到今天,傳統文化仍然是社會意義的重要構成要素,對祖國與民族利益的維護有著重要的作用,有利于體現民族的文化與人民的覺悟。對于中華子孫來講,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精神支柱。加強中國傳統文化的宣傳,會加強人們的民族自尊心與自信心,激發中國人的愛國主義情懷,加強民族凝聚力。
第二,中國傳統文化有利于國家的精神文明建設。傳統文化中的諸多觀點, 都對精神文明發展有著重要的指導性作用。像“恭、寬、信、敏、惠”與“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文化觀點,都可以指導人們建立正確的人生觀與世界觀。在傳統文化的指導下,人們可以更好地解決自己的人生價值問題以及社會道德問題。
第三,中國的傳統文化有利于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市場經濟具有信譽性,只有在平等與公正的基礎上才能得以發展。中國傳統文化講究信用與仁愛,這些文化觀念都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市場經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并不是一個單純的經濟模式,也包括多種文化因素。中國傳統文化的存在,會讓市場經濟發展得更加和諧。
結語:中國傳統文化對于民族精神培育、 愛國主義精神培育、現代教育的價值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加強傳統文化教育與宣傳是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 實現中國又快又好發展最有利的武器。這就需要我們科學把握中華傳統文化傳遞的價值內涵,將先人的智慧與現代文明進行創造性轉換和創新,從中華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尋求自信,大力弘揚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社會任重而道遠,需要我們共同的努力,我們要努力把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發揚光大,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從而實現我們偉大的中國夢!
參考文獻:
[1]韓東屏.分而后總: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與影響力[J].學術月刊.2010(0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