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凌燕
【摘 要】在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背景下,一批地方高校科研院所面臨轉型改革,以獨辦、聯辦形式的高新科技產業如雨后春筍悄然出現,但高新科技產業成效不一,有發展壯大甚至上市的案例,也有發展受促、舉步維艱的案例,面對這種狀況, 地方高校科研院所該不該發展高新科技產業, 哪些問題阻礙了高新科技產業的發展,同時思考未來地方高校科研院所發展高新科技產業的方向在哪里等,提出了校企分開促轉化、建立產權激勵、調整結構盤活資本、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建議。
【關鍵詞】新形勢;科研院所;科技產業;思考
1 地方高校科研院所發展高新科技產業的必要性
(1)地方高校科研院所發展高新科技產業是新形勢下的戰略任務黨的十八大提出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地方高校科研院所作為高新技術及其成果的主要載體,為支撐與依托的高新技術產業的迅速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因此充分調動和發揮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積極進入地方高校科研院所發展高新科技產業的主戰場,加速促進科技與經濟的有效結合,是新形勢下國家創新驅動發展的戰略任務。
(2)地方高校科研院所發展高新科技產業是服務地方,加速經濟轉型的重要途徑。如果能夠充分調動和發揮地方高校科研院所人才資源、平臺設備資源、研究成果和研發經驗,把雄厚的科技實力和已有固定資源優勢同當地的產業基礎結合起來,以成果和技術為支點,培植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體的新型支柱性產業,適應新形勢下的戰略要求,以具有鮮明特色和實力的高科技及其產品,在將來的市場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
(3)地方高校科研院所發展高附加值的高新技術產業是自身發展趨勢的內在需要。財政撥款和科研經費是地方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創新的保障和主要來源。一方面,經濟快速發展時期財政撥款微薄已入不敷出;另一方面,由于申請科研項目有許多條件限制,地方高校科研院所與國家級科研院所、985或211高校相比,其團隊和平臺條件等方面差距較大,地方高校科研院所很難競爭到高級別的項目,科研經費長期不足,經費不足又導致科研項目半途而廢從而惡性循環。因此地方高校科研院所如果能夠在縱向科研經費不足的情況下得到其他渠道的經費補充,比如通過興辦高新科技產業直接、迅速地實現科研與生產的結合,加速高新技術成果產業化的進程為地方高校科研院所提供部分經費來源。
2 當前影響和制約地方高校科研院所發展高新科技產業的主要問題
地方高校科研院所在多年科研實踐積累了豐富的成果和經驗,確實具有較強的研究開發能力,但是基礎優勢還沒不能直接、迅速地實現科研與生產的結合,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更無從談起。當前影響和制約地方高校科研院所發展高新科技產業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問題:
(1)體制依賴觀念嚴重,抱著財政撥款的鐵飯碗放不開,從領導層到基礎都做不到破釜沉舟。重學術、重水平、重職稱、輕開發、輕市場、輕應用的科研觀念及現象廣泛而普遍:大部分科技人員仍習慣于從政府或上級部門拿課題定任務,按課題任務要求完成計劃性成果的研究開發模式,缺乏對市場需求及成果轉化的主動思考與了解,科研與市場嚴重脫離;同時地方政府或企業期望值過高,單純以成果的數量來界定科研工作含金量,急功近利,缺乏對成果轉化過程的艱難性、復雜性、時間性的了解與準備。
(2)目前地方高校科研院所科研經費長期不足,同時地方高校科研院所的大多數科技骨干人員肩負著繁重的科研任務, 加上資金、設備等物質條件的限制, 因此科技成果相對來說較少且含金量不高。既然高新技術產業作為科技工作的繼續和延伸, 科技成果產業化水平又取決于科技成果的多少及其高新技術的含量。因此科技成果少且高新技術含量較低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地方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
(3)自我發展能力較差。一方面,地方高校科研院所的行政隸屬體制并沒有改變,以市場需求為核心的管理、分配、人事等新的運行機制尚未完全建立起來,科研與市場、生產的關聯度對個人的生存與發展的影響和利益關系不明顯。另一方面,地方高校科研院所對科研成果中間試驗階段的投入主體不明確,做不到科技成果的適時轉化和產業化,科研成果的先期投入遲遲難以產生效益,造成產業化過程中困難重重。因此地方高校科研院所主動進入市場發展高新科技產業的緊迫感不強烈,為地方服務的優勢無法發揮出來。
3 對地方高校科研院所發展高新科技產業的幾點思考
(1)校企分開促進科研成果產業化發展。科研工作是成果與人才的生產主體在市場流通中參與優化配置,在不受行政行為的干擾束縛下,使科研成果和人才流向最需要、最有利于發揮作用和最合理的地方。因此實行校企分開,盤清資產所屬和理清人事關系是科研院所發展高新科技產業的關鍵一步。同時市場調節刺激科研工作自身的發展,使平臺資源、人才資源這些重要生產要素,成為市場配置不可缺少的模塊,從而進而推動科研成果產業化發展。因此,以市場需求為核心的管理、分配、人事等新的運行機制的建立健全至關重要,只有體現出科研與市場、生產的關聯度才能有效促進科研成果產業化發展。
(2)建立產權激勵機制。產權激勵機制是調動人員積極性的最有效制度。建立產權激勵機制的實質是投資者行使所有權的行為。目前高校創辦的科技企業大部分激勵機制不足, 特別是核心技術的研發人員和轉化人員,或者重研發、輕轉化現象嚴重,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科研成果的轉化、應用和收益。因此必須采取靈活機動的策略來增加核心技術持有人和轉化人員的收入, 在國家法律和政策允許的范圍內, 根據技術核心程度等要素參與收入分配, 同時制定政策實行技術入股、經營骨干部分持股,并通過期股、期權等多樣的激勵方式,通過利益機制以資產為紐帶,使每一根鏈條上成員的個人價值和收益在產生效益及創造業績中得到體現, 讓每一名成員與企業的長遠利益緊密地連結在一起,最大限度地提高員工對企業發展的關注和投入。
(3)盤活現有資本,大刀闊斧實行結構調整。地方高校科研院所除了人才隊伍龐大,科研成果豐富,科研開發能力,更經過多年的平臺建設,擁有較強的系統儀器設備及高級研究開發平臺,從儀器設備的維護和使用到實驗平臺的管理都形成了一定的體系,為發展高新科技產業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研究開發經驗和管理經驗。如何激活這些人才資本、儀器設備平臺資本及以專利文章課題形式體現的無形資產,是地方高校科研院所當前一個重要緊迫課題。一方面要爭取到地方政府對這部分資產價值的重視,另一方面要找到融資渠道,鼓勵地方高校科研院所獨辦、聯辦產業實體,發揮人才作用,促進成果轉化,促進資本結構的調整。
(4)科技創新是地方高校科研院所發展高新科技產業的核心之本。地方高校科研院所具有潛力能在基礎上研究開發高新技術,應通過學術團隊的組建和搭配, 使各科技領域相互滲透, 產生新的學科思想和成果, 從而承擔和組織重大的、綜合的、開拓新領域的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開發研究;同時在產學研三位一體的基礎上要以產業為基礎, 以項目或課題為紐帶, 開展雙邊技術合作,通過技術創新開發新產品,通過新產品挖掘新的市場需求,從而引導科技成果迅(下轉第104頁)(上接第118頁)速直接地轉化為產業,發揮技術創新的主體作用,最終要讓科研直接對接市場,以科技增量盤活企業存量,從而提高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劉文潤.地方院校興辦高新技術產業的內部制約因素分析和發展對策[J].研究與發展管理,1993,5(3).
[2]王小薇.對發展高校科技企業的幾點思考[J].上海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8(1).
[3]李蔭榕.對高校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幾點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1998(6).
[4]劉筱.高校科技企業發展模式初探[J].科技創業月刊,2008(4).
[5]馬洪存.論高校發展高新技術產業[J].中國冶金教育,1996(2).
[責任編輯:朱麗娜]endprint